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0&rec=3&run=1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
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沿途汇
集40多条主要支流和千万条溪川,蜿蜒奔流,一泻千里,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全长5464公里。其不同于其他江河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下游河
道淤积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河势游荡多变,历史上洪水决口泛滥频繁,灾害深重。
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 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
改道,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黄河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
夺大清河入海至1938年国民政府花园口扒口,在山东行水83年间,有57年发生决溢灾
害。由于水沙俱下,淤塞河渠,良田沙化,生态环境长期难以恢复。
山东黄河现行河道是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后形成的,
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9市25个县(市、区),
长628公里, 河道特点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由于泥沙淤
积, 河床高出两岸背河地面3—5米,防洪水位高出背河地面8—10米,是典型的地上
“悬河”。
1946年5月, 山东河务局在渤海解放区成立。按照“除害兴利”的方针,山东黄
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建设,加高培厚堤防,石化险工,整治河道,修建控导工程,
兴建东平湖、 北金堤以及南、北展宽区4处蓄滞洪工程,对河口进行了规划治理,稳
定入海流路,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截至1985年,累计完成土方8.69亿
立方米, 石方1225.7万立方米,混凝土38.1万立方米,完成国家投资16.17亿元。山
东黄河依靠堤防加人防,战胜了历年洪水,确保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扭转了历史上
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同时,积极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建有引黄涵闸40座,
虹吸工程26处,设计引水流量1835立方米每秒,引黄灌溉面积达到2000余万亩,淤改
土地230余万亩,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山东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快速发展。20世纪8
0-90年代,由于沿黄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增加,山东黄河来水减少,河道断流频繁;
主河槽淤积加快,断面严重萎缩,悬河形势愈加严峻。进入21世纪,黄河的治理开发
从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转变。按照水利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
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黄委提出实现
黄河长治久安治河新理念,确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
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体现终极目标的主
要标志。在不断加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对全河水资源实
施统一管理调度,利用小浪底等水库调水调沙,实施“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建
设, 为实现人与河流和谐,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截至
2005年,山东黄河完成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相继建成涵闸远程监控系统与电子政
务系统、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并开始河口物理模型建设等,治理和管理能
力不断加强。
加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按照2010年设防水平防御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
米每秒的防洪标准,山东黄河对干流堤防进行了加高加固,背河利用黄河泥沙放淤固
堤,临河种植防浪林,堤顶修建沥青混凝土道路,改建、新建穿堤涵闸,在济南、菏
泽完成了128公里的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 黄河堤防成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
线、生态景观线”的要求初步得到展现。大力开展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新建、改建险
工、控导工程和滚河防护工程,宽河段的河道游荡初步得到控制,窄河段的河势进一
步稳定。对东平湖滞洪区进行除险加固综合治理,加高二级湖堤,改建出湖闸,疏浚
北排入黄河道,提高了老湖调蓄能力;加固围坝和大清河堤防,修复戴村坝,新建司
垓闸和庞口闸,改建八里湾泄洪闸等,使东平湖滞洪区防御和处理洪水的能力逐步提
高。积极开展河口流路治理,加高加固堤防、治理河道、整治流路、疏浚口门,成功
实施了清8人工出汊工程,先后3次实施挖河固堤,为进一步稳定入海流路,保证河口
地区防洪安全和胜利油田建设创造了条件。 1986-2005年,共计完成防洪工程建设投
资76亿元,是前40年投资总和的4.7倍,累计完成土方4.34亿立方米,石方760万立方
米,混凝土24.2万立方米,山东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为确保防洪安全奠定了
物质基础。
提升工程管理水平。防洪工程管理坚持以防洪保安全为中心,以维护工程完整,
提高工程抗洪强度,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为目标,不断完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项法
规制度和办法。积极推行依法管理、工程管理承包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业管
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加强日常管理,强化监督检查,严格管理考核。努力研究、引
进和推广应用工程管理新方法、新技术,手段不断完善,效率逐步提高。积极开展河
道目标管理上等级和争创工程管理“十佳单位” 、“十佳工程”等活动,先后有9个
县(市、区)河务局分别被评定为国家一、二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1处工程被黄委确
认为“工程管理示范工程” 。大力开展植树绿化活动,至2005年,树株存有量由198
5年底的768.5万株增加到2100万株,千里堤防成为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廊。结合工程建
设和管理,形成了许多工程景点,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
跻身“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行列。
确保黄河防汛防凌安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防汛工作运行机制,加强防汛基础
性工作,推进依法防汛进程。认真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各种防洪非工程措
施,精心编制防汛预案,开发和应用防汛指挥调度决策支持等系统,防汛现代化水平
有很大提高。大力加强防汛队伍建设,群众防汛队伍管理不断完善,先后组建14支专
业机动抢险队,防汛抢险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抢险效能大为增强。依靠防洪工程和
沿黄军民与治黄职工的严密防守, 战胜了黄河1996年8月洪水,2001年汶河、东平湖
大水,2003年黄河严重秋汛以及历年凌汛,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小浪底水库建
成运用后, 2002-2005年黄委连续实施4次调水调沙,把3亿多吨泥沙送入大海,下游
河道主河槽得到明显冲刷, 河底高程平均下降1米左右,主槽平滩过流能力从1800立
方米每秒提高到3500立方米每秒。河道过洪能力显著提高,历史上无数治河人调控水
沙的梦想变为现实。
强化水资源管理调度。 1986-2005年,高村站年均径流量225亿立方米,比1951-
1985年的442亿立方米减少49%。20世纪70-90年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山东
河段频繁断流, 1972-1999年,利津站22年出现断流,平均每年断流50天。其中1997
年断流226天,河段断流上至河南开封柳园口,长达683公里,当年给山东省造成直接
经济损失135亿元, 其中,工业损失40亿元,农业损失70亿元,严重影响沿黄城乡人
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1999年3月,国务院授权黄委统一管理调度黄河水资源,通
过实施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行水量调度责任制、制订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
预案、涵闸远程监控、水库调节、推行“订单供水”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至2005年,
实现连续6年不断流,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黄河是山东的主要客水
资源。 2005年,全省建有引黄涵闸63座,设计引水能力2423.3立方米每秒。1986-20
