第十节 2002年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3&rec=68&run=13

一、计划编制
2001年8月中旬,省发展计划委在威海市召开全省发展计划委主任座谈会,研究
讨论2002年计划编制工作。9月20日,省发展计划委下发《关于编制2002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通知》。11月底,编制工作基本完成。12月10-12日,省政
府在济南召开全省计划会议,讨论研究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3月
,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山东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月,
省发展计划委下发《关于印发山东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二、计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总目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大
力实施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观念更新、机制转换
、结构调整三个关键,突出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三个亮点”,努力实现
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发展后劲有新的增强、城市建设有新的进展、投资环境有
新的改善、群众收入有新的增长、机关作风有新的改进六个变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主要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10%、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增长11%和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
长10%,其中出口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
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二)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1.结构调整。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推进国有
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
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企业人事、劳动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
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健全国有资
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尽快打破行业垄断,推进企业重组,引导骨干优势企业增
量优化与存量调整相结合、品牌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资产重组与市场开拓相结合
,培植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企业集团。
传统产业改造与提高。坚持从最终产品入手,加速一条龙开发改造,力争在服装
、家电、汽车、化工、船舶、食品等行业取得明显进展,尽快形成一批优势支柱产业
。积极实施林纸结合项目,重点做好日照木浆、泉林纸业、华泰集团造纸林基地建设
。组织重大装备国产化国债项目实施,提高工程机械大型船舶、专用设备等产品开发
能力。全省集中力量扶持100个重点技改项目。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国家产
业政策和亏损严重的企业,加快退出步伐,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限期治理
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机制。做好省属科研机构的优化重组,
加强与名牌大学、重点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完善以企业为
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推动省高新技术投资
公司股份制改造,集中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突出
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优势领域,集中力量,重
点攻关,推出一批高新技术特别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带动机电一体化、生物制
药、精细化工及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着力支持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扶
持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国家安排的24个高技术产业示范工
程和26个推进项目,推进齐鲁软件园建设,做好烟台利用核低温技术海水淡化项目前
期工作。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体制与机制创新,培养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
人才,建设高技术产业高地和优秀人才聚集地。推进经济国际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
结合,着重抓好中俄、中白、中乌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基地和留学生创业园区建设
,推进企业与国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来山东落户
,鼓励企业与外商合作建立研发机构。
现代服务业。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为重点,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高效集散
手段为依托,以大型配送系统、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大型超市为主要形
式,建设规模大、集散能力强的综合物流中心。集中力量抓好“山水圣人”旅游线和
“黄金海岸”旅游线的建设,完善重点旅游景区服务设施,加强旅游市场综合开发。
做好政府、企业和公共领域信息网络建设,推动“数字化城市”试点工作,加快国民
经济信息化步伐。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吸引更多海外金融机构来山东创业,扶
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加强与国外大企业和管理
公司的合资合作,促进服务业上档次、上水平。
2.农业和农村经济。
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发展订单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
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计划粮食总产量3
700万吨。加强德州、菏泽、聊城3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发展
优质专用和特色品种,稳步扩大高效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优化种植业结构。发
展牛羊等节粮型、食草型畜禽和高档畜牧产品,做好水产品特色养殖,重点扶持远洋
渔业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突出的区
域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着力支持国家和省里确定的
63家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小城镇集中。
农业标准化、国际化。加快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疫体
系,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抓好粮棉储备库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提高烟台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寿光
蔬菜博览会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国内外大型商业连锁集团的合作,推动农产品更多
地打入国内外市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良种繁育、生产加工等领域利用外资步伐,
加快鲁西黄牛综合开发基地等项目建设,做好北方旱作农业亚行贷款项目前期工作。
引导和组织更多农民到省外、国外进行农业开发,不断拓宽农业发展空间。
农村改革。继续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根据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积
极建立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粮棉流通体制,组织青岛、烟台、威海3市进行粮食主销
区改革试点,放开棉花流通市场。完善科技开发推广服务体系,做好农民职业技术培
训。引导农村信用社增加对个体私营业户、种养大户的信贷投放。全面推开农村税费
改革试点工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投资和消费。
