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九五”专题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3&rec=56&run=13

1994年2月,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计委开始编制全省“九五”计划,同时
,组织有关部门开始编制11个专题规划,于1995年底完成。11个专题规划分别是:山
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山东省1996-2010年基础
设施建设规划、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九五”规划纲要、山东省水利建设“九五”计
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九五”和2010年经济体制改革规划、山东省教育
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山东省利用外资“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
标纲要、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九五”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环境保护“九五”计划
和到2010年规划纲要、山东省民政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山
东省“九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本节主要记述省计委负责编制的3个
专题规划。

一、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
(一)任务与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
健全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以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依靠科技
进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稳步增加有效供给,大力兴办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社
会全面进步,确保农民生活提前实现小康并走向富裕,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
体化。
主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本世纪末构筑起农村经济
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稳步增加农产品有
效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立足省内自给有余,实现主要农产品产需平衡;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走产业化的路子,合理安
排农村生产力布局,提高综合效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依靠
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多方面筹集
资金,逐步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创汇农业,提高乡镇企业外向度,实现与国际经济的对接互补;
东西结合,以强带弱,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
裕;抓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加速劳动力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
发展目标。1.主要农业指标。粮食,2000年达到4500万吨,2010年5000万吨;棉
花,2000年达到70万吨,2010年70万吨;花生,2000年达到350万吨,2010年360万吨
;蔬菜,2000年达到4000万吨,2010年5000万吨;果品,2000年达到800万吨,2010
年1000万吨;肉类,2000年达到700万吨,2010年1000万吨;水产品,2000年达到55
0万吨,2010年800万吨;林木覆盖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2.主要经
济发展指标。农、林、牧、渔总产值,2000年达到2370亿元(1995年当年价,下同),
年均递增5%,2010年3500亿元,年均递增4%;农、林、牧、渔增加值,2000年达到
1290亿元,年均递增5%,2010年达到1910亿元,年均递增4%;乡镇企业总产值,2
000年达到18600亿元,年均递增15.2%,2010年达到53000亿元,年均递增11%,其
中乡镇工业产值,2000年达到12750亿元,年均递增12.5%,2010年达到32000亿元,
年均递增9.6%;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值,2000年达到1040亿元,年均增长22.3%,201
0年达到4200亿元,年均递增15%;农副产品出口创汇,2000年达到40亿美元,年均
增长10%,2010年达到100亿美元,年均增长9.6%。3.经济效益指标。农产品商品率
,2000年达到72%,2010年达到85%;土地产出率,2000年达到每亩1030元,年均递
增2.3%,2010年达到1280元,年均递增2.2%;农业劳动生产率(按农业增加值计算
),2000年达到6125元每人,2010年达到15920元每人。4.农村社会生活指标。农民人
均纯收入,2000年达到4000元,年均实际增长10%,2010年达到8000元以上;农民消
费恩格尔系数45%左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000年稳定在20平方米左右,其中砖木
、钢混结构面积达到95%以上,居住条件有明显改善;2000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
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二)农村经济结构与区域布局
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必须根据
稳定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要求,按照适应市场需要,发挥资源优
势,服从国家调控,增加农民收入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推进,重点突
破,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农村经
济再上新台阶。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全省农、林、牧、渔四
业的总体布局为,重点建设胶东沿海、鲁西北平原、鲁中南山区3个各具特色的现代
化农业区。胶东沿海现代化农业区,在增加粮油产量的基础上,推进外向型农业,瞄
准国际市场,着力发展水产品、果品、蔬菜及花卉等农产品,增加出口创汇。鲁西北
平原现代化农业区,发挥人均耕地多、开发潜力大的优势,有计划地建立一批规模化
家庭农(牧)场,实行区域种植、专业生产、规模经营,提高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鲁中南山区现代化农业区,开发利用丰富的山区资源,重点发展林木、名特优新果
品、畜禽产品和蔬菜,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立体开发,多层增值,
获得最佳效益。
1.种植业结构与布局。优化种植业结构,以适度扩种经济作物为突破口,坚持“
