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事迹报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1&rec=75&run=13

"山东消防让都江堰铭记 山东消防总队第一批地震救援队抗震救灾纪实

初曰春

2264年前,当秦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时,他不会想到在千百年后,这里会成
为世界文化遗产,他也肯定不会想到这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会因为一场灾难成为一片废
墟, 他更不会想到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山东消防这四个字会成为响当当的名
字,让都江堰铭记。
据史料记载,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
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工程成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
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
因县得名, 都江堰称"都安堰。此后,经过两千多年的繁衍生息,成为让人民安居乐
业的一座美丽的城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8.0级的大地震让这座美丽的城
市遭受了灭顶之灾,顷刻间,这里变得满目疮痍,60万都江堰人成为灾民。灾难惊动
了党中央,灾难惊动了亿万中国人。从那一刻起人们开始关注四川,关注灾区。
在地震后不久,距离都江堰2400多公里的山东济南,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韩玉祥
总队长迅速组织召开会议,凭借敏锐的政治使命感,他意识到应该用最快的速度集结
部队赴川救援,总队地震灾害救援队紧急成立,一场与天灾较量的战斗开始打响。

临危受命,近百名官兵彻夜未眠
韩玉祥总队长的判断没有错,12日的下午,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相继接到公安部消防
局、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地震局的通知,而在接到通知之前,总队相关部门已经开
始行动,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15时,周志军副总队长还代表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给
公安部消防局战训处打电话,主动请缨,要求参战。随后,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成立
了以山东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长周志军任组长,灭火救援指挥长常生和济南市公
安消防支队副政委魏成福任副组长的地震灾区救援工作领导小组。16时30分,山东省
公安消防总队下达《关于山东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进入二级战备的命令》,命令山
东省地震灾害救援队全体人员自5月12日17时始进入二级战备, 确保一旦接到命令就
能迅速出动。
这一夜,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机关各个领导的办公室灯火通明,韩玉祥总队长、
王广鼎副总队长、周志军副总队长等领导连夜部署应急救援准备工作。山东省地震局
的专家被请到了常生指挥长的办公室,面对地图和资料,他们连夜研究救援方案。山
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值班室与山东省公安厅、地震局建立不间断联络机制,随时掌握灾
情变化,了解上级精神,做好赶赴灾区救援准备。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的官
兵纷纷请战,支队领导一遍遍地挑选业务最优秀的战斗员,特勤大队组织官兵学习地
震灾害救援的有关知识。青岛市公安消防支队8名特勤人员携带4只搜救犬和防护、通
信、生命探测等装备连夜赶往济南。
13日凌晨3时, 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接到公安部消防局赴四川省参加地震灾害救
援的命令,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组队集结,迅速出动,安全到达救援现场。
4时30分, 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济南、青岛市公安消防支队和山东省地震局共
52名救援队员集结完毕,发电机、海事电话、无线通信、防护、侦检、生命探测、破
拆、救生等各类抢险救援器材和食品、药品、帐篷和犬粮等保障物资全部到位。
5时10分,战训处王鹏参谋再次联系济南遥墙机场工作人员,确认登机时间。
6时, 救援队伍到达机场。这个时候,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这一个夜晚,山
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所有与地震救援有关的人都没有休息,此时,还在睡梦中的济南市
民并不知道这支52人的队伍肩负着9300万山东人民的重托已经整装待发,他们更不知
道, 在此后短短8天的时间里,这支队伍会成功营救50人,成为都江堰市所有救援队
伍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利剑出鞘,救援队飞驰地震灾区

"我是第一次乘坐飞机, 以前听别人说坐飞机是多么的刺激,特别是起飞和降落
的瞬间是那么的让人心惊肉跳!可在飞机起飞的时候,机体的震动让我有瞬间的眩晕,
眩晕过后,我猛然想起昨天的地震,这个时候灾区会是什么样呢?地震,模糊但并不
生疏的两个字,此时离我越来越近,不知道
在它面前我会不会胆怯,但我希望飞机能飞得再快一点,让我早一点到达灾区,早一
点开始我们的救援!这是24岁的消防兵杨大为在飞机上写下的一段日记,字里行间虽
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却代表了所有参战队员的心情。
多数参加救援的战士是第一次乘坐飞机,但在这短暂的空中之旅,他们却无暇欣
赏机窗外的风景。
13日12时48分,飞机降落四川成都双流机场,救援队成为山东省首支抵达四川的
救援部队,也成为全国消防部队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外省救援队!
14时20分,救援队乘坐大巴火速赶往都江堰市,在驶往都江堰市的路上,倒塌的
围墙,坍塌的房屋,让队员们情绪激动,他们个个摩拳擦掌,像一把把出鞘的利剑,
闪着光芒劈向恶魔一般的灾难。