消费需求。保护和培育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
做好“两个确保”工作,落实国家增资政策,扩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范围
,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积极稳妥地做好下岗职工“出中心”
工作。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第
三产业的发展,努力扩大劳动就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放开房地产二级市场,提高
住房贷款特别是公积金贷款比重,促进建设、销售良性循环。完善汽车消费政策,清
理购买汽车的各种不合理费用。扩大社区服务业覆盖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文化
教育、旅游娱乐等服务性消费。深化价格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按照国家
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推进“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完善电价形成机制,加快推行
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推行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实行价格听证
会制度,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中介服务价格管理,除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外,对省
以下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重新登记,切实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加大市场监督检
查力度,打击制假售假、价格欺诈、价格歧视和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加大对省外市
场开拓力度,鼓励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推动家电、纺织、机械、建材、农业等优势
行业向西部地区投资。
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水利建设,计划投资60亿元,重点加强骨干河道治理
和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抓好沂蒙山区、鲁东丘陵区、大汶河流域和鲁西北风沙区
四大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拦蓄工程建
设,争取开工建设胶东调水和南水北调工程。电力建设,计划投资142亿元,重点抓
好菏泽、聊城、莱城、德州等电厂建设,开工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工程,加快建设泰安
抽水蓄能电站。煤炭建设,计划投资20亿元,安排滕北五号井等16个续建项目,加快
巨野煤电化同步开发项目前期工作。交通建设,计划投资120亿元,着力推进同三线
建设,确保青岛至菏泽、临沂至滨州高速公路完工。抓好济南、青岛机场扩建工程,
加快大莱龙、胶新铁路建设,抓好桃威铁路改建工程和烟大轮渡项目,做好烟台、日
照、威海等港口设施的改造完善。邮电通信,计划投资180亿元,重点做好局用电话
交换机扩容和用户接入网工程、移动通信GSM九期扩容工程,做好移动数据网建设。
抓好“十五”计划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争取多上一些高新技术
产业化和精深加工项目。加强国债项目管理,积极争取国债资金,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确保在建国债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积极争取更多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上市公司和实
力较强的企业积极参与全省重大项目建设、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扩大民间投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幅度减少项目审批
,改进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的审批管理,对企业投资不需要政府出资、符合国家
产业政策的竞争性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由企业自主决策。放宽投资领域,国家
法律和政策规定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和项目,支持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鼓励民营企
业以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建立民营经济信用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信贷
投放,扶持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培育投资咨询、设计、招标代
理、工程监理等中介机构。支持民营企业进行机制创新,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
励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大对省外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省
外企业到山东投资办厂,创业发展。
4.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
出口。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扩充外贸发展基金,落实出口退税专项贷款实施
办法,支持具有优势的机电、轻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等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
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大对重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
机电产品扩大出口。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实施市
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扩大日韩、欧美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独联体、非洲、拉美等新
兴市场。坚持进出结合,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和紧缺的原材料、零部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家电、纺织、轻工、石油
勘探等优势行业的大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推动兖矿集团、省黄金公司在委内瑞拉投资
的铁路和金矿项目的实施。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应对工作,加强对世贸组织规则
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研究,充分利用过渡期,努力在应对挑战中抓住新的机遇。
利用外资。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积极引
进港、澳、台商投资。放开外资进入领域,继续抓好农业、传统产业利用外资,加大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探索采用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外
资。组织好重大对外招商活动,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集中力量抓好利用外资大
项目、新项目,对在谈或已签约的重点项目,加快落实相关措施,争取取得突破性进
展,力争利用外资上一个大的台阶。
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硬环境,加强政策法制环境、市场信用环境和创业文化环境
建设。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要求,加快修改和完善现行的法规、政策。坚持依法行政,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改进机关作风,实现政府工作全面提速。加强投
诉机构建设,加快投诉案件的办理,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建立方便、快捷的一
条龙服务体系,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各类企业投资的
沃土、优秀人才创业的乐园。
5.城市化建设与区域经济。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建设和塑
造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城市。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机构
和知名专家参与城市规划设计,集中编制好150项重点规划项目。统筹安排城市建设
资金,重点推进城市进出口、快速路等主干道建设,完善公共交通体系,供水、供电
、供气系统以及防洪、消防体系,增加用于环保、绿化方面的投资。安排城市建设重
点项目29个,着力抓好济南城市道路、青岛海湾大桥等项目的建设。力争建成城市污
水处理厂10座,新增自来水日供水能力45万吨,开工建设10座垃圾处理厂。