稳一块、活一块”的方针,在确保粮棉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放手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适当扩大饲料作物,逐步变二元结构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
结构。到2000年,粮食与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产值比例由47∶53调整到40∶60,201
0年调整到30∶70。
全省种植业的总体布局,根据各地发展的差异,大体划分为四大区域:
沿海经济发达区。山东省粮油、水果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在确保粮食自给的前
提下,发挥区位、人才、技术和经济优势,发展创汇农业,建设成为全省现代化大农
业的外向型基地。
黄淮海平原开发区。山东省和全国的粮棉、蔬菜主产区。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
,以增产粮棉、提高效益为中心,大规模地实施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形成以粮棉为
主的高产、稳产、高效益的现代化大农业的商品基地。
鲁中南山区。山东省花生、果品、烤烟等农产品的重点产区。在稳定粮田面积的
前提下,发挥山区丘陵多、名特优稀产品资源多的优势,建设成为富有山区特色的现
代化大农业的名特优新商品基地。
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省和全国农业后备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以开荒种粮植棉
为重点,全面开发,综合利用,挖掘其巨大潜力,建设成为全国新的现代化的大农业
基地。
2.林牧渔结构与布局。调整优化农、林、牧、渔结构,以畜牧业和水产业为突破
口,促进四业全面发展。畜牧、水产两业比重,到2000年达到58%,到2010年达到6
8%以上。
畜牧业。围绕膳食结构改善和扩大出口创汇,加快品种改良,稳步发展猪、鸡生
产,重点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禽和珍禽异兽,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到2000年
,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2010年达到45%以上。在布
局上,城市郊区抓好肉蛋奶基地建设;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推广青贮氨化技术,加快粮
食与作物秸秆的转化增值;东部地区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的优势,发展高起点、深
加工、外向型畜牧业。
渔业。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增殖,加快发展远洋捕捞,做好水产品的综合加工利
用。到2000年,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0%,2010年提高到
23%以上。在布局上,淡水渔业以沿黄、湖泊和大中型水库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
三网”养殖(在湖泊、水库等大水域进行网箱、网围和网栏养殖)。海水增养殖坚持鱼
虾贝藻并举,重点突破海水养鱼。半岛南部沿海重点发展海藻和海水鱼增养殖,半岛
北部沿海重点发展海珍品的增养殖,其他沿海重点发展虾贝类的增养殖。远洋捕捞继
续抓好西非、南太、北太开发,向印尼、南美和印度洋等海域推进。
林业。以营林为基础,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抓好山区、平原、沿
海、城市环境绿化四大体系和经济林、丰产用材林两大基地建设。到2000年,全省森
林覆盖率达到25%,2010年达到30%。在布局上,山区优先发展干杂果,重点抓好水
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平原重点营造农田林网、防风固沙林,发展林粮间作
和四旁植树;沿海和岛屿因害设防,以防风、防沙、防雾、保护农田和沿岸设施为重
点,建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城市重点做好大环境绿化,市区做好环境美化。
3.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发展乡镇企业为突
破口,在强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到2000年
,农村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40∶45∶15调整到28.5∶48.5∶23,2010年调整
为16.5∶47.5∶36。发展农村第二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集中连片,
形成新的工业园区。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以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突出抓好农村信息、技
术和流通设施建设。在布局上,乡镇企业实力雄厚的地区要在提高中发展,加快由资
源、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移,走高起点、集团式、国际化的新道路。
4.城乡结构与布局。调整优化城乡结构,以劳动力转移为突破口,以小城镇为主
要载体,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00年,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者的
比重由77%调整为70%,其中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由55%改变为40%,城
镇化水平达到40%;2010年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调整到40%,其中农业劳
动力的比重调整到24%,城镇化水平达到50%。在布局上,依托区域经济中心,统一
规划布点,立足于现有小城镇改造,做好重点小城镇建设。有计划地在沿路经济带、
沿黄协作带、环渤海经济区等新的经济隆起带兴建一批新型小城镇。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
1.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政策。长期稳定、不断完善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
权,搞活使用权。土地承包期自1997年起再延长30年不变,荒山、荒滩、荒坡、荒水
等可延长50年或更长时间。尽快健全土地使用流转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新
型的农村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总结推广各地的经验,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
织、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支持国家技术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兴办农村服务实体,
扶持农民个人和联户兴办服务组织。
积极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扶持农村股份合作制,正确引导
,不断完善,逐步规范。加快乡镇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步伐,扩大股份合
作制的范围和领域,由乡镇企业向农、林、牧、渔等行业扩展,由集体所有制向多种
所有制经济扩展,由资金股份化向土地、技术、劳务等多种要素股份化扩展,由社区