迅速出动,打响都江堰第一仗

一到都江堰市,总指挥周志军副总队长就联系到先期到达的四川省成都市公安消
防支队的救援人员,成都方面的领导让救援队先休息调整,周志军副总队长拒绝了,
他跟成都市公安消防支队的孙国利支队长说: "我们来是救援的,不是休息的,我们
部队准备充分,随时可以参加战斗!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孙国利支队长万分感动,不需
要寒暄,不需要客套,简单地通报了情况之后,救援队立即兵分两路,冒着大雨迅速
出动,打响了救援的第一仗。
第一路赶到八五三招待所救援的官兵深刻体验到"兵贵神速四个字的含义。
5月13日18时25分, 救援队在周志军副总队长和常生指挥长的带领下赶到八五三
招待所。
这栋五层居民楼,框架倾斜断裂,残存的墙体倾斜度均超过了10度,楼板和墙体
垮塌,楼梯之间有多块水泥构件仅靠钢筋连接悬挂在半空,一有余震或大的震动就会
脱落甚至造成整体垮塌,越下越大的雨,也给救援带来了想象不到的困难。清晰可闻
的呼救声揪紧了队员们的心,周志军副总队长果断地下达命令:"用最快的速度营救,
争取救活所有被埋的群众,胆子大一点,心细一点,一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救出
被困群众!一声令下,紧张有序的救援立即开始。
"党员干部跟我上! 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司令部战训处年轻的参谋王鹏手一挥,
队员孙成飞、尤剑国就随着他的喊声深入到废墟内搜寻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尤剑国
同志冒死钻到困有三名少女的空隙中,给她们喂水和食物以补充体力,就在他要离开
时,被其中的一名少女拉住,为了缓解被困
群众的压力,尤剑国耐心地与她们交谈,长达半个小时的时间交流,让其他队员惊出
一身冷汗。由于现场作业空间狭小,无法使用机械工具,队员们只能用手清理废墟中
的残渣碎块。他们选择安全的位置,打穿楼板,从夹缝里拓展,挖出了一条狭窄的可
以供救援队员出入的洞, 更多的救援队员加入救援的行列。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急行
动, 他们成功救出第一名幸存者21岁的女青年李应霞,此后,经过一夜的奋战,5月
14日凌晨5点左右, 八五三招待所救援任务圆满完成,参战官兵共营救出10名被困人
员, 其中万菊红、倩倩(16岁)、李应霞、曹汝来、寥金苗等6名安徽籍务工人员生
还。
另一路官兵在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魏成福副政委的带领下冒着大雨赶到灵岩山脚
下。 海拔1600多米,因有1000余尊观音雕像而被誉为"中国观音第一山的灵岩山,因
为风景的秀丽,寺庙的灵气,前来游玩、烧香拜佛的香客络绎不绝,游客们可以在索
道上俯瞰几乎是躺在绿山怀抱之中的都江堰城区风光,可地震后26个小时的煎熬,让
被困在全长2300米的观光索道上的13名游客无心游览胜景,饥饿、恐惧,让他们一点
一点绝望。
顾不上休息,队员们朝伸手不见五指的山上爬去,山体滑坡,天黑路滑,稍有不
慎,就可能葬身山谷,但为了缩短营救时间,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深一脚浅一脚地
到达救援地点。与先期到达的成都市消防支队救援队的战友们一起架设照明灯,把利
用缓降器逃生的游客拉至山坡上。救援的过程很难用语言描述,不到现场的人永远无
法体验当时的惊心动魄。 就在他们营救最后1名游客时,情况突变,因过于恐惧,这
名游客情绪失控,从高空跳下造成身亡。在游客失去生命的一刹那,救援队员们真真
切切地感受到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但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他们成功营救了12名被困游客。

