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古堤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9&rec=32&run=13

袁廷海

建国初期,冀鲁两省沿边各县间横亘着一道高大的堤坝,大堤东起无棣城东北3
.5里的堤头姚村,西南行历经堤南赵、桃花岭、堤南宋、堤口崖诸自然村,入庆云县
境,再过乐陵市,南抵德州市德城区。无棣不少人把这道大堤称为“齐长城堤”。无
棣旧志称为“古防河堤”。
“齐长城堤”说似乎有些道理,因为无棣邑是齐国的北部边鄙,齐国修长城,当
然要修在无棣邑境内。但是仔细考查起来,又不对。因为齐国无棣邑城址并不是今天
的无棣城,而是远在今无棣县城西北60公里的盐山县大傅庄乡故城赵村附近,齐国修
长城目的在于捍卫边境邑城的安全,怎能修筑在边境邑城的大后方?原来真正的齐长
城在今盐山县常金乡常金村之南,齐国无棣邑故城址西边,今尚留保护段500米。
“古防河堤”说确实不错,问题是什么时期,防的什么河?
明嘉靖《山东通志》载,这道大堤名“古防黄河堤”。原来自唐景福二年(893年
)黄河夺占北沟盘河后,即在今沾化及无棣县东南部分道入海。宋庆历八年(1048年)
黄河于商胡埽决口北流。12年后即宋嘉五年,黄河又在大名西南魏州第六埽决口,
夺占马颊、覆二河,形成“黄河东流”,从无棣东部入海。由于军事方面的考虑,
宋人多主张导东流、闭北流,也有些时间北流、东流并行,因此,称“二股河”。这
种形势直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才有改变。在这长达235年的时间里,为了控制水
势,减轻灾害,德、沧、棣三州人民经世代努力,筑成“遥堤”,时称“金堤”。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县西南人为决
河,造成黄河改道入淮。黄河南迁后,金、元、明三代仍不断东溃,或入马颊河,从
无棣入海,或入徒骇河,经沾化入海,金堤仍继续发挥其限制本地区洪涝灾害的作用
。这一时期去宋代未远,而且还断续地与黄河发生直接联系,大堤被准确地称为“古
黄河堤”。元初著名诗人萨都剌《登古河堤》诗云:“迢迢古河堤,隐隐若城势。古
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因此,明嘉靖《山东通志》明确地称这道大堤为“古防黄
河堤”,直至清代《乐陵县志》仍称之为“金堤”。
明神宗万历年间潘季驯治黄,尽断旁出诸水道,逼令黄河水全部由泗入淮,经淮
北入海。时间既久,大堤的性质与作用逐渐为当地居民所淡忘,并附会出许多传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占北清河北归后,连年泛滥,有时运河亦决口,黄、
运溢水往往循徒骇、沟盘诸河北溃,金堤重新成为鲁北平原上的一道重要屏障。新中
国成立后,黄河得到有效治理,这道金堤始彻底废弃,除个别堤段外,大都已经平毁
,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责任编校:孙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