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2000年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3&rec=66&run=13

一、计划编制
1999年下半年,省计委着手编制2000年计划。8月17日,省计委在济南召开全省
计委主任座谈会,讨论研究2000年计划安排的初步意见。10月21日,省计委形成《山
东省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讨论稿)》,先后报省政府审查和省委常委会讨
论通过。12月8-10日,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计划会议,讨论研究山东省2000年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0年2月16日,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山东省200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月6日,省计委下发《关于印发山东省2000年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二、计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加快发展的思想不动摇,认真实施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和可持
续发展战略,突出抓好扩大内需、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科技进步、搞好国有企业和改
善人民生活,着力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和社会全面进步。
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和计划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
第二产业增长10.5%,第三产业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外贸出口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力争有新增长;地方财政收
入增长10%;直接融资100亿元;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基本持平或略有
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农民人均纯收
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6%。
(二)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1.投资与消费双向启动,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广开筹融资渠道,引导好投资方向和重点,继续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提高投资效益。
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和储备工作,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计划。
落实好项目资本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协调好银行贷款,落实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的各
项制度规定,确保已开工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基本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
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00公里、发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电话装机容量2000万
门的目标。公路建设,计划投资98亿元,重点做好泰曲、菏曲、临红等在建项目。铁
路,做好兰烟复线、菏兖石复线和大莱龙铁路建设,开工建设烟大轮渡和兰村至临沂
至新沂铁路。民航,重点做好济南、青岛两大机场的改扩建工程。邮电通信,计划投
资100亿元,建成GSM七期扩容工程,做好省宽带多媒体通信网扩容工程建设。电力建
设,计划投资60亿元,重点做好日照电厂2号、莱城电厂等投产收尾项目和德州、聊
城、菏泽电厂等续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泰安抽水蓄能项目。农村电网改造,计划投
资70亿元,力争年底完成改造任务。
扩大民间投资。用活用好政府掌握的资金,采用参股、控股和贴息的办法,调动
和支配更多社会资本。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融通更多的建设资金,鼓励上市公司
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投资全省的重大项目建设。放宽产业进入的限制,落实免征投
资方向调节税的规定,创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鼓励各种经济成分进入更多投资领
域。
扩大居民消费,培植新的消费热点。提高居民购买力。认真落实中央调整收入分
配的政策,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有新提高。适当控制垄断性行业的个人收入,加大
对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管,做好利息税的征收。采取综合措施,培植农民收入新增长
点。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住宅建设。促进全社会住房制度货币化、商品化,放开搞活
住房二级市场,提高住宅建设质量,合理控制房价,计划住宅建设投资180亿元。发
展旅游业,抓住节假日增加、旅游消费倾向增强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做好旅游市场的综合开发,使吃、住、游、购、乐配套发展,把旅游业培植成支柱产
业,力争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5%以上。扩大教育消费。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合理确
定非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改革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与办学效益。开拓农村市场,抓好农村水、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
好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企业开发适合农村使用的家电和农机等产品。
配套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用电实行价格优
惠,在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地区,实行城乡同网同价,鼓励居民用电。降低电话初
装费和农村电话通话费。加快费改税步伐,对车辆购置和使用环节的各种收费进行清
理整顿。引导金融部门增加消费信贷种类,改善服务质量,重点发展住宅、汽车、旅
游、教育等消费信贷。引导钢铁、煤炭等生产企业发展配送制,改善服务,与物资消
费大户建立密切的产销关系,实行直达供货。
2.经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有进有退,把优化经济结构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
与推进技术创新结合进来,与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结合起来,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和
市场竞争力。
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品种、质量、效益”和替代进口
的原则,优化投资增量与盘活存量资产相结合,扶优与限劣并举,引导好社会资金投
向,实行集约化投入,抓好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计划新开工限额以上技
术改造项目60个,总投资155亿元,集中用于造纸、纺织、机械、电子、化工、食品
、冶金、建材等行业的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装备工业的水平,增强
机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关闭浪费资源
、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和限期内难以达标排放的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精细化工、机电一
体化、新材料、环保节能等产业,着力解决资金、技术、人才、机制等关键问题。广
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筹融资渠道。继续拨付资金,支持新技术产业化和列入国家计
划项目的资金配套。转让、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将变现收入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项
目建设。利用香港的创业板块和内地的科技板块,推荐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鼓励
上市公司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
资基金。率先引进关键设备和软件技术,并组织好开发创新。引导企业、跨国公司开
展合资合作,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培养和招聘高素质人才。制定技术
入股、科技人员持股经营、技术开发奖励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
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山东创业发展。办好高
新技术开发区,做好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加快齐鲁软件园发
展。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发挥民营科技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制定更加优惠
