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城的文明史看兴聊十大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9&rec=17&run=13

齐保柱

多少个日日夜夜,重振聊城昔日雄风的信念之火一直在燃烧着全区540万人民的
心。人们在苦苦思索:有着辉煌昨天的聊城如何继往开来再度辉煌?当地委、行署一
班人高瞻远瞩推出兴聊十大工程的构想后,为聊城插上腾飞翅膀的举措又在催动着全
区540万人民的心。人们激情澎湃、感奋不已、厉兵秣马、蓄势待发。然而,感奋的
群体中也不乏这样的困惑者:决策者的构想是建立在怎样的历史与现实的可靠论证之
上?宏伟的蓝图能否变为壮丽的现实?传统的资源优势能否重现历史风采?历史是最
好的教科书,勤劳、智慧的聊城人民自己书写的一部灿烂的文明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
证明:兴聊十大工程的决策是正确的,兴聊十大工程的成功是必然的,历史资源的开
发是大有可为的。

一、从古运河对东昌文明的促进看兴聊十大工程决策的正确性
建设兴聊十大工程是当前全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宏伟构想的实施。对改
变聊城地区欠发达的状况,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机,也是顺应时代潮流、代表全区5
40万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作出的伟大战略举措。如果我们翻阅历史的画卷,重温明清时
期古运河对东昌地区文明的促进作用,会更进一步看出地委、行署提出的建设兴聊十
大工程决策的正确性。
自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636年间,今之聊城均称东昌。
明清之际达480多年间为其有史以来的黄金时代。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古运
河的开通航运使其成为漕运线上的明珠。
(一)纵贯聊城腹地的古运河
古运河,系指京杭运河。纵贯聊城地区腹地的运河河段,原名会通河,俗名小运
河,始凿于元代。它自阳谷县张秋镇入境,穿过阿城、七级,进入聊城市的李海务、
城关、梁水镇,沿茌聊边界北上,折西北行,流经临清市的魏湾、戴湾等乡镇,入漳
卫河,全长97.5公里。除聊城地段外,尚有张秋至东平县安民山西南一段,该河全长
125公里。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征夫3万,用工250余万,历时27年,于至元二十六年(128
9年)开挖了自安民山至临清全长125公里的河道,元世祖赐名“会通河”。到至元二
十九年,北京至杭州全长1700多公里的南北大运河始告完成,聊城、临清等沿河重镇
遂为华北水上交通枢纽。明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命征夫16.5万,在工部尚
书宋礼的指挥下历时5年,疏浚了会通河,从而使会通河逐渐进入了繁盛时代。清咸
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冲断运河,运河梗塞。光绪二十七
年,清政府被迫停止漕运。随着津浦铁路的通车,运河在南北贸易中的地位始被铁路
所取代。
(二)古运河的畅通带来了聊城经济的繁荣
聊城地区植棉始于明代。明清之际,山东6府皆植棉,然以“东昌尤多”,而高
唐“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生产的棉花除完粮纳税和满足生活费用外,其余则作为
商品出卖。明成化年间,临清的白布巷、高唐的大觉寺等较大规模的棉花贸易市场应
运而生。由此,江淮、青州等地商贾纷至沓来,将收购的棉花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
往江南而大获其利。本境的“善营财者”亦“以此致富”。乾隆年间,高唐棉商吕福
如“家素贫”,后营棉业,外出营业“乘健马,寓上旅”,家有房数幢,且“欲置别
墅”。可见,明清时期,东昌地区不仅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棉花交易市场,而且植棉为
境内外的棉农、棉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明代前,聊城地区果树栽植的规模甚微。然明清时期,各州县的果树栽植特别是
枣梨的栽植迅猛发展,出现了“千亩之家,千树枣梨”的专业户。全区所产之枣,以
博平圆铃大枣最佳,明清时期一直作为上等贡品入京,与肥桃并誉天下。明清之际,
茌平梨被莱州引种,逐渐发展成今天闻名全国的“莱阳茌梨”。冠县的鸭梨、阳谷的
银梨、聊城的玉皇李子,明清之际均为行销外地的重要水果产品。东昌的黑枣,“行
之最远”,销往江南乃至港澳。
明清时期,聊城“阖境桑麻,男女纺绩”;临清“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