股份制向跨区域的股份制扩展,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2.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稳定增加农产品社会有效供给。实行行政首长
负责制,确保主要农产品省内自给有余。稳步发展粮棉油生产,丰富人民的“米袋子
”和“菜篮子”,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始终抓住粮食生产不放,
坚持市(地)自求平衡、省内自给有余的原则。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省长、市长
、县长亲自抓“米袋子”、“菜篮子”,对粮棉的生产、收购、调拨、储备任务要逐
年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并把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是否稳定增加,作为考核市县领导
干部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
稳定粮棉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在耕地资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改进耕作制度
,提高复种指数。东部地区继续发展立体种植,西部地区大力发展间作套种和保护地
栽培,努力提高复种指数。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各地选定高产、优质、高效的拳头
产品,集中连片开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在稳定高
产的基础上,注重改善品质,增加效益。推广优质、专用新品种,扩大小杂粮生产。
大力开发新的棉花良种,发展高产杂交棉和抗虫棉。
抓好粮棉大县、农业示范区和商品基地建设。继续抓好67个粮棉大县建设,彻底
改变“粮棉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抓好烟台、潍坊国家级农业示范区
建设。新建一批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县。倡导销区、销方到产区建立商品基地,签订合
同,稳定货源,产销直挂,建立公平合理的产销利益关系。
3.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做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科技研
究,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体制。鼓励各类企业办科技,逐步形成国家、企业、民
间多层次办科技的新格局。加快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步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
统农业,实现农业飞跃性发展。多层次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建设。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消除水患摆到全
局性、战略性的位置,做好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治理,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抗旱与除涝并举,近期与长远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建设与管理同步。加强环
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实现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促进农业持
续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广。对污染
源,必须限期治理,提高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能力。做好市场体系建设。推广寿光等
地的经验,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配套建设。在农产品的集中
产区、销区、集散地建立大型批发市场,改造集贸市场,有计划地发展期货市场,集
中建设一批农村商业街、商业区、商业城。
5.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发展企业集团,建立企业园区,开发名牌
产品。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步伐,培植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6.加快发展外向型农村经济。继续做好出口基地建设,发展创汇农业。积极利用
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7.突出抓好两大“跨世纪工程”,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全面推进“海上山东”建
设,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进程,继续抓好黄淮海平原和扶贫开发。
8.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布局,改革户籍管理体
制,加强小城镇建设管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小城镇建设

9.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宏观调控和保护体系。扩大筹资渠道,建立省级农业基本建
设基金;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健全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储
备体系;完善粮食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制度;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
保险事业,增加险种,扩大保险覆盖面;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络。
10.东西结合,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坚持强县带动战略,进一步扶持欠发
达地区,实现共同发展。

二、山东省1996-2010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一)交通运输业
1.指导思想。为实现山东省既定的国民经济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将山东交通置
于全国乃至世界交通的坐标系中,牢固树立交通先行的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同时又
要实事求是的原则,安排好交通业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比例关系,安排好交通业
内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抓好重点通道和枢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挖潜
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在加强行业管理、统筹规划的前提下,调动全社会办交通的积
极性,引进竞争机制,将交通业推向市场。优化运输结构,抓好运力节约,坚持普及
与提高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高效率
