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1994年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3&rec=60&run=13

一、计划编制
1993年9月22日,省计委下发《关于编制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的通知》,提出1994年计划安排基本思路。省计委先后召开市(地)计委主任座谈会和
省直部门座谈会,讨论计划内容,形成《山东省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
案)》,先后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家计委汇报。12月26-29日,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
计划会议,讨论研究山东省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4年2月28日,省八
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山东省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月10日,省
计委下发《关于印发山东省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二、计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计划指标
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在深化改革,转换
机制上取得新的突破;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上有新的进展;在优化结构,
增进经济效益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计划工作要继续加强分类指导,实施省委、省政
府确定的“三三二一”战略,强化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三个基础,抓好对外开
放、第三产业、科技教育三个重点,加快两个跨世纪工程建设,培植一个主导产业。
主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1.抓机遇,促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快则快,能
好则好,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抓改革,转机
制。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
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把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争取在企业改革、财税、
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和培育市场体系方面有新突破,使经济生活逐步走上法制化、
规范化轨道。3.抓开放,促接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与
国际经济接轨。外贸、外资、外经并举,力求在大进大出、优化外资投向、跨国经营
上取得大的进展。4.抓重点,带全局。抓26个强县、100个强乡,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抓欠发达地区9个改革开放试点县,带动54个经济欠发达县的发展;抓44个企业集
团,带动整个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抓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技术改造项
目,带动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的形成。5.抓调整,上水平。积极促进农村经济三个层
次的结构优化;强化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狠抓技术改造,加快培植主导产业,优化
工业结构;突出特色,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加快第三产业发展。6.抓管理,增效益
。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活动,按照国际规范组织生
产经营,向管理要效益,向节约要产出。7.抓科教,上档次。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加大投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大力培养、引进人才,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计划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2%,力争达到1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
第二产业增长13%,第三产业18%。农业总产值增长5%。工业总产值增长25%,其
中乡及乡以上增长15%,销售产值增长16%,利税总额增长20%,劳动生产率提高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0亿元,比1993年预计增长25%。出口总额66亿元,增长
16%,力争达到20%。出口结汇率达到7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8%。各项存款
增加额350亿元,各项贷款增加额390亿元,发行有价证券7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8%
以上。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27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全社会零售物
价总指数上涨幅度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二)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1.农业和农村经济。1994年力争农业全面丰收,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14亿亩,粮
食总产量3800万吨;棉花面积1800万亩,总产量90万吨;油料总产量230万吨。
调整种植业结构。坚持稳粮、保棉、增效益的原则,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的
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全省粮经作物比例按耕种面积计算调整到6∶4,经过3
年努力调整到5∶5。确保国家提高粮棉收购价和实行价外加价的好处兑现给农民。争
取国家在山东建立60个左右的商品粮大县和优质棉大县。
落实配套资金,增加基地建设投资,扶持粮棉主产区发展经济。建立粮棉储备制
度和粮食价格风险调节基金。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用现代
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良种,提高单产量和质量,增
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优化农、林、牧、副、渔结构,重点发展畜牧业和水产
业,使两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提高到30%和15%以上。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
业,使其比重提高到84%以上。
以产业带区域、以区域促产业,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和附加值。从产业化起步,
集中资金培植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效益好、档次高、规模大、外向型的拳头
产品。实行科技、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建立一批国家和省级高产优质
高效农业示范区。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以基地联结千家万户,逐步形成有区域特色
的粮油、棉麻、畜牧、水产、蔬菜、果品、花卉、药材八大产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搞活流通,促进农业区域化发展。全省重点指导抓好棉花、粮油、果品、蔬菜等大
型市场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扩大交易规模,提高辐射功能,带动发展一批较大规模