以命搏命,高龄孕妇成功获救

据统计,到21日凌晨,地震后的都江堰市,发生余震6000多次,其中
4.0级以上的地震有162次,其中6.0级以上的地震就有4次。在废墟上救援的官兵,在
这大大小小的余震中接受着死神的考验,其实,参加过救援的人都知道,即使没有余
震,残留的墙垣也可能随时坍塌,文字很难描述救援现场的惊险程度,如果勉强一点,
可以用多米诺骨牌来形容,只要有一块残存的墙壁倒塌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整栋
楼的坍塌,给官兵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可以说,在救援的日日夜夜,死神一直跟救
援官兵捉着迷藏,让人在瞬间失去生命的危险无处不在,生与死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
这些年轻的官兵。
但在他们经历的诸多险情中,有那么一次,死神跟他们打了个照面,在生死
边缘,他们以命搏命,使高龄孕妇张晓燕重见了生命的阳光。
孕妇张晓燕的这条命是救援队员拿命换来的。
13日下午6时,都江堰市观景路47号。这里残存的墙壁像一块布满了碎洞的破布,
似乎一阵风吹过也能把它吹倒。这栋六层居民楼在12日的地震中几乎垂直坍塌:楼房
整个落了下来,第二层已被完全压扁,成为一道仅仅高约40厘米的夹缝。随队的地震
专家评定危楼的安全系数较小,稍有震动就会再次发生险情。如果救援队员冒险进入,
发生余震,后果不堪设想,地震专家出于安全的考虑,挡在了救援队前,劝阻他们。
一边是官兵自身的安全,一边是幸存者的安危,在现场指挥的周志军副总队长没有犹
豫, 他跟救援队员们说,"只要有千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做一万分的努力!老百
姓是我们的亲人,压在废墟下的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亲人有难,我们当义不容辞!他
果断决策: "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了,只要能够救出幸存者,再大的付出也值
得!
虽然我们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不能蛮干,做无谓的牺牲,曾参加过新加坡第
25届国际地震救援培训班的常生指挥长,根据现场形势迅速制定救援方案,但常规的
在危险处打支架的方法并不适用,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常指挥长心中一亮,他决定先将
幸存者的头部挖出,用铲车的车斗在头部上方进行保护,防止建筑废物坠落。为了保
证救援队员的安全,他又让四名地震专家在楼体周围观察,遇到险情,用随身携带的
哨子报警。紧张的救援开始了,时间也变得飞快,艰苦卓绝的营救进行了10多个小时,
眼看就要成功,却发生了一次强烈的余震,现场参加救援的人员强烈感觉到脚下的震
动,救援官兵发现,张晓燕又被卡紧了!救援变得更加艰难,他们放弃了从外围营救
的方案。

14日上午10时15分,救援队员再一次接受生死考验。一名救援队员冒死进入楼层
夹缝打通救援通道,他随身携带一把液压钳,从钢梯上到二楼救援洞口,身体匍匐着
向楼层里移动,他要先将挡住救援通道的钢筋剪断,通道里的钢筋扯不清、理还乱,
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个狭小的救援洞口。那个洞口是生命的希
望,所有的人都坚信那希望很快就会变成现实。11时40分,又一名救援人员换岗继续
清理楼层里的建筑碎块,由于身体无法完全展开,无法正常用力,工作一度变得艰难,
每一个从夹层里爬出来的救援人员,无一不是蓬头垢面,汗流浃背。一次次余震都使
救援难以进行,整栋小楼的上层部分的墙面,原本出现的裂缝也在上千次的余震中变
得越来越宽。每一次余震来临,都会引起围观群众的恐惧,而最后撤离的,都是消防
救护人员。
14日下午16时30分,还剩最后一根钢筋,16时37分,张晓燕被救援官兵从夹缝中
小心翼翼地平放到铲车的铲斗内,一位参与救援的群众不禁站在铲斗内振臂高呼。紧
接着,张晓燕的母亲也被成功解救。现场掌声雷动,张晓燕的丈夫潘运成失声痛哭,
他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努力地向现场指挥的周志军副总队长点了点头。看着张
晓燕及其母亲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周志军副总队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这次是救
出了两个人,救活了三条命!
23个小时,40次余震,当高龄孕妇张晓燕和她的母亲被成功营救的那一刻,周志
军副总队长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和所有参与救援的人都清楚,这次救援比
之前的任何一次救援都要惊险。
救援队大无畏的精神得到了都江堰市市民的称赞, 但有人却对此表示不解。5月
18日,常生指挥长带领10名队员和俄罗斯国际救援队在都江堰水利家属院合力完成一
次救援。救援中,俄方对救援队冒死营救的做法提出异议,他们并不知道为了营救幸
存者的生命队员们甘愿失去自己的生命。他们更不会知道,面对灾难,这是一群为国
家、为民族可以牺牲自我的热血男儿,面对危险,这群忠义诚信的山东汉子,只会勇
往直前!