、低消耗的山东省综合运输网,力争“九五”时期末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到
2010年,全省交通运输网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总体布局。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强重点通道、重点港口、
重点枢纽的建设,以铁路、高等级公路为骨架,沿海主要海港、空港和重要城市为枢
纽,形成东西六大动脉,南北七大干线,沿海一条环路,济南、青岛、烟台、日照、
临沂、济宁六大枢纽协调发展的“6716”交通总布局,建成由铁路、公路、水运、航
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相结合,港、航、路、矿、城相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
东西六大动脉:德龙烟铁路;济邯、胶济铁路;菏兖石铁路;由临清入境,经高
唐、济南、淄博、潍坊至青岛、烟台的公路;由馆陶入境,经聊城、泰安、沂源至薛
家岛的公路;由东明入境,经菏泽、济宁、临沂至日照的公路。
南北七大干线:京九铁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大连-烟台-胶州-诸城-临
沂一新沂铁路;由德州入境,经济南、曲阜至微山公路;由临清入境,经聊城、菏泽
至河南商丘公路;由庆云入境,经东营、青州、临沂至江苏新沂公路。
沿海一条环路:以岚山为起点,经日照、青岛、威海、烟台、羊角沟、垦利、无
棣到河北辛集,由连接全省各海港的濒海高等级公路组成。
3.主要目标。
铁路。以提高运输能力为中心,适应运输需求的新变化,以国家干线为主骨架,
结合省内各经济区、主要港口及大型工业基地的建设,规划省内一般干线。修建新线
与挖潜改造并举,形成干支线相配合、点线能力相协调、布局合理的四纵三横铁路网
络。“九五”时期建成铁路4条(其中合资铁路1条、地铁2条),复线改造铁路2条,争
取完成烟大铁路轮渡工程;“九五”时期末,全省铁路达到21条(其中合资铁路1条、
地铁6条),营业里程净增436公里,达到2862公里。21世纪的前10年,全省主要干线
铁路将陆续进行电气化改造,重载运输将成为主要干线货物运输的主体。京沪高速客
运专线将建成投产。铁路运输及客、货运组织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全省铁路
营业里程达到4247公里。
公路。“九五”时期及其后10年,继续建设和完善“三纵三横一环”(三纵:由
德州入境,经济南、曲阜至微山的公路;由临清入境,经聊城、菏泽至河南商丘的公
路;由庆云入境,经东营、青州、临沂至江苏新沂的公路。三横:由临清入境,经高
唐、济南、淄博、潍坊至青岛、烟台的公路;由馆陶入境,经聊城、泰安、沂源至薛
家岛的公路;由东明入境,经菏泽、济宁、临沂至日照的公路。一环:以岚山为起点
,经日照、青岛、威海、烟台、羊角沟、垦利、无棣到河北辛集,由连接全省各海港
的濒海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公路主框架,在继续增加通车里程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提
高公路的技术等级和综合通过能力上。“九五”时期,“三纵三横一环”公路主框架
全部建成二级以上公路,主要国道干线和其他繁忙路段建成高速路和汽车专用路,建
设省会到各市(地)的快速通道(由一级汽车专用路以上高等级公路相连),实现省会到
地市所在地6小时到达。
水运。港口建设的重点放在原有港口的完善配套、扩大功能和深水泊位的建设上
,逐步解决装卸和仓储能力不足、功能单一、深水泊位少的矛盾,大力发展专业化、
集装箱、陆岛滚装码头。内河航道建设的重点是京杭运河山东段。
民航。“九五”时期,山东民航的建设与发展,要以青岛为龙头、济南为中心,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重点抓好济南、青岛、烟台三大机场的扩建和完善配套,建成
临沂机场,争取国家批准嘉祥机场军民合用。济南、青岛机场均完成跑道延长工程,
并建设与对外开放机场相适应的灯光、停机坪、滑行道和候机楼等设施。航线布局,
形成以省会济南和沿海城市青岛、烟台为中心,向首都北京及全国沿海、沿江、沿边
开放城市、省会城市和旅游热点城市辐射的国内航线网络,省内沿海城市向省会辐射
的省内航线网络,以及以济南、青岛国际口岸机场为中心连接韩国、日本、俄罗斯、
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航线网络。“九五”时期末,国内航线达到80条,国际航线12条。
2001-2010年,继续完善配套原有各机场,开通东营机场,扩建嘉祥机场。
管道。“九五”时期,继续积极争取盂县-潍坊输煤管道建设。该管道西起山西
盂县,东至潍坊,全长约600公里,横穿山西、河北、山东三省,年设计输煤能力50
0万吨。2001-2010年,结合沿海炼油工业的发展,建设全省成品油管道系统。
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九五”时期,重点建设国家确定的青岛-潍坊-淄博-济
南-济宁-菏泽-西安集装箱联运线,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集装箱泊位。“九五”时期末
,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20万标准箱,全省新建国际集装箱中转站18处,改
扩建13处,增加拆装箱能力38万标准箱,增加汽车运输能力3500标准箱位。到2010年
,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76万标准箱,扩建集装箱中转场站24处,汽车运输
能力增加7000标准箱位。
4.政策措施。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使交通运输业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框架下,形成自己的市场经济体制。打破行业垄断,调动省、
市、县各级政府及企业办交通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把工作重
点放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上。交通企业要解放思想,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深化内
部改革,深挖潜力,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下,结合公司法有计划地进行合资、
合作、联营、股份制等形式的改造,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担当起交通建设主力军的历
史责任。交通设施建设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贯彻建设、开发、经营一体化原则。
(二)邮电通信业
1.指导思想。树立超前发展的思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市场意识、竞争
意识、服务意识,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建设现代化
的通信网。
2.主要目标。
邮政通信,要继续大力发展传统业务,积极开拓新业务,实现邮政业务持续发展
。以加快邮件传递为主线,以增强自主运邮能力为重点,提高全网的综合能力。实现
中心局集中处理的网络体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规模经营,基本建成相对独立
的快速干线邮运网。邮件中心局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处理。营业、生产、管理等领域
广泛应用计算机处理系统。全省形成局所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邮运快捷
、服务优良的邮政通信网。
电信通信,以发展电话业务和非话新业务为主线,以增加全网的综合通信能力、
提高网络技术水平、扩大业务覆盖面为重点,坚持高起点、新技术的原则,加快电信
物理网的建设,大力发展城乡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智能网,加快NO.