所织白布、格子布等产品大宗出售至济南、潍县等地。万历年间,仅临清即有商行3
8家、绸缎店32家、布店73家。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临清哈达已销往印度、尼泊
尔、伊朗、蒙古等国家。乾隆五十年,临清始产的“毹”(即今之地毯)销往济南、曲
阜、兖州等地。光绪三十三年,高唐所产被套、地毯等棉织品大部销至济南、天津、
河南等地。
明清之际,东昌地区的酿造业达到全盛时期。清康熙帝南巡,路经古镇张秋,饮
罢“透瓶香”,连连称善。乾隆下江南,每经高唐必饮“柴王家酒”。素有“醋乡”
之称的冠县元庄“五粮甘醋”曾为贡品献纳宫廷。创办于乾隆五十七年的临清济美酱
园,所产豆腐乳曾作贡品入宫。它与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愧茂”、济宁的“
玉堂”齐名,并称江北四大酱园。
明清之际,东阿所产阿胶多次被御封为“九天贡胶”。临清砖是皇家御用的特制
产品。明代修建的十三陵、清代修建的东陵、西陵,以及明清两代修建的北京故宫各
大殿、紫禁城等用的砖,大都由临清的砖窑所烧制。
漕运的畅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元开会通河经张秋镇时,“仅八家为市”。至清
康熙年间,它已发展成为“幅员数里”、有2000户之家、82个胡同、72条街巷、27个
专业化街道的重镇了。因此,向有“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的谚谣。自会通
河经聊城而过,遂使其成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了。自明代
起,南北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他们相继在聊兴建了江西、山陕、苏州、武林、赣江
等会馆。其中兴建山陕会馆即耗银5万两,仅第4次重修即用银49643两,为专修一对
石狮就用银592两。其富庶豪华可见一斑。乾隆、嘉庆年间,仅山陕商人在聊创办的
大型商号即有五六十家,开设的大小旅店二三十处。道光年间,秦晋商人在聊开设的
大型百货店铺30多家,前店后厂的铁店14家,刷纸店23家。大小毛笔作坊30多家。聊
城这座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多为皇帝巡幸之地,康熙4次驾临东昌府,乾隆9次来聊城、
5登光岳楼。元代,临清乃一小镇。漕运的畅通使其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鲁西、
冀南、豫北、晋东、江南、京津的商人纷纷到此经商。南国之竹,焦作之煤,江浙之
丝、茶,东北之松木,京津之百货杂品由卫、运河源源而至,商人们又把当地棉花、
丝织品、皮货、竹器、酱菜及其它土特产品由卫、运河转运到川广云贵京津沪杭等地
。明代,临清的年商税额已达4万两之巨,为全国税额32.55万两的12.3%;至清代,
其商税收入比盛京五关的总收入还多近2倍。此时的临清,已从元代小镇发展为周逾
30里、绅士商民近百万的商业城市。
漕运的畅通带来了文化的昌盛。乾隆年间走上戏剧舞台的乱弹,曾风靡临清、莘
县、阳谷等地,临清老官寨享有“乱弹之乡”的美誉。戏剧国粹京剧于清嘉庆年间传
入东昌后,立刻赢得了东昌府所属州县尤其临清人崇尚。清同治年间,山东大鼓轰动
临清。流行全国的山东快书源于临清,茌平的傅汉章乃山东快书最早的演唱艺人。明
代歌妓李翠萍(陈三两)于临清富春院演唱的“窑调”即今之临清时调,为山东三大演
唱曲调之一。始兴于清代张秋镇的东昌年画,堪与我国三大画市之一的潍县杨家埠年
画并誉。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年的海源阁,为我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至于明清
时期,富有智慧的聊城人建造的光岳楼、山陕会馆、海源阁、鳌头矶、舍利塔等等古
建筑群,更充分说明了明清之际文化的昌盛。
漕运的畅通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清之际,文运大开,贤士辈出。仅光绪
年间,今之聊城地区尚有儒学17处,大小书院28处,影响较大的还有武训行乞兴办的
义学3处,从而致使人才济济的局面出现。明清两代,录取山东籍进士4074人,其中
东昌府所属州县计290人,为全省之冠;山东籍考中状元11人,其中东昌府3人。明清
之际,聊城县中举人323人,中进士71人,中状元3人,在全省名列前茅。颇享盛名的
朱、耿、傅、任、邓即为众多科举仕进人物的佼佼者。其中傅以渐为清开国后第一名
状元,康熙之师,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清初名相。明清之际的东昌,鸿
儒相卿连翩鹊起,骚客文人脱颖而出,教育事业发展的盛况可见一斑。
(三)兴聊十大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善本地区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的战略措施
