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区域布局和经济结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3&rec=32&run=13

1.区域布局。按照“四、四、三、二”的框架展开布局,构筑起大、中、小城市
和乡镇四个层次相互配套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形成以优势明显的重化工业基地和高新
技术产业为依托的胶济、新石、德东、京九四条产业聚集带,建设三个各具特色的现
代化农业区,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和“海上山东”建设两大跨世纪工程,促进全
省经济在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1)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强化大城市的中心作用,完善中等城市的综合功能,
扩大小城市和重点建制镇的规模,增强城市的整体聚集效应,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有效
展开。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保护和节约耕地。到2000年,城镇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0%。
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分别以建成国内先进的省会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为目标,适当控制老市区规模,加快卫星城建设和增容步伐,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
的第二产业,突出产业优势,形成产业特色,发展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形成以省会城
市为中心和以胶东沿海城市为主的两大城市圈。济南市要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技术产业,培植起一批知名度高的主导产品。发展一
批设施完善、手段先进、服务高效的大型综合商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现代化的
商品和生产要素营销、交易业务。搞活资金融通,带动全省金融业向多元化、国际化
发展。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密集的有利条件,强化技术开发和技术服
务功能,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利用省会城市的有利条件,强化信息开发和服务功能
,积极开发、收集、处理各类信息资源,为全省经济建设服务,发挥全省政治、经济
、文化、技术中心的作用,到2000年,城市规模达到200万人。青岛市要发挥地理优
势和经济优势,实施“大都市、高水平、外向型”战略。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率先
与国际经济接轨,着力培植一批以外贸为龙头的大型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建立健全
涉外金融、信息、咨询、法律、仲裁等服务体系,发挥在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龙
头和窗口作用。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对产业选择和建设项目,坚
持高水平、高效益;对经济环境和劳动者素质的培育,坚持高质量、高层次;对资源
和生产要素的配置要达到高效率。到2000年,城市规模达到230万人。15个市政府、
行署所在地城市,根据本地基础和条件,培植和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规模、技术
优势的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做好城市规划和形象设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
展第三产业,完善和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区域经济
发展中心。适当扩大城市容量,逐步达到中等城市规模,有条件的向大城市发展。到
2000年,烟台、潍坊、淄博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左右,威海、枣庄、济宁、泰安、
临沂、东营城市人口达到50万—70万人,其他地级市和地区驻地城市达到30万—50万
人。
县城和建制镇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量力而行,搞好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加快产业和人口聚集,努力扩大规模,尽快形成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明星小城市
和城镇。到2000年,30个县级市人口达到15万—20万人,一般县城达到5万—
10万人,重点建制镇达到3万—5万人,一般建制镇达到1万人左右。
(2)四条产业聚集带。以胶济、新石、德东、京九铁路为轴线的四条产业聚集带
,进一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加快产业聚集和升级。
胶济沿线,以科技为先导,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动力,重点向产业高级化和现代
化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发展创
汇农业,促进农业集约化、市场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
的主导产业。以济南重型汽车厂和轿车零部件等企业为依托,建成重型车、轻型车、
轿车和农用车生产基地;以齐鲁石化和青岛炼油为龙头,形成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
地。在汽车、石油化工、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高档家用电器和服装等方面形成优
势。对高耗能、高耗水、技术含量低的一般加工工业项目,不允许在该地区布点。对
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加快向欠发达地区和资源产地转移。到2000年,胶济沿线要
初步构筑起高素质的产业结构体系,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发展,并逐步延伸到济邯线。
新石沿线,搞好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建设,港路结合,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
展。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做好山区、湖区、矿区开发,建设大型粮棉、畜牧、
林果、水产基地。加快煤、油、气资源开发,发展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优势产
业,培植医药、机械、煤化工等主导产业,借助交通便利、煤炭和水资源丰富的条件
,建设鲁南煤化工基地;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济宁医药工业基地和工程机械
生产基地;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开发鲁南和泰沂山区建材资源,建成华东地区最大
的建材工业基地,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聚集带。
德东沿线,开工建设德东铁路,搞好骨干公路、港口、电厂和通信网络建设,为
布局的全面展开创造条件。以黄淮海平原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为重点,加快资源开
发步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平原大农业,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粮、棉、畜
产品、水产品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建立起现代化
的大农业生产体系。以石油化工、盐化工为龙头,开发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石
油替代产业,扩大原油加工能力,尽快形成石油开采、化工、纺织和食品为主的产业
聚集带。
京九沿线,按照国家沿京九铁路干线形成经济带的总体设想,发挥鲁西地区北接
首都、南连港澳、贯通东西的区位优势,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油气资源,加快区
域经济的开发步伐。做好粮、棉、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加快培植农副产品加工
龙头企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加工增值率。培植化工、电力、运输机械、纺
织、食品、造纸等支柱产业,促进区域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在铁路干线和交通枢
纽地区,面向港澳,集中发展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
