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料中心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9&rec=53&run=13

莱芜市史志办公室

《莱芜市志》1982年动笔,1989年完成讨论稿,1990年完成总纂送审稿,1991年
6月交付出版。在编纂过程中,我们按照全国《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精神,把握方
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始终把本职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既专心于市志编纂这一主体工程,又让志书资料、阶段性成果(分期编印的专题资
料、专业志稿等)及时向社会开放,为经济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
务,使“死材料”变成了“活材料”,发挥出明显的社会效益。我们体会到,这样做
可以使地方志工作更加贴近社会,贴近时代,使人们对方志功能的认识迅速加深,更
好地发挥其“资政、教育、存史”的作用,也使方志和方志工作者的自身价值得到更
好的实现。几年来,市史志办公室作为全市资料中心和市情发言人的地位已经得到社
会各界首肯。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有如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奠定服务基础
修志伊始,即有一些部门、单位和个人来到史志办公室,或要求查阅、引用资料
,或要求澄清历史事件、有关问题等。当时,由于资料所限,也由于认识上的问题,
总感到这是额外负担,因而一推了之。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对
地方特点的研究愈加重视,要求史志办公室回答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大家觉得,史志
办既然是专门搞地方志的,就应该对发生在这里的一切作出权威性的解答。领导也要
求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通过修志成为“莱芜通”,为各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市志办
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写一部志书,流传后世,更重要的是要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服
务,这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地方志题中应有之义。据此,我们把修志工作
的计划、措施作了某些修订,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地方志的资政作用,更好地为两个文
明建设服务,并摸索经验,大胆实践。随着工作的开展,特别是1989年底市志讨论稿
完成,史志办领导班子调整健全后,我们进一步加大措施,做好“对内提高素质,对
外舆论开路”的工作,进一步强化史志办的功能,提高了史志工作的社会地位,形成
了市史志办在全市政治、经济生活中进行服务、当好参谋的格局。
1、提高编纂人员的素质,增强服务的自觉性。地方志能否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
,首要的因素是人。为此,我们在提高编纂人员的素质上狠下了功夫。首先,加强思
想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文件、学习先进单位和个人的事迹、交流体会等形式,教育
大家适应改革开放的大气候,着眼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确立自己应处的方位。从而
使大家认识到,修志的宗旨就是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方志领域
不是“世外桃园”,修志者只有树立强烈的“参与”意识,为改革和建设事业服好务
,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使方志事业有光明的前途。其次,在业务上实行岗位练
兵。一是坚持学习业务知识;二是熟悉手中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深入部门调
查研究,使各专业编纂人员对自己分工部门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样,培养了一批热爱
史志工作,熟悉编纂业务,熟悉工业、农业、商业、金融、军事、文化、教育、自然
地理、建置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史志通”“专业通”,成为最有权威的发言人。
2、舆论开路,确立史志办公室的“参政”地位。社会上对史志工作有很多模糊
认识,其中一条就是认为史志工作是纯学术性的,与现实不搭界。这种认识影响了史
志办职能和史志功用的发挥。我们从修志工作一开始,就通过办刊物、发布告、大会
宣传、请领导讲话等舆论形式,大力宣传地方志工作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为史志办享
有政府工作的“参政”权创造了比较好的舆论环境。市政府分管这项工作的领导始终