的蔬菜园、水果园、畜禽场、养殖区。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
发展综合性服务组织,形成一批融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解决好科
技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储运问题。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实行区域性旱涝综合治理。重点搞好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河道治
理和平原水库建设。争取国家批准开工建设南四湖、东平湖开发利用和引黄济烟工程
,配套完善引黄设施。推广水利股份合作制等筹资形式,实行社会办水利,做到以水
养水、团结治水、以法管水、节约用水。逐步增加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预算内资
金和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投入。
突出抓好乡镇企业的四个结合,促进四个转变。与国外资源、市场结合,促进乡
镇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重点扶持一批条件好的乡镇企业扩大出口创汇,加快
引进外资和技术,面向国际市场发展。与推广股份合作制相结合,由粗放经营向科学
管理转变。通过实行股份合作制,理顺产权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理顺分配关系,
调动职工入股的积极性;理顺政企关系,减少乡镇政府的直接干预,制止各方面向乡
镇企业乱伸手、乱摊派。与大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结合,由小而全向专业化、
集团化转变。实力雄厚的乡镇企业要努力成为行业和产品的龙头。基础较好的乡镇企
业要积极参加大工业的专业化协作,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实行经济技术合作,借梯
登高,互惠互利,联合上规模,上档次。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粮棉主产区,要用好国家
扶持的专项资金,发挥资源优势,从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边发展,边提
高。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乡镇企业由村村布点向集中连片转变。改革小城镇的
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农民带资进城、建城、兴城。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施
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集中,加快生产要
素跨社区的流动和组合。
以建设“海上山东”和开发黄河三角洲两大跨世纪工程为重点,做好农业综合开
发。坚持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产品加工、海上运输、海洋化工并举,增加海洋产
出。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抓好一批起步项目,改善投资环境,争取尽快把黄河三角
洲建成国家级的农牧渔业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做好荒山、荒滩和平原绿化,加快黄
淮海平原、贫困山区、湖区和庭院经济开发,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加强经济欠发达地
区的开发工作,重点做好农业基本建设,改善交通通信状况,扩大东西部地区经济技
术协作,尽快脱贫致富。
2.工业结构调整。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组织集团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的要
求,调整工业结构,强化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突出
抓好重点企业集团,集中力量发展好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
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电力,确保投产潍坊二号、德州四号、威海二号、龙口五
号4台机组,新增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争取开工建设石横电厂二期、日照电厂和莱城
电厂,发电量达到660亿千瓦时;加快菏泽、聊城、滨洲、济宁等电厂和晋电入鲁的
前期工作。煤炭,重点抓好济东、济北、滕南、滕北四大煤田的开发建设,投产5对
新矿井,新增生产能力100万吨。交通运输要坚持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管道运
输配套发展,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公路,重点抓好济青公路配套完善,扩大运营能力
。新开工济南至德州高速公路,济南至聊城等4条一级公路,新增各种等级的公路通
车里程3428公里。铁路,争取济邯铁路年内部分路段铺轨,加快京九铁路山东段建设
,做好德烟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尽快立项。港口,继续加快烟台西港池二期、日照港
二期和威海新港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青岛前湾港二期,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62万吨
。航空,充分利用济南、青岛、烟台等现有机场设施,突出抓好开辟新航线工作。邮
电通信,加快城乡电话网、长途传输数字网和干线邮运网的建设。完成潍坊-烟台-威
海和济南-青岛光缆工程,新开工济南-临沂等4条光缆,新增长途电路2.12万条,市
话装机容量50万门。原材料工业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
。确保莱钢25吨转炉投产,积极做好齐鲁钢铁厂建设的前期工作,钢产量达到335万
吨。加快新华制药厂“两氨”改造、烟台三菱水泥、泗水大宇水泥等项目建设。
技术改造与发展主导产业。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的战
略决策,对于起点高、市场大、效益好、后劲足的项目,抓紧时机,早改造、早投产
、早得益。重点实施四个战略:(1)拳头产品战略。各地区、各行业,特别是机械、
电子、纺织、轻工等都要从现有基础和优势出发,选准方向,做好规划,集中资金,
创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打得住的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工深
度和附加值,改变原材料大量流出的状况。(2)外向型战略。既要用好内资,更要用
好外资,走出一条合资合作、引进创新、加快老企业嫁接改造的路子。要舍得拿出条
件最好的企业,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可以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组
织形式,合资合作,跻身国际大集团、大企业。向外商拍卖、租赁一批国有企业,从
设备、技术、管理和机制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造。(3)高科技战略。加快利用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大力推广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复合材
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国家和省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实
力雄厚的城市为基础,联合投资,集约经营,建设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支持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围绕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促进高新技术向重点行业的渗透和扩散。(
4)规模效益战略。要把技术改造与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以专业分工、社
会化协作、集约化经营为基础,以资产为连接纽带,组建一批企业集团,促进跨地区
、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企业集团要改变单打一状况,实行多元化经营,增强抗
御市场风险能力。
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强化营销观念,加强对市场的分析预测,加速产品更新换
代,立足于快研制、快投产、尽快进入市场,获得效益。企业管理要适应市场经济和