7信令网、数字同步网及网络管理系统等支撑网的建设,争取到2000年建成一个规模
容量位居全国前列,技术水平先进,网路运行高效、安全、可靠、调度灵活,业务种
类齐全、功能全、覆盖面广、服务优质的现代化通信网,人均服务水平争取达到并超
过全国平均水平。到2010年,全省城市实现户户通电话,用户对于话音、数据等多种
通信手段的要求均能得到满足,通信技术和装备水平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九五”时期末,全省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5.92%;邮政业务
量达到13.8亿元,年均增长15.2%,电信业务量达到156.2亿元,年均增长27.2%。
全省城乡电话网交换机容量达到1220万门,长途电路达到23.28万路,长途自动
交换机容量达到36万路端,全省电话机总数达到800万部,话机达到每百人9.83部,
住宅电话达到每百人15部。
完善全省移动通信网,模拟系统交换机达到20台,基站226个,信道总数14000个
;数字移动通信交换机达到18台,基站450处,载频总数3500个,用户数90万户;城
市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部。“九五”时期末,分组交换端口总数达到11000个
。省内干线光缆达到7150公里,省内干线微波达到2792公里,建成卫星地球站4个。
全省邮电局所达到5500处,邮政生产用房达到60万平方米,邮路总长度达到14.
46万公里,局所平均服务人口达到1.65万人,年人均使用函件量10件。商业信函自动
处理系统达到50套。
至2010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1.39%;邮电业务收入达
到475亿元,年均增长12.83%;全省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500万门;长途电路总
数达到62.6万路,长途自动交换机达到80万路端;全省话机总数达到2700万部,话机
达到每百人31部;移动通信用户达到250万户;邮电局所达到7000处;人均年使用函
件量20件。
邮政通信,“九五”时期完成全省11个邮件处理中心土建和工艺,推广应用自动
分拣处理设备,完成邮政生产、指挥调度计算机系统。继续完善扩大邮运网络,采用
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手段,以自办汽车为主,建成高效、快速的邮政干线
运输网。
城乡电话网发展,按照全省经济情况,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市内通信,由以党政
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为主,转向以发展住宅电话为主。进一步完善以市(地)为中心
的3位长途编号区的扩大本地电话网。加快农村电话发展,解决农话制式多、技术水
平低的状况,完善本地电话网内传输网络,为向无波网过渡打下基础。
长途通信,适应今后宽带数据通信业务的需要,大规模建设长途传输网,加紧建
设完善大容量、调度灵活、安全可靠、有一定冗余度的干线网和区内通信网。长途线
路建设以同步数字系列的光缆传输(SDH)为主,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
移动通信网,在原有覆盖大部分县城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力争“九五”初期覆盖
所有县城;“九五”后期向乡镇扩展,覆盖主要卫生城镇和经济发达的乡镇,至201
0年建成较完善的移动通信网。无线寻呼,“九五”时期实现全省无线寻呼联网。
3.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对发展邮电事业的认识,努力提高综合通信能力,狠
抓城乡电话增容,加快多种手段相结合的长途建设(包括光缆、微波、卫星等)。邮电
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强化企业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
快管理体制的改革,使邮电行业早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大
力发展新业务,努力使山东省邮电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水平保持一致。打破邮电业务
垄断经营的局面,引进竞争机制。以国家的“三金”(金桥、金关、金卡)工程实施和
国家联合通信公司的成立为契机,在“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
的原则下,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专用网的作用,构建山东省“信息高速
公路”的初步框架。
(三)能源工业
1.指导思想。继续贯彻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工业发展政策,实行开
发、节约、调入统筹规划。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全面推进能源工业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转变,基本改变能源发展滞后的局面,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
煤炭工业,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为重点,以扭亏增盈
为目标,利用原有煤炭工业基础,依靠科技进步,优化集中生产,做好新井建设和老
井挖潜改造;贯彻大、中、小型一齐上的原则,扶持和加快地方煤矿的发展,同时发
展多种经营,使煤炭工业逐步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石油工业,以稳定产量为重点,做好地质勘探和多种经营。主体产业将由陆地向
浅海发展,同时加快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
电力工业,继续贯彻电力先行的方针。加大电源建设规模,提高电网安全、可靠
、经济运行水平。调整电源布局,大力发展坑口、港口、路口和负荷中心地带的电厂
;优先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电源点,加快火电基地建设;抓好在山西建电厂向山东送
电的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核电、联合循环机组及抽水蓄能电站;鼓励地方热电
