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志的资政功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9&rec=41&run=13

夏照林

“居今而知古,鉴往以察来”。
方志的资政功能,就是向领导机关和领导者提供决策和施政时可以借鉴、参考的
资料和信息。由于志书记述了一地从自然到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突出了地方的地域特
点和时代特点,反映了其基本优势与劣势,总结了其发展的主要经验与教训,成为一
地浓缩了的资料库、信息库、情报库和数据库,因此对领导者认识地情,了解地情,
从宏观上把握地情,明长识短,进行科学决策,就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发挥参谋和智
囊的作用。在这方面,新志书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各地在制定近期或中长期发展规
划及远景目标时,往往借助于新编地方志书。
清代《怀远县志》的编纂者李兆洛形象地说:“志者,心之所志也。志民生之休
戚,志天下之命脉,志前世之盛衰以为法鉴也,志异日之因革以为呼吁也。”仔细评
味这个“心之所志”,就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治民治天下,鉴前世之盛衰,知异日之变
革。可见将它说成“辅治之书”“致用之书”,并非夸大。
因而,从前有新官到任或上司按临时“以志呈阅”之例。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
)朱熹知南康军(辖境相当今江西星子、永修、都昌等地),“下车首以郡志为问”。
宋代真德秀说:“为此郡之吏者,不可无此书。”从前从政官员如此重视地方志,说
明它有“鉴往知来”的积极作用。清朝人编的《史志悬镜》中讲,新官上任一定要奉
行的“莅任初视”,第三项就是览“志书”。明末著名的史学家顾炎武正是从这一愿
望出发,搜集、整理出了大量的地方志资料,编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其目的就
是想唤起当局的注意,希望从国力实际出发,搞好农田水利,减轻人民的负担,开放
门户,加强国防。在封建社会里,他的这一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利用地方志供
当局参考,为社会服务,这一动机是正确的。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他热爱传统文化,酷爱读
各类书籍。毛泽东有个习惯,每到一地,除了访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
活等现实情况外,就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化掌故、风土人情以及古
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据三联书店出版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地方志正是记述
上述内容的全面翔实的资料书,理所当然受到毛泽东的青睐。土地革命年代“每打下
一个县城,毛泽东总喜欢找当地的县志看看”。1929年红军打下江西兴国县城,毛泽
东住在县图书馆,有人去向他请示工作,见他正津津有味地看《兴国县志》。到了瑞
金,又请瞿秋白帮忙找《瑞金县志》来读(据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地方志
》)。1941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收集县志、
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建国后,毛泽东更关心地方志。1958年3月,毛泽
东在成都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这年,他首次到达蜀汉古都--成都,立即要来《四川通
志》《蜀本纪》《华阳国志》阅读。以后,又要来《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等
地方志书籍,并在书上批、划、圈、点。在当时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挑选唐
、宋、明三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
(据三联书店出版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生前多次到过杭州,第一次195
3年上半年,最后一次是1975年2月,每次来杭总要查看当地的地方志(据三联书店出
版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由此可见,志书具有资政和借鉴的功能。

一、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我国的四化建设要按照我国的国情来规划,各地的经济建设同样要根据各地的具
体地情来安排。地方志为各地提供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和现实状况的资料,这些
资料对各地的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有很重要的价值。有的领导干部说:“志书有利
于我们把握从昨天通向今天的历史走向,选择从今天迈向明天的最佳道路。”“志书
有微型档案库之便,一册在手有省时致用之功。”
山东省通过对古代及近现代经济发展的方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证明:山
东省内地是华夏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齐鲁文化。在以往,泰山南北成
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沿海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近百年来,历史的变革使
东西两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东部经济日益繁荣,并逐渐向内陆辐射。改革开放以来,
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的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又首先在沿海地区登陆,并与古老的华夏
文化相结合,出现了“两高两多”的现象:文化素质高、文明程度高、大学生多、科
技人员多。以荣成和单县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县的人口均约50万,经济发展程
度相近。现在荣成人口增长25万,工农业总产值达167亿;单县人口却翻了番,工农
业总产值却不到30亿。鉴于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悬殊的情况,山东省委于1988年
作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决策,推动了全省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
了山东成为经济强省的基础(据《中国地方志》1996年第1期张守富文)。
河南省林州市根据《林县志》记述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资源优势等资料,确
立了农业、林业、建筑业、乡镇企业、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六路奔小康”战略,为加
快经济建设步伐发挥了积极作用。山东省高密县史志办公室利用史志资料中历代人口
增长速度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县领导根据其中资料加大了措施力度,狠抓计划生育工
作,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黑龙江省鸡东县地处偏远,经济比较落后,当地领导从县志中获得发展经济的线
索,开发了本地的大亘石矿,一跃成为名闻遐迩的百强县之一。望奎县根据县志记载
的资料,试育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海伦县从志书中捕捉到信息,1994年开始种植辣椒
,获得成功,拉动搞活了一方经济。伊春市是有名的“红松之乡”,由于过度采伐,
近年来森林覆盖面积大幅度减少,使该地赖以生存的林木业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当
地的干部根据志书记载的资料,有效地开发了铅锌矿和灰长岩矿,为本地找到了新的
经济增长点,为第二次创业、发展替代产业闯出一条新路。对于一地的领导者而言,
最高层次的决策,莫过于确定地方的总体发展战略。地方志提供的准确、翔实的地情
资料,正是制定这种战略的基本依据。如1987年,江西宜昌地区制定《经济科技社会
发展总体战略纲要》时,就参考了《宜昌地区简志》。类似的事例全国各地都很多。