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逐步向国际管理规范靠拢,重点抓好三个接轨:通过实行股份
制,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推进经营机制的接轨;按国际惯
例实现企业资产负债管理,与国际财务会计制度接轨;健全质量检验、监督和保证体
系,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加速资金周转,减少不合理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
极推广节能、节材和综合利用新技术,全省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要实行
定员管理,优化劳动组合,把企业后勤服务分离出来,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既为企业服务,又为社会服务,解决后勤服务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3.第三产业。放宽政策,以培育统一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核心
,保持第三产业的增长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1994年全省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
值的比重达到24%,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到18%。
重点抓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急需的行业和为现代化服务的新兴行业,在发展交
通、通信、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娱乐业和
生产要素市场。集中资金建设一批大型商业城、电影城、综合服务设施和批发、零售
商场。大力发展连锁式商业集团,通过连锁形式,把分散的商业网点组织起来,形成
大规模的、批零一体化的销售网络,提高商业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省会城市、沿海
城市、内地城市形成自己的特色,大城市尽快成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交通中心、商贸
中心、信息中心、科技文化中心、金融中心,提高服务的现代化水平,逐步向国际性
城市迈进,小城市完善功能,吸引有资金、有经营才能的农民进城兴办第三产业。广
大农村重点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渗透,配套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家包办、行业垄断的局面,尽快把一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
和企业后勤服务推向市场。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要积极探索社
会化、产业化的路径,实行财政支持、市场补偿相结合,不断增加市场补偿比重,有
些要向完全实业化过渡。鼓励外商投资经营交通运输、房地产、科技开发、信息咨询
、旅游服务等项目,试办中外合资的金融机构、零售商业、物资供销和自律性中介组
织。
4.对外开放。
抓住外贸、外汇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创汇,确保外贸出口增
长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努力实现四个突破:(1)外贸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坚
持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改革方向,
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争取国家批准更多的企业享有出口经营权。继续实行鼓励和
扶持出口的政策措施,安排好外贸出口所需要的信贷资金。发挥外工贸公司、市(地
)和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多渠
道、多层次、多形式出口创汇的格局。生产企业依靠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
参与国际交换的能力。外工贸企业从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靠管理、靠信誉、靠
服务、靠经济手段,增强山东口岸的竞争能力,争取为更多的省内外客户代理出口。
(2)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取得突破。实行工贸、农贸、商贸、技贸结合,以股份制为纽
带,发展一批国际化、实业化、集团化的综合贸易公司。以外贸出口为龙头,连接专
业化生产能力强的乡镇和具有名牌优势的企业,建立出口加工基地,稳定出口货源。
(3)在全方位、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上取得突破。通过举办展览会、参加国际博览会
,扩大对外影响。对现有客户进行排队,积极争取新客户,利用国外多种销售渠道,
逐步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巩固发展传统市场,重点开拓新市场。积极开展易货贸易
、转口贸易、多边贸易和边境贸易。(4)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上取得突破。1994年石
油、棉花等大宗商品出口可能下降,为弥补这一缺口,保持出口创汇稳定增长,关键
要推进以质取胜的战略,增加出口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培植新兴大宗出口商
品,促进全省出口跃上一个新台阶。改革进出口管理制度,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行
政干预,对少数实行数量限制的进出口商品的管理,按照效益、公正和公开的原则,
实行配额招标、拍卖或规则化分配。坚持量入为出,控制进口规模,保证外汇集中用
于技术引进、重要物资和紧缺原材料的进口,严格控制消费品和一般机电产品进口。
利用外资要拓宽领域、扩大规模,引进有利于增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的项目,同
时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技术含量和档次,从争取一般客户向争取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
、大财团、大商社转变,从基建型向技改型转变,从一般加工项目向深加工、高技术
项目转变,从抓项目签约数量向抓项目的实施、质量效益转变,提高利用外资的资金
到位率、开业投产率和出口创汇率。重点抓好一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和
老企业的嫁接改造项目。加强已签约项目的后续工作,落实资金和建设条件,促其尽
快开工投产。努力扩大利用外资渠道,提高外方资金所占比例,鼓励外商兴办独资项
目和出口型企业。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外政府贷款和国外商业贷款,运用
发行海外股票、债券、融资租赁、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
和管理经验。加强债务管理,坚持谁借谁还的原则,按照用债单位债务余额的一定比
例建立偿债基金。形成部门、地方和企业借用国外贷款的自我约束机制,切实做到“
借得到、用得好、还得起”,维护山东省的对外形象和信誉。
外经工作要坚持经贸结合,以经促贸的方针,支持有实力的外贸公司、国有大中
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集团,到国外从事加工、生产装配、进出口贸易、工程承包、交
通运输、咨询服务和旅游饮食服务业,带动劳务输出,发展跨国经营。有些大中型企
业的二手设备可以向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转移,带动成套设备和材料的出口,增加外
汇收入。
5.固定资产投资。199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060亿元,地方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规模920亿元。在投资安排上,坚持“少新建、多改造”的方针,大幅度提高
技改投资比重。
改革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由主要运用行政手
段转向综合运用政策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由规模调控为主
转向规模与结构调控相结合,以结构调控为主。优化投资结构,抓好现有企业特别是
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增加技术改造投入,预算内投资、银行贷