联产机组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节约淡水资源。电网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分层分
区、潮流流向合理、减少网损、方便管理的原则,加快500千伏主网架建设,并最终
实现以220千伏为主向500千伏网络为主的过渡,同时加强受端系统网络和城乡中低压
网络的改造和建设。
2.产品产量规划目标。规划2000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1230万吨标煤,其中
原煤9000万吨,“九五”时期年平均递增2.21%,原油3000万吨,天然气12亿立方米
,发电量为1120亿千瓦时,“九五”时期年均增长8.72%;2010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为12633万吨标煤,其中原煤11500万吨,10年平均递增2.8%,原油产量稳定在3000
万吨,天然气10亿立方米,发电量为2200亿千瓦时,10年平均增长7.0%。
3.重点建设规划。
煤炭工业。抓好重点矿区建设。根据全省煤田地质勘探进度和建设条件,规划“
九五”时期重点开发建设济宁东、济宁北、滕南、滕北4个矿区,2000年后重点开发
巨野矿区。济宁东矿区地质储量约18亿吨,2000年前建成投产济宁二号井(400万吨每
年)、济宁三号井(500万吨每年)、运河矿井(60万吨每年)3个重点煤矿,形成矿区综
合生产能力960万吨。济宁北矿区地质储量约18.1亿吨,作为淄博矿区的接替区,至
2005年建成投产许厂(150万吨每年)、代庄(150万吨每年)、唐口(300万吨每年)等6对
矿井,设计能力765万吨。滕南矿区地质储量33.25亿吨,规划2000年前建设5对矿井
,形成综合生产能力489万吨。滕北矿区地质储量为14.3亿吨,规划2005年前建成8对
井,设计能力435万吨。巨野矿区包括巨野和梁宝寺两个煤田,规划作为肥城矿区的
接续矿区,预测总地质储量为50亿吨。该矿区总体详查预计2005年完成,“九五”和
“十五”时期没有生产能力。矿井建设方面,1995年,全省共有结转“九五”时期建
设的矿井28对,设计能力2367万吨。“九五”时期,规划新开工建设矿井23对,设计
能力1980万吨,其中,国有重点矿10对,设计能力1500万吨,地方矿13对,设计能力
480万吨。“九五”时期新增原煤开采能力2367万吨。2001-2010年,规划新开工建设
矿井11对,设计能力645万吨,其中,国有重点矿5对,设计能力360万吨,地方矿6对
,设计能力285万吨。
石油工业。“九五”时期,以稳定产量为重点,加快勘探开发步伐,以老区为依
托,开发新区、新带、新层。集中力量开发浅海埕岛油田,以弥补陆地原油产量的萎
缩。海上原油产量约为54.1万吨,规划“九五”时期末产量达到200万吨,同时,石
油主体产业从济阳坳陷(东营、惠民地区)向临清坳陷(阳信、德州一带)、昌潍坳陷及
胶莱坳陷发展。
电力工业。电源建设,2000年全省装机容量要确保1800万千瓦,新增发电装机6
00万—800万千瓦,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九五”时期平均每年递增8%—
10%,2010年达到4000万千瓦以上,新增2000万千瓦以上,10年平均递增8%
左右。“九五”时期电源建设的重点为:加快邹县、石横等坑口电厂的建设,尽快建
成山东电网的坑口火电基地。抓好菏泽、德州、聊城等一批路口电厂的建设,利用铁
路的运力扩大山东省吃进山西煤的能力。做好青岛、威海、龙口、日照、滨州等港口
新电源点的建设,同时,研究开发海水淡化技术。在山东省的负荷中心地带及水资源
和运输条件较好的地区如莱城、潍坊、新泰、章丘、临沂等地建设电厂。加快山西向
山东送电前期工作,争取早日送电。抓好海阳核电站及燃气电厂的前期工作,同时为
解决调峰问题,加快泰安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营造风力发电
网,2000年风电装机达到5.5万千瓦。争取2010年前投产核电机组200万千瓦,燃气机
组120万千瓦。
电网建设。在山东电网中,鲁中、鲁东地区为主要缺电区,鲁西南地区是主要的
电力盈余区。山东电网的主要流向为南电北送、西电东送。根据2000年及2010年分区
电力平衡情况,预测“九五”时期及到2010年期间,山东电网中的鲁中、鲁北、鲁东
为主要缺电区,鲁西和鲁西南地区是主要盈余区,潮流流向仍是南电北送、西电东送
的格局。规划期内,将结合邹县、莱城、潍坊、聊城、德州等大型骨干电源工程的建
设,加强山东电网500千伏网架的建设,争取在2000年形成较为坚强的500千伏主干网
,基本完成主网由220千伏向500千伏的过渡,按分层、分区的原则,扩大220千伏电
网的覆盖面,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4.政策措施。能源工业投资大、周期长、企业财务效益不太明显,是不能完全依
靠市场调节的投资领域。政府必须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同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理顺
价格关系,将其逐步推向市场,使能源工业建立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
制。
煤炭工业。采取有效措施筹集资金,加快重点建设。争取国家投资和进一步调动
地方办矿的积极性,研究实施征收煤炭资源开发费政策,同时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争
取更多的资金用于煤矿建设。加强宏观管理,保护煤炭资源。全省统一规划布局,统
一安排生产建设,统一编制矿区开发规划,严禁乱挖乱采,同时提高资源回收率,解
放呆滞储量。继续实行多层次办矿及大中小结合的开发方针。保持国有煤矿的主体地
位,发展国有重点煤矿,发展地方国有矿,稳定乡镇集体煤矿。国有矿的开发以大中
型为主,地方矿以中小型为主,乡镇矿以小型为主。加大地质勘探投入。狠抓技术进
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形成以新技术为主导、机械化生产为主体的多层次开采技术
结构,使煤炭工业技术面貌有根本改变。增强矿区建设的还贷能力,打破单一的产品
结构模式,走煤电结合综合发展的道路,发展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使企业走上良性
循环的轨道。利用各种渠道增加省外煤炭的调入。加大节煤措施,提高发电用煤占全
社会用煤量的比重。
电力工业。加大资金筹集措施,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使国家在山东的电力建设投
