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志书的应用功能 加快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9&rec=19&run=13

汪桂娥

李铁映同志曾明确指出:“修志的目的在于应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
用,志书所以具有保存价值,就是因为它有使用价值。”“要研究和开拓志书的应用
功能,好的志书不仅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也会带来经济效益。有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才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新编《聊城地区志》汇集
本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它所提供的全面系统的地情资料,已成
为地方党政领导制定工作规划、进行有效决策的重要依据。例如该书对聊城这座国家
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及特色作了翔实的记述,从中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城
市发展的关系,这就为当地领导就如何加快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制定相
应的决策,从而发挥名城优势,促进经济特别是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及特色
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古运河畔。春秋时为齐国西部的重镇,战国时为齐燕争战
之地,秦汉为郡县,隋、唐、宋、元为州、路治所,明清时期为东昌府治,经历代营
造,聊城成为雄踞鲁西,辐射晋、冀、豫三省边区的中心城市。元代京杭运河贯通,
至明清漕运极盛,聊城遂成为鲁西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沿运河九大商埠之一。聊城相
对其他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名胜荟萃,文物灿陈,人才辈出,被誉为“漕运之
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
聊城名胜古迹众多。北宋建筑铁塔,气势雄浑,苍劲挺拔;明初建筑光岳楼,飞
檐斗拱,冲霄凌汉,极为壮观,享有“虽岳阳、黄鹤亦当望拜”之誉;建于清乾隆年
间的山陕会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还有清代全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
仅古城区内的名胜古迹即达16处之多,为聊城增添了神奇诱人的色彩。
聊城集名城、名湖、名人于一体,被誉为“三名城市”,其最主要的是保留有古
城区及典型的古城格局。古城区位于现聊城市区的西南部,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东昌
老城区。位于古城区的西半部,为明代遗存,具有军事性城池的性质。其布局方正,
边长约为1公里,总面积1平方公里。城市格局与古都西安相似。老城区以光岳楼为中
心,分东南西北4条大街向外延伸,依次有四口、四门、四桥、四关。城内其他街道
方向也较正,纵横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状骨架。二是运河文化区。位于古城区的东
半部,形成于明清时期,具有商业贸易区的性质。其特点是布列在京杭运河两岸,随
坡就势,依河而建,大小街衢皆与运河相通,形成放射性骨架。其街巷名称也多与商
业贸易相关,如南顺街、北顺街、馆驿街、米市街等。沿河建筑也多为砖房小舍,板
门小院,呈前店后堂的商埠风貌。
环城湖又名东昌湖,是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拓展而成的,系宋熙宁三年(公元10
70年)因筑城所挖。原较狭窄,“池深二十尺,地宽四五十尺,四门修有吊桥可以起
落”,后吊桥改为石桥,建国后经数次改造形成今日之规模。总面积4.2平方公里,
略小于杭州西湖,为济南大明湖的5倍,是我国北方城市中罕见的人工湖泊。它物产
丰富,景色秀丽,是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区,被誉为鲁西的一颗明珠。古城与名湖构
成了聊城的独特风貌,来聊考察的城市规划、园林建筑专家给予高度评价,把聊城誉
为“中国的威尼斯”“东方的诺亚方舟”。
聊城地灵人杰。明清时期考中状元3人、进士99人、举人439人。其中有被明熹宗
誉为讲官第一的建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延禧,清代首科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
部尚书傅以渐,被康熙皇帝赞为“字压天下”的状元邓钟岳,清代江南河道总督、“
海源阁”藏书楼的营造者杨以增。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名将范筑先,新时期领导干部的
楷模孔繁森,他们都为聊城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二、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城的保护和城市的建设发展成为较突出的问题。国内许多著
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北京不但在50年代拆除了
城墙,而且还拆旧城建新城,新城旧城分不开。城市建设搞中心开花,也是中国城市
建设的通病。古都西安也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成都为修“万岁展览馆”,竟然
将皇城拆除,金水河、御河填平,令人痛心疾首。而聊城在这方面较其它城市都做得
好一些。
早在1958年,聊城在制定第一个城市规划时就作出了远离东昌古城区、在原北部
空旷地带发展新城的决策,使聊城能够保留古城格局。同时,明确规定:古城区内的
新建筑不能高于光岳楼基(9.38米),即不准建造二层以上楼房。政府曾多次下发文件
,三令五申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名义填堑环城湖,使古城风貌和古城格局得到较好的保
护。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变,以及国家政策对聊城的倾斜和重点项目在聊城的投资,使
聊城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目前,建设中心已由古
城北部转移到西北火车站一带,但对古城区的保护、改造仍容不得半点松懈。十几年
来,聊城市区人口已由不足10万人猛增至20多万,由于古城街道原较狭窄,交通堵塞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罗哲文曾撰文论述这一问题:“开辟
环路,扩大步行区,严格道路功能分工,是解决历史文化名城交通问题的一大良策。
”东昌古城区仅一平方公里,面积较小,所以确定其具有浏览、度假、文化娱乐为中
心的功能非常切合实际。聊城古城的改造应拆除工厂、迁出人口密集型机构,从而减
少古城区人口和车流量,改善交通状况。

三、发挥名城优势,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事业
随着聊城知名度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优先发展
文化旅游事业,是当前聊城最明智的选择。
文化旅游事业向有“无烟工业”之美誉,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旅游事业的
发展必将成为聊城第三产业的龙头。聊城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开发利用与古城
的保护紧密联系,东昌古城区内可以光岳楼为中心,以环城湖为主体,建设环城湖风
景区。其中,环城湖公园、水上游乐园、钓鱼台宾馆、古城度假村、民俗文化中心、
明代一条街、垂钓基地等应进一步开发建设。运河文化区则可开辟运河文化游览线,
展示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突出运河特色,其中要很好地利用保护好山陕会馆包括大
小码头、天主教堂、运河古槐、护国隆兴寺铁塔、傅斯年陈列馆等文化遗迹。
聊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可开发的项目很多,而那些亟待开发的项目,也多与文
物保护项目密切相关。因此,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保护利用与发展是统一的,三者相
互促进,相互影响,只有协调好三者的关系,才能使历史文化名城--聊城赢得更加辉
煌的明天。

责任编校:温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