明清时期,东昌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教育的发展,固然有诸种因
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当时处于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两岸,得天独厚的
运输条件,使它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跃居山东诸府之首。后来由于大运河的废塞干涸
以及近代铁路运输的兴起,东昌地区遂为山东交通闭塞之地,逐渐成为山东经济落后
地区。东昌地区经济盛衰变化的历史事实启迪我们:基础条件、投资环境,对一个地
区经济的振兴、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制约作用,今日聊城地区的经济振兴、鲁
西平原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首先要彻底改善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我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成就。
但是,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差,交通、能源、通讯等先行产
业严重滞后的客观因素尚在。各级各届党委、政府也很想为改善发展经济的硬环境而
做争取工作,但当时的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今天,改革开放赐予我们的机遇终于来
了。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地委、行署高瞻远瞩,果断决策,迅速推出了建设十大工
程的兴聊方略,发出了全区上下齐动员,打好兴聊十大工程建设总体战的号召,并且
激流勇进、义无反顾地率领全区人民打好这场攻坚战。这是从根本上改善基础条件和
投资环境的战略措施,是打基础、培植发展经济后劲的创业工程,是合民意得民心、
顺应历史潮流的英明之举,是有益当代、惠荫后世的百年大计,是根本改变落后面貌
、跻身发达行列的伟大奠基,也反映了地委、行署干大事、创大业的胆识和气魄。如
果说京杭大运河带来了东昌繁荣的昨天,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十大工程的建设
必将赢得聊城更加辉煌的明天。

二、从聊城的文明史看兴聊十大工程成功的必然性
建设兴聊十大工程,是我区发展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创举,也是一项投
资巨大、时跨两个五年计划的艰巨任务。浩大的工程既需要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也
需要运筹帷幄精心组织,更需要有跨世纪的胆识和眼光。全区540万人民在地委、行
署的领导下,正在斗志昂扬地誓夺这场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宏伟蓝图能否变成壮丽的
现实?答案是肯定的。全国、全省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全区上下摆脱欠
发达状态的强烈愿望,地委、行署决策的正确,都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保障。聊城
的历史也告诉我们:聊城地区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的创造史、奉献史和奋斗
史。聊城地区的人民是富有创造精神、献身精神和团结奋斗精神的人民。有改革开放
的大好机遇,又有国家的鼎力支持,兴聊十大工程的实施完全是可行的。
(一)聊城地区的人民是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民
阳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鼻祖蔡伦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据《
汉书》记载,东汉元兴元年(105年),宦官蔡伦在谷城(今阳谷城)传授造纸技术,后
人称其纸为“蔡侯纸”“谷纸(“蔡伦井”至今仍在阳谷城北鲁庄保存完好)。自此,
聊城地区的人们尊奉蔡伦为祖师,沿用蔡伦的传统工艺抄纸。明清乃至抗日战争时期
,阳谷、聊城、临清、高唐、茌平等地的群众,又相继精心研制出表纸、火纸、毛头
纸、卷炮纸、文化土纸、印刷纸、梅红纸、五色纸、呈文纸、小麻纸、仿高纸、毛边
纸等品种,为我国的造纸业做出了贡献。我区的纺织品在历史上尤负盛名。秦国相李
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各国输入秦国的贵重特产中,即有阿缟之衣。阿缟,即齐国
东阿所产。“秦朝宫廷中所用的丝织品便是山东东阿一带所产。”(章楷《蚕世史话
