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2001年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3&rec=67&run=13

一、计划编制
2000年10月20日,省政府召开省直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部署2001年计划的编制
工作。11月21日,省发展计划委形成《山东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讨论
稿)》,并先后报省政府、省委常委会审查通过。12月12-14日,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
省计划会议,讨论研究山东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1年2月10日,省
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山东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月5日,省
发展计划委下发《关于印发山东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二、计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扩大
内需的各项政策,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
“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促进经济运
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主要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11%、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14
%,其中出口增长12%,进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增
长12%,利润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
%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
(二)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1.农业和农村经济。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处理好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确保基本农田稳
定在533万公顷,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相对稳定,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
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品种、改善品质、培植品牌为着力点,发展粮食专用
品种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扩大优质牧草和专用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食草和节粮
型畜禽,扩大名优珍品水产养殖规模,加快发展远洋捕捞,提高畜牧、水产业比重。
加大农业科技开发投入,组织好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
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选择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
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专业村、专业镇结合起来,加快土地流
转制度改革,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各种经济联合体,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做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二、三产业,鼓励工商企业
和国外资本投资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吸引农村劳动力到
城镇务工经商,拓展农民就业与增收空间。
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信息网络以及粮棉储备库等设施建
设,完善城市农产品营销网络。积极筹备好第五届中国农业博览会、烟台国际果蔬食
品博览会和寿光蔬菜博览会。做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大力发展代理配送、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扩大山东名优农产品的
市场占有份额。
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稳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按第二轮承包面积核定土地
基数。彻底清理各项不合理收费,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化
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认真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等政策。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撤
乡并镇600个左右,精减和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农村信用社增加信贷品种,加大对农
户、个体户和专业户的信贷支持。继续清理整顿农村基金会。
2.经济结构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近期调整与长远调整相结合,优
化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扶优与限劣并举,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工业结构。(1)改造传统产业,以改善品种质量和提高效益为重点,围绕化肥、
造纸、纺织、酿酒、水泥、农机、塑料等行业,选择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运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步伐。加大化肥行业设备工艺改造力度,做好
煤炭地下气化和液化项目的建设与开发;增加技术改造投入,利用好国家贴息政策,
引导好信贷和企业资金投向,提高直接融资和利用外资比重;引导企业抓住当前效益
改善的有利时机,提足用好技术开发费和折旧费,加快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计划全
社会技术改造投资580亿元,争取开工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投资过亿元的
技改项目;把发展装备工业摆到重要位置,做好数控机床、锻压设备等产品的开发工
作,提高橡塑、造纸、纺织、医疗等机械的性能和档次,推动向数控化、精密化和专
用化方向发展。(2)淘汰落后和过剩的生产能力,依法关闭扭亏无望、破坏资源、污
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继续做好“五小”企业
的清理整顿工作;对于淘汰的设备和生产线,严禁向个体私营企业转移,制止低水平
的重复建设。(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领域
有较大进展,带动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精细化工及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开发新型元器件、软件、数字视听设备、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等,
加快齐鲁软件园建设;生物工程领域,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等技术,
开发新型中药制剂、生化药物和新型疫苗;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和特种材料,扩大经济规模,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省高新技术投资公司股
份制改造步伐,投入6亿元资金扩充资本金,吸引省内外大企业投资入股,推动高科
技企业上市融资。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
个体私营经济。认真落实《山东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权益保护条例》,营造
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建立健全政策、资金、技术及人才支持体系,积极
鼓励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拓宽领域,扩大规模,改善管理,
提高档次,把个体私营经济培植成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安置劳动就业的重要领域,力
争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达到35%左右。
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快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
传统行业的改造,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好旅游发展规
划,集中力量加快济南、青岛、泰安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强化旅游市场的综合开发
,尽快把旅游业培植成支柱产业,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放开搞活房地产二
级市场,加快住房建设、分配商品化步伐,搞好经济适用房建设,计划房地产开发投
资增长15%。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和物业管理。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服务业
市场化步伐,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提高竞技体育、文化娱乐、
广播影视等产业化程度。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
加快信息技术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金融、财
税、贸易、海关等领域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完善基础传输网、宽带接入网、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为实现信息资源的
社会共享创造条件。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6.5%。
3.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需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
努力增加投入,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消费领域,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债资金,落实好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严格执行