生死攸关,队员们与死神赛跑

灾难的到来,没有人能预料到,但在生与死的面前,人们却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有这样一位妇女,她在山东消防救援队对其进行救援之前,就因为身体的疼痛和心理
上的压力而绝望,绝望之中,她把自己的金项链吞到了肚子里,在对她救援的过程中,
她拒绝配合救援,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救援队跟时间赛跑,从死神手里夺回了她的
生命。
14日上午8时30分,救援队在都江堰市幸福小区发现一名幸存妇女被埋废墟之中。
经过探测,这名女子的位置在二楼楼梯,被倒塌的五节楼梯压住。就在队员们对她进
行营救时,幸存妇女的情绪异常激动,她拒绝食用救援队递进的食物和矿泉水,她告
诉救援队员自己不想活了,已经吞食了金项链,救出来也可能是残废,让救援队不要
管她,情况万分紧急,多耽搁一秒都可能使妇女失去生命。
为了营救这名吞金妇女的生命,救援队只能加快营救速度。被埋妇女双腿被巨大的水
泥钢架压住,左脚也被水泥预制板死死卡住,全身包围着大量钢筋混凝土和预制板,
救援过程异常艰难。救援队首先根据声音判断被
埋妇女头部的位置,对头部周围进行了清理,又协调指挥部调来了大型吊车。越是心
急越是出乱,一阵余震过后,吊车司机放下车子就跑,任救援队员怎么要求也不肯回
来。我们无心指责这位驾驶员,毕竟谁也不想失去自己的生命。驾驶员弃车而去,救
援队的一名队员自告奋勇爬上了吊车,他拧开钥匙,开动吊车将妇女周围的钢筋混凝
土和预制水泥板进行破拆和吊离。钢钳、起重气垫、液压扩张器、千斤顶等器材都用
上了,可救援仍然十分困难。为了避免伤者受到二次伤害,每次靠近她,救援队员总
是小心翼翼,大部分时候徒手搬抬水泥板,遇到狭窄的缝隙,就脱了手套伸进手去抠、
拽,不少队员的双手、胳膊都受伤了,但他们拿块布头一缠,继续救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次营救也显得特别漫长。14日晚上22时38分,当把压在
伤者身上的最后两块水泥板搬开之后,被埋56小时的妇女终于成功获救。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埋压人员生还的希望越来越小,为了生命的希望,17日凌晨
1时30分,救援队连夜对部分坍塌建筑物的人员压埋情况进行再次排查,在排查之前,
周志军副总队长作了简短的动员: "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多大的危险,你们必须细致
地排查一遍, 一句话,要活的!"要活的!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让参加搜救的队员们热
情高涨,在现场参加救援的山东省公安厅宣传处时耀华处长也被这句话感动,这个曾
经在消防战线上工作过的老兵,拿起摄像机跟随救援队出发。救援队被分成四个搜索
小分队, 携带生命探测仪、搜救犬前往各个排查点开展工作。早晨6时,仅仅四个半
小时的时间,他们就搜索排查了15处废墟,发现9处有埋压人员的具体位置。
时间就是生命,救援队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分夺秒,跟死神赛跑,完成了一次又一
次的营救任务。

超越极限,点燃生命希望

很难想象一个人三天三夜不休息会是什么样的状态,但所有的救援队员都超越了
极限,在救援的黄金时间里,他们连续三个昼夜奋战在废墟之上,这三天的时间里,
他们成功营救34人。
李彬军医的日记里这样写着: "已经三个昼夜了,所有的人都没有休息,我很担
心他们的健康状况,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吃得消,今天,周副总队长下达了死命令,队
员们才轮流休息了三个小时,而指挥部的所有领导却在研究制定明天的救援方案。
如果说冒着生命的危险营救幸存者是一种奇迹,那救援队员超负荷的
工作本身就是奇迹。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于兴波副大队长,从13日下午到达
都江堰开始救援,到16日脚踝被钢筋刺穿,他只休息了两个多小时,还是他在急救处
包扎治疗的两个小时。包扎好伤口后,险情传来,他不顾劝阻又一瘸一拐地继续参与
救援。 当周志军副总队长让他休息的时候,他说:"这点伤算什么,我们来这里不是
养伤的!救人要紧!朴实的话语透出救援队员刚毅的性格。
就是在这次救援中,看着疲惫不堪的队员们,于兴波急了,他狠下心来,用早已
嘶哑的声音吼到: "都瞪起眼来,不要当孬种,老百姓都在看着我们,废墟下的人也
在等着我们,我知道这个时候是最艰难的时候,可是你们想想,有谁比废墟中的人更
艰难?再没有说过多的话,也没有多少堂而皇之的大道理,一切的行动都是为了一个
简单的道理:抓紧时间救人!因为他相信坚持到底,就会有生命的希望。