》)至西汉时期,纺织品产地以齐、蜀为大宗。在齐国,除产于临淄外,即产于东阿
,质地细薄的纺织品“东阿之缣”不仅行销内地,而且以“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在
唐代,精美的纺织品被列入贡品,其中博州(聊城、茌平、高唐、莘县时属之)的贡平
绸、郓州(阳谷、东阿时属之)的贡绢都是驰名全国的贵重丝织品。“始于元、兴于明
、盛于清”的临清哈达,更是一种工艺水平颇高的丝织品。在20多种图案品种中,浪
翠哈达图案复杂,工艺精湛,纯正高雅,薄如蝉翼,洁白如雪,晶莹如玉,轻柔似水
,充分表现了生产者的高超技艺。至道光二十年,它已远销印度、尼泊尔、伊朗、蒙
古等国家。康熙年间,临清始产的“市口皮及束鹿小羔羊皮”,以硝熟过后,“特柔
而不膻”;雍正五年(1727年),“曾以恭进,嗣以为常”。至乾隆六年,“岁进大西
皮一千张,二西皮一千张,珍珠隽毛皮一千张”。其中大西皮,则毛如穗,灵如水,
薄如纸,软如绸,一件长袍皮料仅有12两(375克)重。东阿、阳谷是阿胶的故乡。据
阳谷阿城附近岳家庄的群众说:“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阿井水煮胶。几千
年来,煮胶秘艺世代相传,全村都以此为副业。”秦汉之际,阿胶的主要原料是牛皮
,及至明代,几经劳作,几经试验,人们才发现驴皮胜于牛皮,方始以驴皮熬之,且
沿用至今。这一重大发现又一次表现了生产者的聪明才智。
先民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着艺术财富,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为我们
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鲁西北最高古塔高唐梁村塔,聊城古老的象征宋代铁塔,我
国现存明代最大的阁楼光岳楼,富丽堂皇的山陕会馆,书藏万卷的海源阁,古色古香
的鳌头矶,雄伟幽雅的清真寺,雄浑壮观的舍利塔,楼阁连亘的海慧寺,雕梁画栋的
狮子楼……这些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标志着历史文明的建筑,无一不闪烁着创造精
神的奇光,放射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异彩。悠久的历史也留下了众多的文物。高唐
涸河汉墓中的绿釉陶楼,高140厘米,充分反映出汉代山东陶工的高超技艺,向为考
古学家所珍视,现收藏于北京博物馆,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曾出国展出。金代唐虞
墓的壁画,构图自然,生活气息浓郁,堪称我国古代壁画中少见的佳品。东阿邓庙明
代石刻造像,以精雕细刻、人物传神独到的艺术色彩令人拍案叫绝。这些“家珍”无
一不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二)聊城地区的人民是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民
聊城,这块古老而膏腴的土地,也是一块血染的土地、英雄的土地。为了这块土
地和民族的解放,数以万计的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建立了不朽的业绩,谱写了可
歌可泣的篇章。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清晰地看到,聊城地区的人民高举反帝反封建
的旗帜,连续不断地掀起波澜壮阔的斗争浪潮。明朝万历年间,王朝佐领导的临清市
民反税监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现象。清乾隆年间,清水教首王伦领导的起义,
席卷鲁西,震惊朝野。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北伐军固守高唐州,浴血冯官屯,在
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宋景诗领导的黑旗军等五大旗起义,势如破竹,所向
披靡,连克县城13座,杀县官,焚县署,驰骋冀鲁,席卷神州;阎书勤、赵三多领导
的义和拳民反洋教的斗争,朱红灯领导的义和团在茌平的战斗,都给中外反动势力以
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聊城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192
7年10月,中共鲁西县委成立。1928年1月和5月,党组织发动和领导了山东最早、震
惊华北的阳谷坡里暴动和高唐谷官屯暴动。在残酷的斗争中,山东省早期共产党员、
鲁西北党组织的奠基者和领导者王寅生、赵以政、李春荣、张廷焕、宋占一、金谷兰
等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英勇就义。抗日战争中,聊城地区的党组织发动了千千万万的