资不低于全省总投资的30%;抓好电力建设基金和用电附加费的征收和回收工作。研
究实施新的筹资政策;充分发挥市(地)和企业办电的积极性,继续执行并完善集资办
电政策;转换电力企业的经营机制,发展股份制,通过发行股票,吸收社会各方面资
金;建立合理的电价体制,实行综合电价、峰谷电价,逐步提高电力企业自我发展能
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国外资金、设备和技术,解决资金匮乏和设备紧缺的
矛盾。全省在税收、电价、外汇平衡等方面创造优惠条件吸引外资入境。加快电力企
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规划期内,研究部署全省的
电力体制改革,按照“放开电源,管好电网”的原则,实行发供电分离,组建若干个
发电股份集团,开展公平竞争。政府电力管理部门只对电网进行控制,投资向电网倾
斜。加强电力工业的宏观调控措施,编制电价五年滚动计划,确定中长期电价上涨的
原则及幅度,并在年度计划中进行微调,控制电价过快增长。坚持电力统一规划、统
筹建设、统一调度的原则。

三、山东省利用外资“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方针,以增进素质、提高效益为中心,坚
持以环境引投资、以资源引项目、以存量引增量、以市场引技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
境,拓宽外资渠道,提高项目质量,优化产业结构,规范投资行为,增进外资效益,
加速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任务目标
由于利用外资工作的特殊性,利用外资规划指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固定资产投资
和国内生产总值发展规划等因素,是预测性指标。
从利用外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来看,“八五”时期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07.8
亿美元,形成固定资产投资804.5亿元,相当于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18.5%,照
此比例并考虑汇率变化,“九五”时期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约200亿美元。从利用外资
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看,“八五”时期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形成固定资产相当于同期
国内生产总值的5.3%,照此比例并考虑汇率变化,“九五”时期全省实际利用外资
约200亿美元。根据历史发展情况和“九五”时期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外资目标确定
为: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九五”时期累计200亿美元。
(三)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1.实施“一片、两线、群点”的区域突破战略,带动全局的发展。“一片”是指
加快青、烟、威等沿海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发挥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经济实力较强、国际知名度较高的优势,建立国际贸易中心、商业购物中心、国际
金融中心、信息开发中心,建成高层次、多功能的国际化城市。利用外资的重点是发
展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快跨国经营的步伐,成为山东经济与国际经济的
联合点和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轴心。特别是发挥青岛市的带动作用,既要作“
窗口”,更要当“龙头”,带动全省外向型经济的腾飞。“两线”中的一条线是指以
济青公路为主轴线,建设利用外资产业群,强化其示范效益和扩散功能,成为承东启
西的中介和桥梁。发挥济南、淄博、潍坊等地区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基础较强、专业
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利用外资的重点是发展耗能低、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量大、有
特色的加工工业和创汇农业。另一条线是指以京九铁路通车为契机,通过利用外资,
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利用
外资的重点是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创汇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该地区成为山东省与西部内陆省区联系的枢纽。“群点”是指加快各类开发区的建
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保税区和省统一规划的
各类开发区,坚持以利用外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技术先进为主的方针,引进规模
大、水平高、效益好的项目,使之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技术水平上新台阶的
示范基地,成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
2.增辟融资渠道,扩大外资来源。“九五”时期国际投资将以产业资本为主向产
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并重转移,加快研究、引进新的利用外资形式,根据建设项目需要
采取灵活不同的方式,广开筹资渠道,扩大外资来源。在外资贷款方面,争取国外优
惠贷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外国政府贷款的
山东环保、城市交通、黄河三角洲开发、引黄济烟、日照木浆、济宁抗生素以及一些
电力、交通等项目,为全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利用境外发行
债券,支持重点产业。争取国家批准在国际发行债券或可转换为股票的债券,扶持四
