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高技术产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3&rec=11&run=13

1993-2005年,山东省立足省情,着重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高技术产业化专
项,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全省高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总体实力显著增强。
产业总体实力。1993年,全省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81.6平方公里,
共投入建设资金100.8亿元;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企业有4668家,共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400多项,实现产值72.3亿元,利税6.1亿元。1999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通过培植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
提升传统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条战线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加强电
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的创新,带动海洋工程、环保技术、光
机电一体化技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鲁
南星火产业带、沿黄特色农业产业带、沿海健康养殖产业带等。2004年7月,省委、
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突
出高新技术优势与重点,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推进科技体制
和机制的创新。在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建设进一步推进,区域
集聚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的比重逐渐提高。为
进一步提升高新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各高新园区积极推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
主线、以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为主要任务的“二次创业”进程,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
密集、高新技术企业密集、高新技术产品密集、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密集、高层次创新
人才密集的发展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显现。2005年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4995家,全年实现总产值6858.2亿元,完成销
售产值6709.2亿元,工业增加值1968.1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530.6亿元,实现利
润总额409.8亿元。
科技创新。1993年底,全省共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科研和开发机构415所,民
营科技企业4084家。1993年,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85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37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0项,获国家发明奖17项。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重点扶持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院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进一步强
化,至2005年底,全省拥有省级(含)以上重点实验室118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199个。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至2005年,全省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9个,其中国家技术中心44个,数量
居全国首位。科技服务体系蓬勃发展,至2005年,全省有各类技术贸易机构1.7万个
。2000-2005年,全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万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95项;
累计申请国内专利8.7万件,累计授权4.4万件,申请发明专利1.4万件;开发新技术
、新产品3.6万项。
科技人才队伍。1993年,全省有各类技术贸易机构5000个,从业人员5.7万人,
其中科技人员占56.9%以上。全省5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从
事技术开发活动的人员6万余人。全省努力营造吸引、使用、提拔人才的良好环境,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2004年3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
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着力培养造就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
要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省科技人力资源保持高素质增
长。随着企业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企业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取得长
足进步,科技活动日益活跃。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18.8万人
,比2000年增长5.0%;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0.9万人,比2000年增长7.9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313.5亿元,比2000年增长1.7倍。
信息产业。1993年,全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42.6亿元,占全部独
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6%;实现利税3.8亿元。“九五”时期,全省电子信息产
业经济规模、技术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开发生产出一批能为全省及全国信息化建设提
供技术支撑的计算机、通信装备及软硬件产品,培养出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浪潮集
团、东方电子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以及一批产品在国内有较大市场占有
率的“单项冠军”企业。200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1亿元
,比1999年增长38%。“九五”时期,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
35%以上,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软件产业有较大发展,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
术人才优势,涌现出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以及软件产品。浪潮集团的国强
财务软件于2000年通过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各项技术指标鉴定,荣获完全符合A级证书
。中创集团的邮政储蓄软件于1999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中创集团2003年通
过CMMI(世界性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3级评估,成为中国第一个在CMM与项目管理方面
和国际水平实现双接轨的软件企业。企业管理系列软件、金融软件、智能交通、数字
化电视台、电网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等应用软件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并取得较好
的经济效益。2001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信息化发展“十五”规划》,
全省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筑网上山东,发展网络经济”的总体要求,坚持优
先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力度,有力地促进了电子产品制造
、软件、信息网络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省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16
7.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10.6%;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
售收入2824.5亿元,利税136亿元,2000-2005年年均分别增长39.3%和23.3%。同时,
培植了一批电子信息企业和集团,其中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浪潮集团、中创集团等
8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信息行业百强。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彩色电视机、高性
能服务器、彩色打印机、传真机等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位置。软件产业发展迅速
,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69.7亿元,2000-2005年年均增长68%。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针对山东传统工业比重过大的状况,全省重点选择纺织、
轻工、建材、化工、机械、冶金等行业,运用高技术改造嫁接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
构,提升产业层次。至2005年,全省90%以上的机械、服装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80%以上的化工、建材、造纸、冶金企业实现计算机监控;部分骨干企业应用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设计、制
造周期,加快了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全省绝大部分企业采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
许多企业在物料需求、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等方面采用企业整体
管理信息系统(MIS),部分大型骨干企业采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近80%的企业
实现内部联网,60%的企业接入国际互联网,45%的企业创立自己的网站,企业的管理
水平显著提高。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方面,全省企业围绕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
、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在纺织装备、造纸设备、工程机械、建材机械、橡塑机
械等重点行业,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000-2005年,全省累计完成重大引进技
术消化创新项目260多项,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40项,实现大氮肥、管线钢和板坯连
铸、合成树脂等一批设备的国产化,培植出异氰酸酯(MDI)、高精细荫罩、清梳联合
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