款、企业自有资金、利用外资都要向技术改造倾斜。凡能搞技改的就不搞新建,能搞
内涵提高的就不搞外延扩大,基建和技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
平。合理划分事权,明确投资主体。集中力量搞好关系全省经济大局的能源交通、邮
电通信设施、大型水利工程、重点农业基础以及新兴产业的关键项目建设。竞争性行
业投资主要通过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吸纳社会资金和利用外资解决。对于市场
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省里通过参股、控投、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建设和经
营管理,引导资金投向。控制建设资金源头,项目根据资金定,资金跟着项目走。把
预算内投资、贷款投资、债券投资、股票和利用国外投资纳入宏观调控的范围,把投
资规模与资金总量衔接起来。1994年重点建设投资,首先集中用于竣工投产项目和续
建项目,列入“八五”计划的必须开工的新建重大项目,特别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关
系全局的重大项目。继续清理审核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新开工项目,打
足资金,不留缺口。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垄断城镇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土地
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出让制度,对商业性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实行招标、拍卖。省政府
统一制定基准地价,收入全部归地方政府所有。加强二级市场管理,征收房地产增值
税费,主要用于城乡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居民用房建设。清理囤积土地不开发的房
地产公司,坚决杜绝炒买炒卖地皮现象。加强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切实保护耕地,
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坚持“占一亩补一亩”的原则,保持全省耕地面
积基本稳定。计划全省建设用地总规模38万亩,开发土地40万亩。建立以实施产业政
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制定与国家产业政策配套的地区发展政策,引导投资方向,促
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对违背产业政策的项目,省计委保留否决权。
强化价格、利率、税率、财政补贴等经济杠杆对投资的间接调控作用,保证基础产业
、新兴产业有稳定的投入和可靠的收益。全面推行项目业主责任制,强化投资全过程
的管理。建立以咨询、设计监理为主体的咨询服务体系和以施工、设备材料供应为主
体的项目承包体系,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6.物价和人民生活。
1994年国家加大基础产业价格调放力度,有利于解决价格结构矛盾,同时容易产
生连锁反应,加大物价上涨的压力。把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特别是稳
住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价格改革项目的顺利出台。根据
国家统一部署,1994年重点提高粮食、棉花收购价格,提高原油、成品油和电力价格
,放开统配煤炭和化肥价格。各地、各部门要按统一方案实施,不得搭车涨价。省及
市(地)权限内的价格调整措施要与中央出台的调价项目错开时间,分步组织出台。加
强对价格的调控力度。努力保持市场供给和需求总量平衡,继续抓好“菜篮子”工程
,增加农副产品生产供应,相对稳定副食品价格。发挥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强
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制度建设,调剂供求,平抑市价。落实好农产品价格政策,完善社
会保障措施,妥善安排离退休人员、生产经营困难企业职工和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活
。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实施少数重要商品的提价备案、申报和定期审价制度。坚
决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决定取消的涉及农民的收费项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从1993年四季度起,推行公务员制度和
工资改革,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相应增
加职工工资。1994年确保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以上。完善国家、企业、个
人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做好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社会统筹,减轻企业
负担。建立劳动就业竞争机制,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企业自主用工与个人自由择
业结合,广开门路,更多地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引导在地区间有序流动,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以出售公有住房为重点,积极推进
售、租、建全面配套的住房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进行住房合股公司试点
,加快住房商品化步伐。实施“安居工程”,增加建设适于中低档收入居民的商品房

7.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
强化科技意识,把重视科技、发展科技、依靠科技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按照“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
精干高效的研究开发体系。加强基础性研究,发展高新技术研究,放开技术开发和科
技服务机构的开发经营活动。鼓励科研院所向实业型、经营型发展。有重点地组建以
科研机构为龙头的科技型企业集团。促进公益型科研院所开展有偿服务,增强自我发
展能力。大力支持国有民营和民办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快建立企业内部的技术进步机
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大企业、企业集团联合创
办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机构,促进市场、科研、生产一体化。加快培育技术市
场,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扩大技术交易规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经济发展的关
键技术,组织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863计划”等科技攻关计划。强
化科研与生产结合的中间环节,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按照集中优势,择优支
持的原则,培植高新技术生长点,加快向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渗透。
认真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按照深化改革,优先发展的原则,积极
探索教育面向市场,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路子。继续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专和高
等学校要实行国家拨款与学校自筹相结合,形成社会高度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根据
不同的办学模式,可以实行国家投资为主,社会筹集为辅;也可以实行社会筹集为主
,国家投资为辅;还可以通过民办自费、国际合作办学、私人出资办学、企业资助办
学等多种形式,促进教育事业更快地发展。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
整专业设置,着重发展经济建设急需的边缘学科、综合性新学科、新专业,加快培养
外向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计划安排省属高校招生4.8万人,增长20%;省属普