大主导产业和六大主导产品系列的发展。拓展银团贷款,解决大项目资金需求。要研
究、采用境外银行之间或中外银行之间国际银团贷款形式,为部分重点行业带头项目
筹集建设和经营资金。适当开放金融,吸引外资银行。以青岛、济南为重点,“九五
”时期末外资银行(分行)、合资银行或代表处等金融机构达到30家,通过外资银行吸
引更多的外资,带动经济发展。加强地方金融机构,提高信用等级,大力开展短期境
外融资。力争到20世纪末在全省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外围资金融通市场,使全省企业
发展的长期投资或短期融资的要求得到良好的保证。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通过对国
有大中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在境外发行股票吸引外资进入,加快国有企业改造
。积极稳妥地推行外商投资股份公司,探索BOT等项目融资方式,以及外商信托投资
方式、外资投资公司等,把外商投资搞活,适应各种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
3.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前来投资。抓住大型跨国公司是利用外资工
作中的关键环节。逐步建立和完善外商信息库,重点搜集整理欧美日及亚洲新兴工业
国家(地区)跨国公司的有关资料,建立经常的信息体系,及时了解、掌握跨国公司产
业转移、资本流动的最新态势。适应改造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要求,以重要的国家(地
区)、国际大公司作为主要目标,通过政府、企业、民间等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
,与大型跨国公司建立联系,及时对外介绍全省经济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出对外
经济合作重点项目,争取在吸引跨国公司来山东投资上取得重大突破。
4.引导外资投向,培植主导产业。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以调整结构为
中心,引导外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向资金、技术密
集产业。利用外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在继续加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科技教育的
同时,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商品流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
旅游娱乐、设备维修、售后服务等行业,建立与整个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第三产业
体系。
5.依照国际惯例,改善投资环境。在加强基础设施改善硬环境的同时,重点完善
涉外法规、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服务,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外商投资经营的环
境。健全投资法律、法规。制定新的投资法律、法规,及时修改不适用的法律、法规
,逐步给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减少并消除内部规定,提高政策的透明度,提高执
法的自觉性和严肃性。建立起既具有中国特色、适应山东特点,又符合国际惯例的完
善的投资法律体系,并做到行政简单化、法规清晰化、执法透明化,使外商的投资经
济活动有所遵循的规范,其合法权益有所保障,减少外商投资的困难和风险。同时依
法管理,维护我方利益,从法律上保证对外开放的长期性、稳定性。
建立市场机制,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进一步加快金融、物资、房地产、劳动、
技术等市场机制转换,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咨询、会计师事务所、律师
事务所、人才培训、职工教育、资产评估、公证、货运代理等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完
善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并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和监督轨道,建立能保证实现投
资战略目标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更好的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
加强对原有外资企业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有关法规
,克服“重批轻管”的现象,多渠道保证外资企业的资金、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严格
审计制度和税务监督,同时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提高外资企业的经济效益,维
护全省的整体利益。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更多地增辟济南、青岛机场的国际航线,完善青岛、烟
台、威海、日照等老港的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威海新港、青岛前湾新港,增辟海运直
航和挂港航线,沿胶济、兖石、京九铁路的主要交通枢纽地建立国际集装箱转运站,
并相应设立海关、商检机构。加快邮电通信建设,尽快实现通信联络现代化。同时加
强对原有基础设施的科学管理,提高有效利用率。
6.改进管理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债务管理。随着境外借款规模的扩大,全
省偿债压力逐渐增大,采取措施保证外债的按期偿还,维护对外信誉。用活用好国际
商业贷款。国际商业贷款金融条件相对较差,风险较大,必须加强管理,保证效益,
确保还款。强化审批管理,维护国家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