很重视,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办公室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争取领导和各个方面的
支持,使史志工作摆到了政府工作的议程上。市政府领导同志积极采取一些措施,使
办公室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职能发挥等方面的关系都得以理顺。史志办工作人员
保证了精选和相对稳定。现有的10名同志,全部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其中大专以上3人
;编辑4人)。政府对经费基本上实报实销,处处开绿灯。史志办在党史资料征集、文
史研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要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席之地,既提供咨询
服务,又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重要外事活动、上级组织的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调查研
究中,史志办更是市情的权威发言人。在市机关,遇到问题向史志办查询已很普遍。
3、广征博采资料,为实现自身功能打下基础。我们原计划市志以80万字成书,
资料字数为志书的3~5倍;资料征集尽量走捷径,与入志关系不大的不刻意搜集。在
提高认识、调整工作计划后,我们着眼史志工作的长远利益,确定了广征博采、在可
能情况下多多亦善的资料征集原则。对馆藏资料,计划“国家、省、地三级档案馆、
图书馆的全部资料到手;本市档案馆重要资料到手,一般资料搞好索引”。为实现这
一计划,我们在全力以赴搞资料的同时,1985年、1986年分别聘请了3名和5名离退休
教师、社会青年摘抄档案。两年中在泰安、济南工作近10个月,对两级档案馆、图书
馆馆藏文献一一过筛。加上本市档案馆,共花费两千多个工作日,抄录、复印资料1
00余万字。征集口碑资料的工作也像拉网一样展开,共向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老干部、
知情人发函1000余封,到目前已收到回函960封、20余万字。同时,本着“管什么写
什么”的原则,督促市直各部门提供部门资料。
对征集到手的资料,及时整理鉴别,分类归档,以备查阅。截至目前,办公室已
征集资料5000余万字,这些资料涉及到全市各项事业的方方面面。浩繁的资料,既保
证了市志编写的需要,也为方志参与改革和建设事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4、编印《莱芜市志资料》,为现实服务。1983年2月,经政府研究批准,我们创
办了《莱芜县志资料》。1984年改市后称《莱芜市志资料》。我们的想法是,市志编
写周期长,办这样一个资料性的刊物可以为现实服务,提高地方志的知名度,同时也
可以抛砖引玉,核实资料。《资料》图文并茂,内容主要是大事要事、地方风情、著
名人物等,每期印1000~3000册,分别发至市直各部门、各乡镇、有关企业以及在外
地工作的老干部。这种做法得到各级领导、上级业务部门以及本市各行各业的支持和
欢迎。资料出版后,各方面反映强烈,称它是认识莱芜的“窗口”。

二、立足本职,强化服务功能
实践中,我们始终把立足点放在做好本职工作,为改革和各项建设事业提供更多
更好的服务上来。
1、为各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随着科学的发展,定量分析在决策中的作用更加
重要。几年来,我们急各级领导机关和单位之所急,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数字
依据,为其避免决策失误,正确行使职能起了很好的作用。1984年上半年机构改革后
,大批新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使他们尽快熟悉情况,市史志办会同有关单位编纂人
员,编印了《莱芜市概况》《办事处(乡镇)概况》及部门的一些专题资料。这些资料
,被领导干部们称为“好教师”,起到了一册在手、全局在胸的作用。市水利局史志
办整理的1919~1984年历年降水量、汶河流量等资料送到分管市长手中,成为研究防
汛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参考资料。当年7月12日大雨,河堤决口155处,水库出现险情。
市防汛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抢险时,依靠史志办提供的水文资料进行预测,制定
了正确的方案。近几年莱芜城乡建设发展迅速,莱城先后夺得“省级卫生城市”、城
建达标赛“齐鲁杯”等荣誉。在实施“以乡村建设为基础,以集镇建设为重点,以莱
城建设为中心”的城乡建设方案中,市史志办和市建委史志办提供了数十万字的资料
。如城镇街道布局、命名,自然地理等方面的资料,都在城建决策中成为重要的参照
系数。历史上莱芜“八大集”的演变材料,也为全市设置集贸中心提供了借鉴。
企业效益低是困扰企业、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我们在编写《莱芜市志
》工业编时,针对这个问题专门汇集资料,整理了1987年市属制造企业的经营情况。
该年度全市制造企业有38处,职工9790人,工业总产值12711万元,利税额仅1362万
元。这一资料对有关领导和部门震动很大,发展生产、降低消耗一时成为企业和主管
部门研究的中心课题。工业公司还以经济效益为主要依据,整顿了部分企业的领导班
子,加强了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莱芜历史上是蚕茧生产大县,1923年蚕茧产量曾达到4万担,居全省第二位,被