的政策,帮助解决融资担保等问题,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使之成为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个体、私营经济。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解放思想,放宽
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鼓励私营企业以兼并、控股、参
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公有制企业的改制和改造。拓宽融资渠道,支持规模大、效益好
的私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力争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30%
左右、城市合作银行和城乡信用社新增贷款的大部分,用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
济的发展,使之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
城市化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计划投资98亿元,重点用于城市市政
公用设施和交通建设。用足用好维护建设税,在电价中征收的城市公用事业费附加,
专项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通盘考虑城外交通与城内交通建设,适当集中部分
资金,用于城市进出口道路建设。改革公用事业运营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使其向产
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积极稳妥地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先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试
点,然后逐步推开。坚持统筹规划、量力而行、讲究效益的原则,做好小城镇规划和
建设,重点抓好县城建设,同时在交通要道、大型工矿区、乡镇企业聚集地、商品流
通集散地等,有计划地建设中心城镇。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先安排水利、
交通、能源、通信、电网改造等重大建设项目。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落实对口支
援和重点扶持菏泽地区等政策措施。把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与加快西部开发结合起
来,鼓励企业到西部投资办厂、兼并联合,参与当地资源开发,加快转移劳动密集型
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引导西部地区解放思想,优化投资环境,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启动内在活力。
第三产业。继续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商贸流通业,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
、旅游娱乐、科技服务和社区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抓好“网上山东”建设
,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力争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有较大提高,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
3.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
产权制度改革力度,通过规范上市、合资合作和企业互相参股等,推进投资主体多元
化,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以上市公司为龙头,以骨干优势企业为重点,加快
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做好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使一部分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
的排头兵,全省集中力量发展壮大136户重点企业集团。巩固和发展中小企业改制成
果,着力在完善配套和规范运作上下工夫,使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和规范化运作,健全
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力争到年底多数国有重点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制定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内部职工持股的办法。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
与收益分配。纠正有些企业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虚增利润、弱化发展后劲的做
法。落实国家鼓励企业上市、增资减债和清理乱收费等各项政策,做好38个企业债转
股工作。完善封闭贷款管理办法。加强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力争111户
重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到54%以下,国有及其控股企业亏损面降到20%以下,效
益增幅高于生产增幅。
再就业工程。规范企业下岗程序,安置富余人员。通过发展中小企业、个体私营
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引导下岗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加强技能培
训。实行更加优惠的税费政策,鼓励下岗职工从事社区服务业和个体工商业。筹措和
落实资金,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失业保险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全省统
一的基本医疗、社会养老与失业保险制度。
4.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转变农业增
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计划粮食总产量
达到4150万吨。
科教兴农。增加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做好科技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抓好种子“三○”工程(30项新品种生产和示范项目),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
集中力量发展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集科研、开发、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农
业高科技示范园。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发展
高效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名特新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推进
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
双层经营体制。加大实施农业龙头战略的力度,扶持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
益。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深化粮食、棉花等流通体制改革,发展新型流通组织形
式。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金农工程”和信息入户工程。开展多
种形式的合资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做好储藏、包装、保鲜和精深加工,力争农
产品出口达到20亿美元。
乡镇企业。加快机制、技术、管理创新,再造新的发展优势。把发展乡镇企业与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与建设小
城镇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结合起来,通过投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国有资产运营,提高
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减轻农民负担,禁止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保
持农村社会稳定。
农业基础设施。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实行综合治理。陆续把对黄河的治理开发
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治理进度;按计划完成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一期任务,做好大
型河道的治理工作。加强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抓好小流域治理和农业
生态建设。强化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型产业,逐步理顺用水价格和水资源收费,提高
水资源利用率。继续抓好黄河三角洲开发和“海上山东”建设两大跨世纪工程的实施
,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5.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认真研究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采取应对措施,加快推
进经济国际化进程,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外贸出口。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抓住亚洲经济复苏和国际经济环境好转的机遇