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7.5万人,增长10%。
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教育发展的投入机制。增加各级财政用于科技教育事业
的拨款。扩大银行科技贷款规模,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树立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鼓励人才冒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
教人员。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使科教人员获得应有的权益。创造适宜环境,培养学术
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专业人才,发展壮大科教队伍。
繁荣活跃文化市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促进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和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提高专业运动队
水平。做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建设,积极发展合作医疗。鼓励兴办民营医院和私人
诊所。搞活卫生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医疗设施,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中
西医结合、大中小医院配套、布局比较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三为主”(
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方针,落实计划生育措施,实现人口
控制目标。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对有
污染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先评价、后建设”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同时投产)的治理原则,抓好196个重点污染源特别是小清河的治理,提高“三废”(
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率。
8.计划体制改革。1994年,深化计划体制改革要重点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转变计划管理职能,建立指导性计划制度。计划工作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
,做好经济预测,规划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国土整治和重点建设,综合协调
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同时建立和完善国家订货、储备和投放制度,掌握必要的财力
、物力,引导调控市场,保证宏观调控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进一步改革年度计划,建
立以中长期计划为主体的计划体系。继续减少计划指标和种类,推行新的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重视综合计划报告、专项计划报告的作用,实行开门制订计划,广泛征求人
大、政协、企业、社会团体和著名专家、学者的意见,提高计划制订的透明度和社会
参与度,使计划的制订过程成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协调行动的过程。加强
对经济走势的监测和预警、预报。研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预测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
,完善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经济态势,指明经济走势,分季度、半年和年度向社会提供宏观经济信息。
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计划部门要加强与金融、财税等
部门的联系协调,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引导产业间、企业间和
地区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三、计划执行情况
1994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844.5亿元,比1993年增长38.8%;其中,第一
产业775亿元,增长29.9%,第二产业1891.4亿元,增长39.5%,第三产业1178亿元
,增长44%。农业获得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总产量4091.1万吨,比1993年
减少8.9万吨;棉花总产量55.9万吨,增长36.3%;油料总产量338.3万吨,增长26%
。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1%和9.8%。工业产销衔接趋好,效益逐步提高。完
成工业增加值1700亿元,增长19.4%;乡及乡以上工业产销率96.8%,实现利税增长
48.8%。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9%。
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的势头得到控制,投资结构有所改善,投资增
幅回落24.7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总规模减少23.3%。金融调控能力增强,秩序进一
步好转,各项存款增加705.9亿元,增长38.9%,贷款增加441.3亿元,增长21.2%,
首次实现存贷款余额基本平衡。税收征管得到加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1%。各级
政府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加强物价监管,物价过快上涨得到抑制。
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完成96.3亿美元,其中出口58.7亿美元,增长39.8%。市
(地)、自营和三资企业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所占比重达到59%。实际利用外资3
4亿美元,增长50.5%。其中,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2.5亿美元,国际商业贷
款1.3亿美元,境外发行股票4.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5.4亿美元。劳务输出、对外
工程承包有新的发展。
重点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8亿元,增长24.1%;国有单位投资537
.6亿元,增长12.9%。重点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好于往年。潍坊电厂、威海电厂、德州
电厂二期、烟威公路、胶黄铁路、济南新客站改造、莱钢一期扩建、鲁南化肥厂二期
工程等重点项目基本建成或竣工投产。技术改造进展较好,100项重点技改项目有68
项基本完工。新增发电装机86万千瓦、公路通车里程4192公里、铁路通车里程43公里
、港口通过能力867万吨、程控电话107万门、长途电路2.3万条。
社会事业。全年安排科技计划项目4230项,投入资金9.4亿元,取得重要科研成
果3113项。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新的提高。省属普通高等院校招生3.94万人,中等
专业学校招生8.07万人。环境保护受到重视,完成流域综合治理项目83个,限期治理
项目365个。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3.02‰。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
人民生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1亿元,增长36.8%。城市生活质量有
新的提高,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长较快。城乡居民储蓄比年初增加482.1亿元。城镇人
均生活费收入31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9.1%和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