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加强国债项目的资金和工程质量管理,着
力保收尾、保投产、保续建项目,力争90%的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电力,
投资55亿元,重点安排2个投产项目,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3.5万千瓦;抓好莱城二期
等4个续建项目,开工泰安抽水蓄能、王曲电厂等项目;力争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计划全省发电量1080亿千瓦时,其中重点电力企业905亿千瓦时。煤炭,投资20亿
元,安排投产矿井7对,新开工矿井2对。交通,投资114亿元,安排公路、铁路和港
航重点项目22个,争取济南、青岛机场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
18公里,铁路复线244公里,港口吞吐能力350万吨。通信,投资195亿元,重点做好
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扩容和用户接入网工程,建设基础数据网和宽带IP业务网,完善
移动通信GSM系统,新增电话装机693万门。
启动和扩大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对一般竞争性项目
,实现由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转变。对政府投资项目,要严格管理、稽查和监督,切
实把好设计、概算和工程质量关,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按照“一放宽、三改善”(放
宽投资领域,改善政策环境,改善融资渠道,改善服务环境)的要求,放宽投资领域
,允许外商进入的领域,均允许社会投资进入。改善政策环境,清理、取消制约非国
有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改善融资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完善授权授信制度,扩大基层
银行的贷款权限,发展票据承兑、贴现和抵押贷款业务,增加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
。改善服务手段,各市要健全信用担保机构。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增强再融资功
能。引导电力、交通等行业和上市公司把握好资金投向,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参
与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减持国有股、拍卖、租赁等方式,变
现部分国有资产,集中用于骨干企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消费需求。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落实中央调资政策,建立财政
工资专户,安排好各项工资性支出,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引导企业在提高效益的
基础上,努力增加职工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强化对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节。清理取消限制消费的各项政策,制定有利于居民扩大消费
的措施,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增加消费信用品种,调整改善消费结构,促进住房
、电信、汽车等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性消费,力争消费信贷规模达到280亿元以上。
加强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物价。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合理安排农产品收购保护价格,保持农产品价格
基本稳定。推行电力“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尽快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完善水
价形成机制,适当提高水价。加强价格管理,整顿医药、电力、电信等行业价格秩序
。推进收费体制改革,理顺价、费、税关系,规范中介服务、汽车、基本建设、房产
交易、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收费,压缩收费总量。加强市场监督检查,依法打击制假售
假、价格欺诈、低价倾销和哄抬物价行为。
4.社会保障。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
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逐步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
业保险过渡。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
保障范围。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基金收缴力度,认真清理
追缴拖欠、挤占挪用的保障资金。通过提高个人收缴比例和财政支出比重、变现部分
国有资产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和管理。认真解决就
业问题,通过发展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强化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5.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制创新与结构优化并举,增强城市辐射带
动能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计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
15亿元,力争城市化水平提高1%。
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加强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城市进出口、快速路等主干道系统,推进大中城市
立体交通设施和停车场建设,发展公共交通。完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合
理布局商贸流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抓好城市绿化。改进城市建设投融资
管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省内外企业和外商参与投资。放开搞活市政公用设施
经营权,盘活和优化存量资产。
发展大城市,合理布局小城镇。发挥大城市在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中的龙头作用
,加快发展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和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集中力量,加大投入,
着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开放型经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依托产业、形成特色”的原则,重点扩大县城规模,积极发展大型工矿区、交通要
道、重要商品集散地的中心镇。深化户籍等制度改革,降低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门槛
,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切实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镇企业、个体私营
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区域经济合作。加快两大跨世纪工程建设步伐,黄河三角洲开发,重点抓好日本
政府贷款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海上山东”建设,重点发展海洋渔业、运输、盐化
工、油气和旅游等产业。继续加强西部地区电力、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安排重点项目投资115.3亿元,着力加强菏泽、聊城、德州电厂及327高速公路等项
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引导西部地区放手发展个体私营
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快产业和技术转移,
拓展全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和领域。做好对口支援西藏、三峡库区和帮扶新疆等项工作
,妥善安置三峡库区移民。
6.对外开放。做好加入WTO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快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制定好相
应对策,充分利用过渡期条款,着力提高经济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利用外资。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做好地方性政策法规的清理调整
工作,着力加强投资软环境的综合整治,解决一些地方和企业不守合同、不讲信誉、
不认真维护外商合法权益的问题。拓展利用外资的领域,加快金融保险、商贸流通、
运输、通信、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利用外资的步伐。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结
合起来,鼓励外商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来山东投资,推动大集团和上市公司与跨国
公司全面合作。在抓好大项目利用外资的同时,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到国外资本市场融
资。
外贸出口。扩大轻工纺织、大宗农副产品等出口,推动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成套设
备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重点扶持30家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
20家出口千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力争农产品出口达到45亿美元,机电和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0亿美元以上。坚持进出结合、以进促出的原则,发展加工贸易,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做好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完善开发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
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做好中外合作示范项目,吸引各类企
业进区投资办厂,力争加工贸易规模突破100亿美元,努力实现以劳动密集型的“来
料加工”为主,向以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进料加工”为主转变。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国门,采取兼并收购、