城市经营。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放宽城市建设市场准入,改革建设运作和
管理模式,通过转让、拍卖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对城市供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
的建设和经营,广泛推行招投标,鼓励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
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逐步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深化土地使用制度
改革,实行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对储备土地开发及经营性建设用地,实
行招标拍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和农村户口的管理政策
,吸引有技术、有资金、有专长的人员进城落户。
区域经济。加大对菏泽市等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积极引导各方面资金重点支持
西部地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沂蒙山区、黄河滩区、库区和湖区
的扶贫开发。发展县域经济,逐步形成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经济。继续推进黄河三角
洲开发和“海上山东”建设,重点抓好日元贷款项目的实施、海洋资源保护和综合开
发。认真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三峡库区工作,确保完成三峡库区2300名外迁移
民安置任务。
6.科技教育和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着眼于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强对公务员和企业家的培训,加
快培养一批精通世贸组织规则、通晓国际经济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人才引进步
伐,改革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创业和聚集的环境。把教育放在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全面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高质量实
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开工建设一批
急需的教学科研设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本科和研究生招生数量。计划省属普
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9万人,增长11.1%。
其他社会事业。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土
地资源,做好资源开发、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南水北调
沿线及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国债项目(国家为
治理淮河、辽河、海河和太湖、滇池、巢湖的水污染而设立的专项国债项目)的管理
,加快威海、日照、邹城、临清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对造纸、电力、水泥等行业
的污染治理,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做好城市垃圾、固体废物处理。实施“碧海行动计划”,遏制渤
海湾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抓好封山育林、平原绿化、“三沿一环”(沿海、沿河、沿
路和环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一批省级生态示范市和示范县。按照社会化、市场化
的要求,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指导,建立新型的社会事业运行机制,将直接从事生产
经营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加强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
程。抓好体育、新闻出版、防震减灾、双拥优抚和人口老龄化工作。做好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保持社会稳定,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计划执行情况
2002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75.5亿元,增长11.8%,一、二、三产业分
别增长2.2%、13.8%和12.3%。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3.5∶50
.5∶36。粮食生产受严重干旱和调减种植面积影响,总产量3292.7万吨,减产11.5%
;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稳步发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和产业化经营顺利推
进,农产品出口52.3亿美元,增长17%。工业快速增长,效益逐步改善。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00.5亿元,增长20.7%。旅游、房地产和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快速
发展。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省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10.2亿元,增长6.4%。金融对经
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各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658亿元,贷款余额8937亿
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779.3亿元和1556.3亿元。
投资和消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9.3亿元,增长25%,是1993年后增幅
最大的一年。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99万千瓦、高速公
路334公里、电话636万门。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技改项目和装备制造业的投
入,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大多数国债项目建成发挥效益。济南重汽重组、烟
台轿车购并、南水北调工程、济南和青岛机场改造等一批大项目合作顺利或开工建设
,青岛炼油、黄河三角洲林纸一体化等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4078亿元,增长43.8%,是1998年后增幅最大的一年。汽车、住房、通信和旅游
等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培植“三个亮点”(突出发展外经外贸、高新技术和民营经济)初现成效。全省实
现进出口总额339.4亿美元,增长17.2%,其中出口211.2亿美元,增长16.5%;利用
外资成效显著,全省合同利用外资118.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2亿美元,分别增
长64.2%和53.4%。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直接签订对外承包合同金
额13.4亿美元,实现营业额8.3亿美元,分别增长28.2%和48.2%;外派各类劳务人
员22万人次,增长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1.6%,产值所占比重提
高2.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5.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重达到36.5%;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35.3%,出口增长2.5倍。
社会事业。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018项,全省普通高校招生21.9万人,增长
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5‰。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954元
,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14.5元,增长7.2%。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024个,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4座,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65万
吨。城建投资完成155亿元,增长32.5%;城市政府土地收益128亿元。文化、卫生、
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防灾减灾、社会治安等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
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