"奇兵征战,搜索生命奇迹

搜人定位两米范围之内的7只搜救犬成为救援队伍中的"奇兵。
5月17日上午10时, 救援队得到消息,都江堰市新华彩印厂家属院坍塌楼房内可
能有幸存的遇难者。指挥部立即安排10余名消防队员,带着两只搜救犬前往现场。现
场废墟面积约在40平方米左右。仅用5分钟时间,搜救犬就确定了4名被掩埋者的准确
位置。消防队员迅速展开救援,仅用了4个多小时,就从层层废墟中救出1名幸存者,
并发现3具尸体。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13日下午,救援队一到都江堰,这7只搜救犬
就迅速投入了战斗。它们凭借敏锐的嗅觉对人体气味发出信号,训导员们则根据信号,
迅速清理周围障碍,对搜救犬发出报警的区域,徒手挖开,再进行确认。在投入战斗
仅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3只搜救犬就成功确认出5个有生命迹象的具体位置。
搜救犬对搜救对象位置的精确定位极大地节省了营救时间,在救援队救出的幸存
者中, 绝大多数是依靠搜救犬锁定位置而及时获救的。而这7只搜救犬跟我们特别能
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救援队一起,嗅过了都江堰市大半个城市的废墟,搜索出一个又
一个的生命奇迹。

大爱无疆,市民含泪挽留

《大众日报》记者房贤刚和张国栋讲述了这样一次经历:我们搭乘出租车前往都江堰,
在城灌高速入口处,交警拦下了我们。正常情况下,交警应该帮助拦一辆可通行的汽
车捎我们过去,让出租车回去。可当交警听说我们是山东消防队的,要去追赶队伍时,
破例允许我们通行!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我们的救援人员感动了他们。一身迷彩服
成为记者在灾区的一张通行证,可当他们说自己是山东消防兵的时候,它就成了一张
特别通行证。
"山东消防官兵来得最快, 最能吃苦,救人最不惜力,也最受老百姓信任。这是
都江堰市的市民对山东消防救援队的评价。15日下午15时,上级决定调我省驻在都江
堰市的消防救援队到其他地区继续作战。得知这一消息后,市民自发组织起来,纷纷
跑到指挥部, 强烈要求把这支队伍留下。一位市民跟指挥部的领导说:"山东消防的
这支队伍在这里,我们安心,他们搜索过的地方我们也放心。就在救援队准备出发前,
许多市民又赶到部队驻地,含泪拦在运兵车前,恳请部队留下。负责指挥的周志军副
总队长到人群里劝解,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上前拉住他的手哭着说:"这么好的娃子,
啷个让你们走?娃子莫要走,留下撒这一情况迅速传回指挥部,经过指挥部领导的慎
重考虑和统一部署,最终同意了当地市民的要求。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部队驻地的市
民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许多市民在自己缺少食品的情况下,把食物和水送到了官兵手
中。灾民们为什么对山东消防产生这么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官兵们对灾区人民的爱,
是因为官兵们不顾自身安危、日夜奋战抢险救人的行动。
血浓于水的深情让都江堰市的市民记住了这支来自山东的救援队伍,救援队官兵
英勇顽强的作风也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对山东消防抗震救灾工
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这次地震救援,消防部队立了大功,不仅很专业,而且作风很
过硬,给公安机关争了光,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称赞,孟部长也充分肯定。公安部消防
局郭铁男局长对山东消防都江堰救援队高度赞扬: "山东救援力量很专业,业务素质
训练的很好。在都江堰,山东的救援力量打得最响。就连马路上的交警和群众都反映
山东过得硬,群众要求救援点名找山东的。前两天,指挥部从都江堰地区调1000名消
防官兵向绵阳方向相继推进,唯独留下山东、重庆,就是因为部队救援点多,打得响,
作风过得硬,不能撤,所以继续在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地区开展搜救。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战斗作风,
让"山东消防四个大字响彻都江堰, 为了生命勇于奉献一切的精神将让都江堰永远铭
记!

(原载中国警察网)

橙色铺就生命通道 山东公安消防总队救援队解救茶坪乡2780名被困群众侧记

李红军 张海波

2780条被困深山的鲜活生命在他们的奋力救援下成功脱险! 5月16日、17日两天
时间里,参与抗震救灾的山东公安消防总队第三批救援队消防官兵克服种种困难、冒
着生命危险奋战在抢险救援最前沿,成功将安县茶坪乡2780名被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
带。 5月19日上午,山东公安消防总队第三批救援队代表在北京受到了国务委员、公
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的亲切接见。