合资合作、投资办厂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国经营。支持企业到境外开展带料加工装配
业务,开发国内紧缺资源。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原材料、劳动力、技
术装备的出口。加强境外投资的调控与管理,建立激励与风险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
益。
7.科技教育。
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高技术攻关,做好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集
中力量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对省属科研单位进行优化重组,重点组
建10个省级实验室,增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尽快建立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抓好百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促进各类应用
型研究开发机构直接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产学研基地建设。
教育事业。巩固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扩大高中阶
段招生规模,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推进高
等教育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办
学效益。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扩大招生规模,计划省属高等学校招生16.5万人。按
照统一规划、量力而行、提高效益的要求,在济南集中建设高校新区,建设规模按在
校生10万人规划。
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政策,加快培养、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改革收入分配制
度,积极推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形成有利于集聚高素质人才的
氛围。组织好智力引进工作,加强高层次学术交流,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担
任顾问,为山东的发展出谋划策。
8.可持续发展。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努
力解决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增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
展能力。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先解决城市供水矛盾,重点抓好胶东供水应急
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引黄济淄等一批城市供水项目,新增日供水能力60万吨。加强黄
河山东段综合治理,做好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对胶东地区干涸的水库进行全
面检修和加固,确保汛期安全。推进平原水库建设,加快大型骨干河道治理。配合国
家做好南水北调、东调南下二期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大123项省重点小流域综合治
理力度,兴建一批中小型拦蓄水工程,做好水土保持,计划水利建设投资60亿元。以
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强化全民节水意识,适度限制开采地下水
,严格控制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建设高耗水项目。推广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积极采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的设备,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力争达到65%,
万元产值耗水量控制在70吨以下。对各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超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通过提高水价和水资源收费等办法,筹集和建立省水利建设基金,用于跨流域大型
工程建设和水污染治理。
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保护耕地。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
。严格控制土地占用,保持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污染
综合治理,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强制治理和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强化治理南
水北调沿线主要污染源,做好南四湖、东平湖、胶州湾、莱州湾污染防治,加快小清
河、省辖淮河和海河流域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争取德州市、济宁市、滨州市等8座污
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强化大气环境治理,优化能
源结构,推广洁净煤技术,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控制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依法
加强对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做好济南垃圾处理厂等固体废物处置项目建设,提高资源
综合利用率。
其他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卫生体育、文化影视、新闻出版、防震减灾
和人防等工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做好新时期“双拥共建”工作,加强国防
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坚持依法行政,提
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努力保持社会稳定。

三、计划执行情况
2001年,全省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195.04亿元,增
长10.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2%、9.4%和12.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突破1万元。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2804.5元,增长5.5%。粮
食总产量3720.6万吨,比上年减产3.1%。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提
高,农产品出口44.7亿美元,增长26.6%。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工业运行质量继续改
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900.7亿元,增长14.8%;实现利税、利润分别增
长7.3%和4.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6%,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7.
2%。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所占比重提高到35.7%。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19.8%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实现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6%。
扩大内需取得较好成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07.8亿元,增长10.4%。其
中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9.7%、29.9%和30.6%。全省共争取
国债项目623个,总投资187亿元,国债资金28.6亿元,其中470个项目竣工投产。消
费品市场趋向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34.9亿元,增长11.4%。开拓省外市场
力度加大,产品省外销售收入增长19.2%。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三峡库区工作进展
良好,妥善安置三峡移民4090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查处制
假售假案件5万多起。物价走势基本平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
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9.6亿美元,增长15.9%。其
中,出口181.3亿美元,增长16.7%;进口108.3亿美元,增长14.5%。实际利用外资
42.5亿美元,增长11.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6.2亿美元,增长21.9%。新批1000万
美元以上的利用外资项目202个。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5.6亿美元,增长23.6%。
财政金融运行比较平稳。全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3.2亿元,增长23.6%。地方
财政支出753.8亿元,增长22.9%,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增加。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
力度加大,各项存、贷款分别新增1079.7亿元和841.6亿元。新增消费信贷120.7亿元
。通过证券市场融资79.7亿元。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112项。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增长
35.8%。全省筹集9.5亿元资金对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43所普通中专学校完成“划
并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7101.1元,增长9.4%。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淮河、海河和小清河等重点
流域工业污染源治理取得新的成效,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705个,新建成污水处理
厂10座。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8‰。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
取得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