,落实国家鼓励出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对亚洲市场的出口,开拓欧美市场和新
兴市场。加大对名牌商品、商标的培育和扶持,扩大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重点
扶持30家机电产品自营出口企业。扩大生产企业出口,逐步把集体和私营企业培植成
外贸出口的主力之一。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发展加工贸易,支持纺织、家
电、农机、建材等行业的骨干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拓展境外带料加工业务。
以大企业和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为重点,到海外承包工程。坚持进出结合,以进带出
,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国内紧缺原材料进口。
利用外资。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提高办事效率,讲究商业信用,吸
引更多外商来山东投资。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专门机构,加强与跨
国公司及其在中国机构的联系,深入了解其发展战略和投资意向,推出最好的企业、
最好的项目开展合资合作,力争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方面取得新突破。办好现有外商
投资企业,发挥示范效应。在扩大基础设施、农业和工业利用外资的同时,加大高新
技术产业利用外资的规模,推进金融保险、旅游娱乐等领域的招商引资,更好地利用
境外证券市场融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6.科技教育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向企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鼓励科研机构成建制进入大型企业集团。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吸纳科技资源和科
技人才,提高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136户重点企业技术开发费按3%提够提
足,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不低于5%。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支持企业与
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关系。运用财政资金及各种科技专项资
金,扶持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技术信贷投入。
教育。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扩大初中毕业生接受
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争取在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尽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
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高度参与的办学体制,多渠道增加对教育的
投入,发展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加快教育资源重组步伐,促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抓
好“211工程”建设,力争用10—15年时间,建成一所位居全国前列的综合性
大学。计划全省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比1999年增长25%。
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土地保护。调节生育高峰,确保人口控制在9000万以内。
抓好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保护好耕地。强化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增加用于环境治理
的投入。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坚持从源头治理和排污总量控制的原则,做好重点流
域的治理工作,关闭耗能高、污染大和限期治理无法达标的企业,加快污水和垃圾处
理厂建设进度,确保年底淮河流域实现达标排放,海河、小清河等流域治理取得较大
进展。加快大中城市污染治理和环境美化绿化,改善水质和大气质量。做好区域卫生
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力争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三、计划执行情况
2000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337.5亿元,增长11.3%。粮食总产量3837.7万
吨,受调减种植面积和严重干旱影响,减产10.1%;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畜牧水
产业稳定增长。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164.5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2904.5亿元,增长10.5%。餐饮、旅游、通信等行业增幅较高,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
86.5亿元,增长35.5%。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优质专用小麦1200万亩,农产
品出口35.3亿美元。工业按照“四个一批”(对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一批,对
骨干优势产品集中力量扶持壮大一批,对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力度扶持一
批,对长线产品和落后生产能力坚决转移淘汰一批)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投入
6亿元资金成立高新技术投资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6.8%。建材、纺织、
冶金、石油和电子等行业效益明显提高。企业集团继续发展壮大,效益50强企业实现
利润占整个工业的54.7%。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整顿关闭“五小”企业889家。工业
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60.3亿元,增长22.1%;实现利税1003亿元、利润543.6亿元,
分别增长51.7%和88.6%。
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扩大投资,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42.7亿元,增长14.4%。重点建设成效显著,大型病险水库除险
加固和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一批重点建设和改造项目竣工投产,新增发电装机容
量105.5万千瓦,公路通车里程2839公里,铁路复线153公里,电话装机容量939万门
,沿海港口通过能力844万吨,高速公路、发电装机、电话装机“三个2000”(高速公
路通车里程2000公里、发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电话装机容量2000万门)的目标基
本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4
5.9亿元,增长10.2%。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完成房地产投资219.7亿元,增长26.
6%;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82.7亿元,增长54.4%。物价形势出现积极变化,价格总水
平止跌回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2%。
对外经济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249.9亿美元,增长36.8%;其中出口155.3亿美
元,增长34.1%。一般贸易出口74.7亿美元,增长37.9%。实际利用外资38.1亿美元
,增长1.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9.7亿美元,增长20.4%。
财政金融。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63.7亿元,增长14.6%。企业所得税、个人
所得税等增幅较大。地方财政支出613.1亿元,增长11.5%,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
等重点支出保障较好。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
进展,资产质量有所改善,各项存贷款比年初分别增加907.9亿元和919.5亿元。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728项,全省10个高新技术开发区
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60亿元,利税68亿元。新的山东大学组建完成,省属高校招生增
长32%。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0元,增长11.7%;农民人
均纯收入2659.2元,增长4.3%。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98亿元,新增日污水
处理能力76万吨,日供水能力30万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依法关停工业污染源
1168个,基本实现“一控双达标”的要求。土地占用得到较好控制,人口增长保持较
低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文化卫生、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取得新
成绩,山东省体育健儿在第27届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