定为山东省16个蚕茧基地县之一。《续修莱芜县志》载:“五亩之宅,墙下树桑,为
吾莱之普通现象……”。缫丝也居省内领先地位。我们在市领导研究蚕茧发展规划时
,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使领导看到了发展蚕茧生产的基础和潜力,坚定了信心,
提出了“八五”期间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的奋斗目标。商业局是比较重视修志工作的
部门之一,1984年他们即编印了《莱芜商业志》,发行后成为本系统干部职工必不可
少的工具书,在经营决策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局领导看到志书的作用很大,又
抽调专人,续修到1989年,并从1990年起,每年整理一本包括大事记、机构人员网点
变化、经济活动、基本建设4个方面在内的年鉴性资料,既为今后修志积累了资料,
也为职工提供了经营信息。
尊师重教是莱芜延续不绝的优良传统。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大中专录取数连续
13年在泰安市名列前茅,职工教育也有较好的基础。近年来,市教育局史志办在市史
志办的指导下,征集了数百万字的资料,编印的13万字的部门志也已脱稿。他们运用
手中掌握的资料,为教育改革提供咨询服务,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如进行学校布局调
整时,他们整理的民国时期莱芜兴办职业学校的材料,为市领导决心将几处普通中学
改办为职业中专及职业高中提供了参考的依据。现在,全市已办起职业中专2处、职
业高中3处,另有两个高中附设职业班。今年6月在泰安召开的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召
开在即,会议期间将到莱芜进行现场参观。为此,他们又按照领导的安排,为会议准
备了各类教育的发展史、历年升学人数、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典型幼儿园、中小学
教育改革及校舍改造等方面的资料。市人武部每年举办民兵集训5期,训练800人左右
,每期都把军事志作为教材之一。他们还向乡镇人武部提供了驻军和军民关系方面的
资料,宣传涌现出来的爱民模范刘孝繁、优秀连长徐家柱及妻子郑昌芬等驻军中的先
进典型,宣传地方上的拥军优属模范,促进了军民共建活动的开展。
对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予以借鉴,对挫折和失误时刻铭记,这是我们在运用方志资
料为现实服务中始终予以注意的。抗日战争中因“肃托”错案使莱芜党的不少干部无
辜被杀,“文化大革命”浩劫中又有许多干部群众被整被害,这些惨痛教训通过我们
发掘整理,刊登于《莱芜市志资料》,使全市干部群众历历在目,从中得到启示,增
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自觉性。50年代,莱芜历史上曾发生县公安局长违背司法程序
,杜撰杀人案件,错捕无辜以至受到政纪惩处的事件;公安机关也曾出现过其他草率
从事,酿成错案的教训。在修志过程中,市公安局修志人员认真调查研究,总结了这
方面的经验教训。局领导以此教育干警,做到警钟长鸣,在办案过程中严格按司法程
序办事,注重证据,更加稳准狠地惩罚罪犯,保护人民。历史的教训也坚定了局领导
从严治警的决心,几年来严格处理了几起干警违纪问题,使公安队伍面貌焕然一新,
全市警民关系密切,治安保卫等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局面。
2、为国情、市情教育提供乡土教材。莱芜历史上多灾多难,在封建生产关系束
缚下,留下来的只是“莱芜僻邑”、灾害肆虐的记载。仅1840~1911年,大灾就有1
0余次,人民流离失所,暴毙街头荒野者难以尽数。民国以后,匪患为害,无数田园
荒芜,无数家庭破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军事重地,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
派在这里进行了灭绝人寰的屠杀,被杀害者就有7773人,死于炮火下的4130人。但是
,莱芜人民具有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传统。从1853年下水河村于曰恭发动
响应太平天国的大舟山起义,到中共地方组织成立后领导人民走上自觉的革命轨道,
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建国后,莱芜逐步从一个
农业县发展成为以重工业为龙头、门类较齐全的工业基地。1990年,全市社会总产值
达到44.67亿元,是1949年的83.5倍;工业产值达到19.41亿元。在莱芜这块土地上,
有5366名革命烈士光荣捐躯,产生出万名县团以上领导干部(其中地师级400余人、省
军级50余人),也产生出许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及文学家、艺术家。这段历史
,是莱芜人民的光荣,也是我们国家从灾难走向光明、从贫穷走向富强的缩影。我们
编印的《莱芜市志资料》及其他专题材料,把这段历史再现于人们面前,使人们受到
了深刻的革命斗争教育,受到了深刻的国情和乡情教育。西关村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
亲自到史志办求购《莱芜市志材料》,要作为传家宝保存,让子孙后代从中“明白道
理”。这些材料也成为许多学校校刊的素材。一些学生在了解了这段历史后,谈到有