二、为领导部署经济建设和指挥抗灾提供服务
历代地方志中记载了不少关于气象、自然灾害、矿藏、物产、水利等方面的珍贵
资料。从50年代起,我国科研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将这些资料集中汇编成《祖国两
千年铁矿开采和锻治》《中国古铜矿录》《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中国地震历史
资料汇编》等资料集,对我国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1998年我国长江和松花
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黑龙江等省修志机构
很快将当地气象变化和水涝灾害的历史资料集中起来,并且将新编的《水利志》《地
理志》《卫生志》等向省委、省政府及抗洪抢险指挥部及时提供,发挥了重要的参考
作用。
新志书能够从历史的角度为各级、各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作为制订规划、
科学决策的依据。各级领导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利用新志书,全面、深刻地了解当
地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克服随意性、盲目性,积
极探索服务于现实,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路子,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健康发展。
江西省新干县领导通过研读志书“农业”篇中的有关史料,从实际出发,制定了
商品粮、商品油、柑桔、蚕桑、中药材、生猪、水产养殖的生产基地乡、基地村的决
策。为扩大旱涝保收面积,又作出了兴修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的决策。近年来,该县
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连年丰收,已逐步形成了以粮、油、桑、猪、水产、中药材为
支柱的高效农业经济结构。
据山东省《禹城县乡土志》记载,该县人口近百年增长率是非常惊人的,从190
8年到1920年十二年的时间增长了41,805人;从1920年到1982年,六十一年时间又增
长了203,400人,将近翻了一番。如果这样迅速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时间,全县就
会人满为患,必将直接地影响四化建设。该县领导得到县志办提供的人口方面的材料
,受到很大启发,马上订计划,广泛宣传,采取措施,使人口出生率下降到千分之五
点七七,比上年度下降千分之零点一九。

三、为领导落实党的政策提供依据
由于新编志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
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鉴
别资料,因此,准确、翔实的资料,还可以为各级领导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党的
干部政策提供资料依据,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例如,山东的湖西“肃托”事件,就是一起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冤假错案。4
0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彻底平反。80年代,经过史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掌握了
丰富、确凿史料的基础上,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报经中共中央批准予以平反。上海某
厂的一名高密籍女干部因无法确定参加工作时间,未能办理离休手续。厂方为解决这
一问题,即派人来潍坊调查,最后经查阅《高密县志》,证实这位女干部1947年参加
工作,从而为其办理了离休手续。
志书为解决边界划分提供重要依据。为解决黑龙江省虎林县与周边市、县区域界
线的划分,虎林县史志办公室为县民政局提供了《虎林县志》《饶河县志》《清史稿
》以及档案中记载县界的资料。依据这些资料,圆满完成了划界。为此,虎林县政府
为县志办工作人员记三等功一次。
广西各地教会房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
和人民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
策。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一些地方由于没有掌握准确依据,致使有的问题一拖十几年
。《广西通志·宗教志》出版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上述房地产遗留问题得以妥
善解决。
此外,社会上的边界之争、房地产权纠纷、人物组织关系、各种政策的落实等疑
难问题也可以根据志书资料给予解决,各地在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志书通过综合记述一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各种情况,能够全面、准确地反
映一地自然、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地
情资料和信息,可以直接服务于政治,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责任编校: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