偿贸易)为主的加工贸易区,配套发展仓储业,加快建立农副产品、煤炭、棉纺织品
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尽快形成山东省又一条新的产业聚集带。
(3)三个现代化农业区。根据全省各地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重点
培植胶东沿海、鲁中南山区、鲁西北平原三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区。胶东沿海现
代化农业区,在增加粮食、油料产量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创汇农业,以国际市场为导
向,发展水产、果品、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种植,建
成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鲁中南山区现代化农业区,依托丰富的山区资源,发展林木
、名优特新果品、蔬菜和畜牧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连片开发为重点,规模经营为
方向,做好山区经济立体开发、多层增值,全面提高山区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鲁
西北平原现代化农业区,发挥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业开发前景广阔的优势,建立一大
批家庭农场、家庭牧场,逐步实现粮、棉、油、瓜菜生产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大型高效粮棉油生产基地和畜牧基地。
(4)两大跨世纪工程。“海上山东”建设,发挥山东省海洋资源丰富和海洋科技
力量雄厚的优势,重点建设渤海沿岸资源综合开发带和黄海沿岸经济技术开发带。渤
海沿岸资源综合开发带,重点发展油气、石化、原盐、盐化工和海水增养殖业;黄海
沿岸经济技术开发带,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外向型海洋产业,在做好海水养殖、远
洋捕捞、滨海旅游、造船和海洋运输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海洋生物工程、精细化工
、医药、保健食品等新兴产业,带动全省海洋产业向高层次发展。根据海岛地理位置
和资源特点,重点开发五大岛群,形成由岸至岛、由近海到远洋、由浅海到深海多层
次立体开发的新格局,把沿海地区建成经济发达的“蓝色”产业聚集带。到2000年,
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黄河三角洲开发,发挥油气富集、滩涂广阔、土地丰富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盐化工、石油化工和石油替代产业。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做好北部草场建设和滩
涂开发,加快建设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和牧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产业单一
的状况,培植以石油替代产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体系,逐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农牧渔业
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轻纺工业基地。认真组织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支持
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项目。
2.经济结构。把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全面
提高经济素质和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以内涵提高为重点,以强化管理为基础,确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对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电力、
建材、钢铁等产业,以大型企业为主,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产
品由大量零部件组成的产业,促进合理分工协作,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的生产体系;
对一般原材料和一般加工工业,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建扩建,提高技术水平和
生产能力,原则上不再新建。在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三大基础,着力
发展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同时,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到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上,高标准改
造提高六大传统产业,加快培植四大主导产业和六大主导产品系列,建立40个大型企
业集团,形成技术先进、基础稳固、优势明显、相互协调、运转高效的现代经济结构
体系,再造山东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
加快六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传统
产业,实行高标准新建与大规模改造相结合,在优化增量投入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内
涵挖潜上。发挥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扩散功能,从投资安排、技术开发、设
备更新、产业政策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为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条件。全面
推广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先进环保技术等,
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强化技改力度,实施科学的技改策略,改变投资分散、平均
用力、低水平延伸的格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技术改造的质量档次和规
模效益。
加快培植四大主导产业和六大主导产品系列。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汽车和建筑
业,产业优势明显,市场需求量大,关联性和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九五”
时期,采取倾斜政策,培植一批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
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以实现规模经济为重点,集约投入,高标准起步,培植六大主导
产品系列:以乙烯为基础,带动三大合成材料及系列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形成石化主
导产品系列;以汽车为龙头,带动发动机、汽车零部件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运输
机械主导产品系列;以机电仪一体化设备为先导,带动一般机械、精密机械、电气机
械、工程机械等行业发展,形成机械制造主导产品系列;以计算机为中心,带动集成
电路、电子基础元器件、办公自动化设备、电子排版印刷设备以及软件等行业的发展
,形成电子信息主导产品系列;以程控交换机为骨干,带动通信电缆、光纤制造、电
话机、传真机、卫星接收设备等行业的发展,形成通信设备主导产品系列;以新一代
家电产品为重点,加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收录机等产品升级换代,
形成耐用消费品主导产品系列。
推进企业集团化经营。按照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改组改造现有企业,以名牌产品
和优势产品生产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打破所有制、地区和行业界限,通过联
合、兼并、改组和参股控股等形式,加快组建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强化集团投
资功能、科技开发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实现集团经营多元化、产品开发系列化、内
部分工专业化。“九五”时期,集中财力,捏紧拳头,加大对集团的投入,在家用电
器、石油化工、工程机械、计算机、机床、汽车、摩托车、钢铁、化纤、医药、橡胶
等行业建立一批规模庞大、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企业集团
。到2000年,形成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10个,过50亿元的30个,加快
开拓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