三个想不到:想不到过去会这样穷,想不到今天这样来之不易,想不到当地会有这么
多杰出人物。在发掘和整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还积极与市委宣传部、团委、青
少年教育工作委员会、妇联、工会、报社等单位配合,运用编印小册子(如《嬴牟春
晖》等)、办讲座、出宣传栏、大会宣讲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地方
史的教育,以提高他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例如1989年,我们就在市报社的
支持下,在市报开辟了“莱芜历史上的今天”栏目,历时一年,向全市人民系统介绍
了莱芜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使人们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在这方面许多部门和单位也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市商业局在对党员、干部、职工
进行培训中,均以这些史志资料为教材之一。1985年以来,已有700余人受到培训。
在他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和“忆十年,话改革”活动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受教
育者达200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90%以上。市委干休所老干部中,有莱芜县委的早期
领导人,也有身经百战,为革命做出贡献的老战士、老党员。史志办编印的每期资料
都送到他们手中,请他们评判。这些老同志不仅评稿子,而且在重温历史中受到启发
和教育。他们学习革命烈士的事迹,晚年争相贡献余热,积极组织全市老年书法、健
身操和文娱活动。每年民兵集训,人武部都要组织学习关于莱芜战役、“爆炸大王”
李念林、抗日民兵英雄刘俊林、革命烈士汪洋等事迹材料,组织参观莱芜战役纪念馆
、第一个县委成立会址和尚洞、革命纪念地汪洋台等,瞻仰183名抗日勇士血洒疆场
的吉山战斗旧址,激励他们发扬革命传统,以实际行动刻苦训练,保卫伟大的社会主
义祖国。市教育局专门组织力量,运用市史志办和教育局史志办提供的全市自然地理
、革命斗争史、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资料,编写了小学乡土教材,开展了一场革命传统
和国情、市情教育,使广大青少年通过家乡的变化看整个国家,消除了模糊观念,丢
掉了疑虑,加深了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市教育局史志办还为泰安市举办的
建党七十周年纪念展览提供了莱芜教育的发展情况,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社会主
义制度带来的教育繁荣。近几年,仅市史志办向学校等单位提供的乡土教材就有数十
万字。
3、协调众议,当好市情、乡情的中心发言人。近年来,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同是一件事,同是一个数据,由于资料来源不一,往往相差很远。就连全市耕地面
积,各种产量、产值等有时也遇到几个数字。许多材料形成过程中随意性很大,因而
留下的疑问很多。这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有些部门、单位为了局部
利益,片面强调、夸大某一个方面,以偏概全。我们认为,史志办公室既然从事资料
性著述的编写和研究,应该在这方面协调众议,纠正讹误,当好市情、乡情的中心发
言人,以正视听,这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地方志自身功能的要求。几年
来,我们在领导的支持下,在探索中做了一些工作。通过与计划、统计、档案、农业
、林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文化、土地管理、工商行政等部门协同,核实了不
少重要资料,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统一了认识,形成了不少权威性的意见。例如有一
个部门为市志提供资料后,我们发现不少数字与事实不符,就与统计局、经委等单位
共同核实,纠正了不少错误,这个部门也同意今后以这次核实的数字为依据。对仍然
保留的与统计部门口径不一的数字,也查明了原因,作了合理性的解释。近几年我们
向《东岳志稿》《泰安名产》《山东风物大全》《山东年鉴》推荐了不少材料,在介
绍产品时,坚决纠正了有关部门和企业原来形成的溢美、不实之辞,使特产、名产的
介绍更加真实可信。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宣传一个地方,一个事物,如果政出多
门,口径不一,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地方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
一项重要工程,在为现实服务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近年来,我们还配合组织人事部
门,为落实干部、知识分子等项政策出具了大量背景材料(主要是建国前的),受到当
事者和各方面的好评。在这方面,连同部门史志办在内,累计出具证明近百份。

责任编校: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