不畏艰难,主动请缨,到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去救援

5月15日凌晨1时许,来自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机关和青岛、淄博、烟台、潍坊等
10个消防支队的310名精兵强将组成山东公安消防总队第三批应急救援队,携带着600
余件套特勤装备和必备的食品、饮用水,千里驰援四川地震灾区,打响了一场营救生
命的特殊战斗。
15日14时到达江油市雁门镇地震灾区后,救援官兵们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山体
滑坡、道路撕裂、房屋倒塌、一片废墟,到处是救灾帐篷和受灾群众。救援部队迅速
展开被困人员搜救工作,向灾区群众发放了携带的药品、食品和饮用水等物品。经过
官兵们6个小时的紧张救援, 灾区的险情基本排除。由于强烈地震给当地百姓造成了
巨大的恐慌,消防官兵成为了雁门镇百姓的精神支柱,当地余震不断,百姓强烈要求
官兵驻扎下来。
"必须到灾区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山东公安消防总队副政委、第三批应急救援
队总指挥张家双一句话斩钉截铁。官兵们在安抚雁门镇受灾群众的同时,毅然决定向
公安部消防局值班室和绵阳市应急救援指挥部请求:到最艰苦、最危险、最需要的灾
区去!
5月15日22时30分, 绵阳市应急救援指挥部副总指挥、绵阳市副市长、市公安局
局长胡钢同意了救援队的请求,指派部队赶到救援任务较重的绵阳市安县震区。接到
命令后, 救援部队迅速集结,舍弃已安顿的帐篷,日夜兼程赶往安县地震灾区。5月
16日凌晨3时10分, 第三救援队到达安县政府驻地。由于去往灾区的道路全部是山川
脚下的蜿蜒山路,地震已将部分路段破坏,而且天黑路滑,余震不断,山石滚落,很
容易造成伤亡。考虑到第二天将会有更艰巨的任务,救援队只好原地短暂休息,第二
天一早出发。
夜深人不静,总指挥张家双没有休息,他一边查看官兵休息情况,一边向灾区政
府工作人员了解灾区情况,一边命令身边的通讯人员利用携带的无线上网笔记本电脑
在互联网上搜索安县受灾情况。很快了解到,安县茶坪乡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上的两
座大山合二为一, 造成茶坪乡的10个村、6000余名群众和该镇千佛山景区内的200余
名游客被困深山中,其中茶坪乡的金溪村、宝藏村等村寨始终没有消息传出,群众与
世隔绝,生死不明。
得知这一消息,第三救援队总指挥张家双心急如焚。连续24个小时未合眼的他,
在5月16日早晨6时许,就与安县副县长梁建取得了联系,主动要求到茶坪乡进行救援。