05年,全省累计引黄供水1426亿立方米,年均引水71亿立方米,11个市、68个县(市、
区) 用上了黄河水,农业灌溉面积2000万亩—3000万亩,并把黄河水送到了青岛、河
北、天津等地,为保障工业、农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
了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山东河务局实
施“科技兴河”战略,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广大职工大
力开展创新活动, 形成了独具黄河特色的科研和创新体系。1986-2005年,在河道治
理、滞洪区运用、堤防加固、河口治理、堤防探测、建设施工、工程管理、防汛抢险、
体制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科研和创新成果。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三
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黄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5项,三等奖18项;黄委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同时,在黄河
治理与管理生产实践中积极推广应用科研创新成果和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新方法,推动科技进步加快发展,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逐年提升,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显著。
加快依法治河步伐。1990年,山东河务局、各修防处、位山工程局相继建立水政
监察处,各修防段建立水政监察所。1998年底,完成各市(地)河务局水政监察大队、
支队的组建工作。1999年,山东河务局成立黄委直属山东水政监察总队,具有黄河特
色的水行政监察执法体系不断健全完善。1986-2005年,在推进执法体系建设的同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结合山东黄河实际情况,
积极完善配套法规建设,山东省先后颁布实施《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山东
省黄河防汛条例》、《黄河河口管理办法》、《山东省黄河工程管理办法》等。同时,
各级河务部门不断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检查,严格河道
内建设项目审批,规范黄河浮桥建设与管理,清除河道行洪障碍,集中整顿大清河违
规采砂,严肃查处水事案件,保障了治黄事业和流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不断深化各项改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东黄河河务系统干部人事制度、工
资分配制度、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积极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和
工作人员聘任制,领导干部选拔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拓宽民主监
督渠道,选拔任用干部实行任(聘)前公示制度。不断推进机构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
2002年,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竞争上岗,择优任用,初步实现了政、事、企分开,
山东河务局机关由18个部门减为14个,8个市河务(管理)局机关内设部门由112个减为
81个,理顺了职能,精简了机构,优化了人员结构,提高了工作效率。2004年,省、
市、县三级河务(管理)局机关实施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完成了对机关工作人员
的分类过渡。2005年,对所属事业单位(部门)人员进行聘用制度改革,提高了职工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力实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1998年开始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
建设监理制(简称“三项制度”),由以前的自营施工、自建自管改为实行社会招投标,
建设单位和施工、质量管理等单位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工程进
度、质量及投资控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完成施工任务。工程计划管理由统一
计划、切块下达、分级管理改为实施项目管理。积极探索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至
2005年,10个县(市、区)河务局完成了“管养分离”改革试点,由以前的修、防、管
三位一体改为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机构人员分设、职责分开,国家增加工程维修养护
经费,工程管理更加规范。
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理顺财务
关系,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设置账簿,规范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强化
会计基础工作。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开展会计工作达标活动,推进会计电算化,
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严格银
行账户管理,大力开展增收节支活动,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加强财务监督检查,
全面推行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离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专项审
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等,开展审计调查,提交审计调查成果,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
防范财务风险,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经营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1986年山东河务局成立经营管理机构后,干部职工
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结合工作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实施多元化战
略,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实行经济承
包责任制、经费包干、收入分成等各种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努力开拓新市场。截至2005年,山东河务局实行内部企业管理的
单位发展到72家,总资产达22.8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建筑施工、供水经营、淤背区开
发、跨河交通、勘测设计、加工制造、监理咨询、仓储服务等为主体的经营发展格局。
综合经营总收入由1986年的3866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16.58亿元, 职工年平均工资由
1986年的1376元提高到21774元。 1986-2005年,山东黄河新建改建职工住房31.98万
平方米,有27个市、县级河务局机关迁入新建基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职工生产、
生活条件,为稳定职工队伍、促进治黄事业改革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突出行业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干部职工
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精
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和谐单位,创造和谐环境,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治黄专
业队伍。 截至2005年底,山东河务局共创建各级文明单位108个,其中,全国创建文
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1个,全国水利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25个,市级文明单位
35个, 县级文明单位46个。 创建黄委“文明建设示范窗口”单位11个,山东河务局
“文明建设示范窗口”单位6个,山东河务局文明河务段(闸管所)12个。
1986-2005年, 山东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黄河是世界
上最为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洪水、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悬河形势依然严峻,
山东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黄河洪水威胁仍然是
国家的心腹之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实现黄
河长治久安, 依然任重而道远。 山东黄河人将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民生水利和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念为指导,实施严格的流域管理制度,提升山东黄河治理开
发与管理水平;大力发展黄河水利经济,推动山东黄河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山东省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