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与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0&rec=92&run=13

一、管理机构
1986年,山东河务局科技管理工作机构为科技办公室(1995年6月更名为科技处),
主要负责山东黄河科技管理工作,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协调治黄关键
技术攻关,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查和管理;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审、奖励以及
成果的交流、 引进和推广应用等。2002年5月,增加“数字黄河”工程规划及建设管
理职能。各市(地)黄河河务(管理)局的科技工作由工务部门负责。
为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1996年5月,山东河务局成立科技领导小组,由局长
任组长,分管副局长和总工程师任副组长。1998年,依据人员变动情况对科技领导小
组成员进行调整。2002年11月,山东河务局技术委员会(1980年成立)更名山东河务局
科学技术委员会,并外聘一些知名专家担任顾问,重点研究山东黄河治黄方略、咨询
重大治黄技术课题以及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进行评估、咨询等。
为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1987年3月,山东河务局制定《山东
黄河科技进步奖励条例》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1995年修订为《科技进步奖励办
法》 等6个文件。山东河务局每年度安排科研工作计划和经费,组织成果鉴定及评审
工作。1987-1997年,成果鉴定评奖由山东河务局技术委员会负责;1998年6月成立科
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专门负责评奖工作;2002年,设立科技火花奖并成立科技火花
奖评审委员会。2005年,对科技进步奖、科技火花奖奖励办法进行修订。
1992年5月, 山东黄河勘测设计院更名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部分科研
项目。 为推进黄河口治理开发和科学研究,1993年6月,成立黄河口治理研究所,隶
属河口管理局。2004年,黄委批准在黄河口治理研究所基础上成立黄河河口研究院,
以加强黄河口治理研究和模型试验基地建设,由山东河务局组建,科研业务受黄河水
利科学研究院领导。 同年9月,水利部批准《黄河口模型试验基地工程规划》。黄河
口模型试验基地位于东营市东城,总体规划建设项目有:河口模型试验厅、基础试验
厅、露天试验场、综合工程厅和管理运行配套设施等。2004年10月,黄河口模型试验
基地工程奠基。 2005年3月,山东河务局下发《关于黄河河口研究院管理体制等有关
问题的通知》,黄河河口研究院冠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河口研究院,为处级基础公
益类事业单位,隶属山东河务局,委托黄河河口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科研业务仍受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领导。

二、发展规划
1996年7月, 黄委下发《关于实施科教兴水战略的决定》。同年11月,山东河务
局编制《山东黄河河务局“九五”科技发展计划及二○一○年规划设想》,主要内容
包括:“九五”期间以防洪保安全为中心,按照“除害兴利”和“治黄建设必须依靠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治黄生产”的方针,全面落实“重水、强工、兴农、扬
科、促商”战略;建立适应水利改革要求、符合治黄发展需要的科技运行机制;加强
现代科学和管理知识的普及,提高全局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层
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在小浪底水库运用对下游河道冲淤影响、水资源开发利
用、放淤固堤、坝岸固根、堤防除险加固、河口治理、治黄管理体制和黄河产业经济
发展战略等治黄关键技术问题上有所突破,取得一批对治黄建设有重大推动作用、具
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做好“堤坝隐患探测技术”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同
时结合工程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2001年7月, 山东河务局为全面落实“十五”改革发展计划,编制《山东黄河河
务局“十五”科技发展计划》。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多层次、
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科技发展专项经费,逐步实现基层科技经费以单位自我
投入为主;加强学术交流、合作,积极培养人才;以专业技术人员和群众性的科技活
动为依托,围绕山东黄河治理开发和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
术攻关,力求在黄河治理和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提出一些具体的
研究方向、内容和要求;加强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使先进
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治黄和产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使科技整体
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按照规划,各级河务部门积极努力,先后取得一大批科技进步与创新成果,促进
了治黄事业发展。但由于科研机构和人员少、科技投入渠道不畅等原因,至2005年有
的规划目标未能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