感同身受,心急如焚,手脚并用开辟一条生命通道

救援部队驱车向目的地挺进。行进到晓坝镇五福村时,山路被山体滑坡滚落的大
量巨石阻挡,第三救援队指挥部决定在五福村较空旷的大山脚下驻扎,从而成为距离
茶坪乡灾区最近的部队。
救援官兵在搭建帐篷时,迅速与大山内逃出来的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进行了交
谈。 经了解得知,地震造成茶坪乡两座大山合二为一,多处山体滑坡,形成5个堰塞
湖, 都有大量积水,水面最宽处达到了100多米。大山深处的村寨成为了一片废墟,
有一两千名群众伤亡,大山内受困群众药品、粮食紧缺。由于余震不断、接连降雨、
道路封堵,受灾群众缺衣少穿,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身体状况较好的年轻人翻山越岭
逃了出来,但老弱病残孕等弱势人群和受伤群众无法自行逃生。
逃出的村民还介绍,茶坪乡与受灾最重的地区北川直线距离只有10公里,地震造
成茶坪乡的部分大山山体形成上百米深、一至两米宽的裂痕,山上大块落石随时可见。
到达灾区只有翻山越岭步行前进。由于余震不断、落石较多,进入被困的村寨非常危
险, 且步行到达最近的茶坪乡政府最快也要7小时,到达最远的一个村庄需要30多个
小时,往返一次身体素质很好的官兵最快也要三天三夜。
得知情况后,张家双总指挥迅速组织指挥部人员召开紧急会议,考虑到大山内通
讯和交通中断, 群众缺吃少药,被困和受伤群众情况不明,300多名救援官兵不能盲
目进入,于是决定组成30人的突击队,临沂市公安消防支队政委张玉升为突击队队长,
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携带无线对讲机、安全绳、腰斧等救援器材和药品、食品、矿
泉水等物品,先行进入大山内部搜集灾区情报,搜寻和救助被困、受伤群众,为急需
的群众发放药品和食品。
向前一步,意味着要面临无法预测的危险,甚至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但被困百姓
可以早一些脱险;后退一步,则相对安全,但被困百姓可能还要在深山中徘徊。在退
和进面前,在自己的生和死面前,官兵们选择了后者面对战士们的强烈要求,30人的
突击队扩充成了36人。
队伍临行前,当地向导说因为山太高,所以不能带太多的东西,但战士们坚决要
多带一些,一是可以送给缺吃少喝的灾区人民,二是战友不够吃了的时候,可以帮助
他们。一个战士背了足足有30多公斤的水和食品,当一名队领导让他少带些时,他说:
"没事, 我行,松手吧。当地向导和从大山深处逃出来的群众被战士的这一举动感动
得泪流满面。
突击队集结后, 总指挥张家双进行了紧急动员:"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
时候到了!要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坚决打赢这场救援战!为党排忧,为民解难!有
没有信心?"有!同志们的回答掷地有声,坚定异常。一声令下,突击队立即出发。
"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地图上只有一指的距离,可真正要在这难于上青天的地
方从高山上开出一条路来比登天还难!地震过后的山上到处是石块,荆棘密布,同时,
余震不断,塌方、泥石流时刻威胁着救援官兵的生命。可大山深处6000多名群众的生
命高于一切,不管有多大困难,都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进入茶坪乡!
突击队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全速前进。山体陡峭,突击
队员就在山上用腰斧劈出一个个台阶,有的地方只能容下一只脚,一不小心就会滑下
悬崖。消防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抓住草和树枝,手脚并用,一步步向茶坪乡挺进。官
兵们硬是在没有路的大山上蹚出了一条小路。
前进途中, 突击队员们经历了3次余震,他们脚下踩着乱石,头顶上不时滚落下
石块,官兵们的手被划破了、脚上起泡了、腿磕肿了、衣服撕破了,全然不顾。山内
天气潮湿、闷热,伴有轻雾,官兵们携带物品较多,一会就汗流浃背,但为了大山中
被困的群众,没有一个人吭声、叫苦。
峭壁组"人墙,悬崖设"护栏,2780名被困群众成功转移到安全地带
16日16时左右,突击队员来到了一处陡坡。当他们爬上角度为80多度
的陡坡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陡坡上方有六七百名肩挑背扛、老弱病残孕伤的受
灾群众想要从陡坡滑下去,然后翻山越岭赶往相对安全的晓坝镇。然而20多米的80度
陡坡,让被困群众束手无策,人越挤越多,再不进行疏导,很容易造成群众滚落山崖
伤亡。
突击队员迅速分成三组,一组维护现场受灾群众秩序防止滑落受伤,一组了解受
灾群众大批向山下转移的原因,一组解下随身携带的安全绳,利用陡坡上的大树搭建
了3条通道, 组织群众抓住安全绳缓慢滑下陡坡。对于老弱病残孕伤等无能力自行滑
下的群众,突击队员便用安全绳拴住他们慢慢滑下。
通过了解得知,此时的茶坪乡被两三千米高的大山环抱,5月12日的8级强震,造
成多处山体滑坡和堰塞湖积水。据天气预报报道,16日夜间至17日有较大降雨,村民
大多居住在山坡上和山脚下,已形成堰塞湖的灾区很容易再次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一直企盼打通道路的受灾群众,百般无奈之下开始携带生活必
需品,扶老携幼并带领被困游客翻山越岭冒险从大山向外转移。
茶坪乡大山上的小路,不是天路,但胜似天路。官兵们蹚出的小路,多数路段的
坡度在60度以上,个别达80多度,转移非常困难。突击队用对讲机向指挥部作了简要
汇报。得到这一消息后,张家双总指挥立即命令突击队继续前进,通知不知情的群众,
劝说仍不愿离开的受灾群众转移。同时,集结其余的200余名官兵组成10个救援小组,
实施救援接力。
200余名官兵攀上崎岖、 陡峭、狭窄的山路,刹那间,救援队伍和被困群众在山
路上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曲线:行动不便的,官兵们背着;幼小的,官兵们抱着;怀孕
的,官兵们扶着;受轻伤的,官兵们挽着;年龄大的,官兵们搀着;受重伤的,官兵
们用担架抬着渴了,救援官兵及时给被困群众送上随身携带的矿泉水;饿了,官兵们
马上送上饼干、面包;转移中群众受伤了,军医迅速给他们治疗,官兵们携带的食品、
水和药品全部送给了深山中逃离的饥渴被困群众!
蜿蜒的山路上, 官兵们还用随身携带的安全绳在陡峭的山路上连接了总长约5公
里的绳索扶手, 做成了一个长长的"护栏。安全绳不够的地方,官兵们就用身体站成
隔离带, 悬崖峭壁边,官兵手拉手组成一道道"人墙。漫山遍野全是身着橙色救援服
的消防官兵们在背、抱、扶、挽、搀和抬着被困群众。3000米高的大山上,升起了一
条四五公里长的橙色曲线。靠近了这身橙色,就靠近了安全,贴近了这身橙色,就贴
近了踏实。
救援过程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淄博市公安消防支队指导员黄庆国,不慎被
毒虫蜇伤了嘴唇, 肿得张不开嘴,连续两天吃不下饭。当他背起第4个老人下山时,
他的双腿开始颤抖, 冷汗直冒。老人心痛他,要求自己走。他说:"老人家,我们的
职责就是把你们安全送到山下。如果完不成任务,我们就是失职。当黄庆国将老人送
到安全地后,他体力严重透支,满头大汗,一个趔趄瘫倒在地。张义才是菏泽市公安
消防支队士官,大量群众被困的地方周围就是悬崖,没有任何附着物。他和战士在悬
崖边,把救援绳拴在腰间,两臂张开,死死拉住绳索,让群众抓住绳索一个个小心地
滑下去。此时,稍有摇晃或站立不稳,可能就会坠落山崖牺牲,许多群众看得腿发抖,
但他和战友们硬是纹丝不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铁桩。
就这样, 救援行动从5月16日早晨一直持续到17日凌晨零时50分,官兵们成功将
2400余名受灾群众和游客转移到安全地点。17日早晨,只休息了三四个小时的官兵,
再次步行走遍了方圆十几公里的山区,先后到达20个村寨,全面搜寻被困群众,又帮
助380多名被困群众安全转移。 在两天的时间内,官兵们共安全疏散2780名深山中被
困的群众,无一群众在转移中伤亡,但救援官兵却有3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
"茶坪乡6000余人被困, 三四千人没有音讯。这个消息一度牵挂着党中央、国务
院和全国人民的心。2780名被困群众被成功疏散出来后,各大新闻媒体及时报道,这
一好消息迅速传遍祖国大地, 稳定了灾区群众情绪,慰藉了全国人民的心。 救援队
的壮举,也得到了晓坝镇、安县和绵阳市党委、政府的高度赞扬。晓坝镇、安县党委、
政府领导多次到第三救援队营地看望和感谢官兵,安县县委书记王黎在看望救援队官
兵时多次伸出大拇指:山东消防部队是最过硬的。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在看望第三救援
队队员时, 握着总指挥张家双的手感激地说:"我代表全市人民感谢山东消防部队,
你们的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全市人民将永记心中!

(原载2008年6月10日《人民公安报》)

山东来的子弟兵,好样的 都江堰一场历时22小时的生死营救

卢 伟

成功了!5月14日下午4时35分,看着被救的都江堰市民张晓燕和她的母亲被救
护车急速送往医院,山东省消防总队官兵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这是一场历时22小时的
生死营救。5月13日下午6时许,驰抵都江堰的我省第一批消防救援部队得到消
息:一名孕妇和她的母亲被困在一座濒临坍塌的居民楼内。冒着瓢泼大雨,省武警总
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于兴波带领队员火速赶往现场:不能让孩子还没出世,就永远看
不到这个世界!孕妇名叫张晓燕,34岁,已经有8个月的身孕。居民楼共6层,地震后,
结构完全损坏。从3层到6层全部向下平移了2米多,2层的支撑结构全部坍塌,被挤压
得仅剩半米左右。而张晓燕和她母亲,就被困在这半米的空间内。要想救出母女俩,
必须通过2层仅剩的一个小洞,清除掉阻挡出口的钢筋混凝土,将二人从里面拖出来。
更难的是, 楼房完全倾斜,各楼层结构碎裂,"整座楼不能确定任何支撑点,根本谈
不上安全性,而且余震频繁,无论动哪个地方,都有可能造成楼房坍塌。不只孕妇危
险,救援人员也随时有可能被吞噬。于兴波分析道。
为避免将楼房震塌,救援人员不能用破坏性器械和电钻,只能爬到挖掘机翻斗上,
用小凿子轻轻敲打。救援从6点半持续到午夜,雨越下越大,进展却很缓慢。"眼看着
六七个小时还没出来, 我们都想放弃了。张晓燕的大姑姐潘建君说。"可我们不能放
弃。只要群众还有一丝生还希望,我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于兴波回答。整整15个小
时后,障碍眼看就要清除。就在这时,一次余震让楼房轻微晃了一下,又将障碍物聚
集到了洞口。楼房越来越危险,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被困了40多个小时的张晓燕二
人声音越来越微弱。围观的市民纷纷摇头:"没希望了。
就在这时,冒着生命危险,来自山东的小伙子们两人一拨,轮流钻进洞口,用电
钻钻掉钢筋混凝土。 听着楼里传出来的电钻的"嗡嗡声,现场所有人手里都捏着一把
汗。 当地公安人员甚至将警戒线向外扩了数米。
又是5个小时的煎熬。 终于,救援人员示意:救护车准备!几分钟后,张晓燕和
母亲先后被拖出,挖掘机将她们缓缓放下。数百名都江堰市民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
声, 他们流着泪竖起大拇指:"山东来的子弟兵,好样的!站在楼房前一刻不离指挥
了22个小时的于兴波说,这是他参加的最令人喘不过气来的一次救援,可能也是最危
险的一次。事后统计,在这22个小时里,发生大大小小余震40余次。

(原载2008年5月15日《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