抗日民众,8年浴血抗战,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全区计有4545名优秀儿女献出了
生命,数以万计的群众惨遭杀害。1938年11月16日聊城保卫战,民族英雄范筑先在与
敌浴血奋战中壮烈殉国,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及守城健儿700余人同时牺牲。
茌平县张家楼,是个不足300户的村庄,1945年2月日寇进犯该村,即有333名英雄儿
女牺牲,271人负伤。王青云、吕世隆、徐宝珊、张炳元、吴亚屋、齐南峰、李朝杰
、汪洋、杨耕心、萧永智、马本斋、张自忠、徐冀……这一群群聊城地区人民的精英
、民族的精灵,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临清的张自忠是抗日期间血洒疆场
的中国军队惟一的集团军司令,1940年5月,在襄樊保卫战中,张左臂受伤,坚持督
战,当身中6弹倒在血泊中、所率部队伤亡殆尽的时候,仍大呼“杀敌报国”,从地
上一跃而起与敌拼搏,壮烈殉国。这种“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
人之魂”。河北献县人、冀鲁豫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马本斋,是在抗日战争
最困难时期来到鲁西北的。这位民族英雄舍生忘死,驰骋鲁西北,重创日伪军,与群
众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最后献身鲁西。1947年聊城解放后,全区广大人民群众投入
了伟大的解放战争,全区先后5次大规模的参军运动,17万余优秀儿女加入了解放全
中国的行列,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6325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再一次表现了聊城
地区人民的献身精神。
(三)聊城地区的人民是富有团结奋斗精神的人民
8年抗战,聊城地区的人民正是依靠了坚如磐石的军民团结,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创建了巩固的鲁西北革命根据地,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聊
城地区的人民也是依靠了团结奋斗的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
大生产运动,以及声势浩大的参军参战、战勤支援、干部北上南下运动。其间,全区
有17万青年跨入正规军的行列,3000名干部服从革命的需要,北至东北3省,南达湘
赣黔。为支援刘邓大军渡黄河,鲁西北各县征调水手、水兵1147名,出动民工、民兵
500多万人次,畜工15万多个。1947年8月,在有敌机猛烈轰炸的险势下,水兵们经过
5天4夜的连续奋战,完成了支援陈粟野战军一部北渡黄河的任务。1949年3月,他们
又奋战7昼夜,创造了有史以来在黄河上架设浮桥的奇迹,保证了第四野战军挥师南
下。为支援前线,他们做到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要粮有粮,召之即来,用之即到。
淮海战役期间,8县一次筹集和运输小麦625万公斤。1949年1~6月,为支援前方共出
动大小车辆397293辆,民工、民兵1098606人,牲口947088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
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聊城地区的人民在战争年代对敌斗争中是这样,在和平时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也是
如此。据《黄河志》记载,纵贯莘县、冠县、临清、高唐等地蜿蜒百余公里、面积近
百万亩的黄河故道形成于西汉之际。多少年来,这里但听风沙声,不见寸草有。直到
隋代,尽管山西、鲁东等地的难民迁徙于此,但一旦风来沙起,则屋毁人亡。至清代
,这里依然人烟稀少,一片破败。直至解放前夕,这里还是“黄风一刮家家愁,沙埋
庄稼汗白流;年年岁岁把地种,十年就有九不收。”解放后,故道儿女以当年对敌斗
争的气概,团结奋斗,终于使百里故道变成了绿色长城,茫茫沙丘变成了郁郁葱葱的
林海。在黄河故道大风口处艰苦创业的冠县毛白杨林场,如今是一片树木苍郁、苗木
葱翠的5000余亩绿洲。
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已经过去,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但历史的教科书告诉我们
,任何一项伟业,任何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人间奇迹,都是人干出来的。路在人走,
业在人创,事在人为。兴聊十大工程,是有益当代、惠及后人的百年大计,是前无古
人、后启来者的聊城伟业。它既包含着困难的压力,也孕育着成功的机遇。面对困难
和压力缩手缩脚,等待观望,坐而论道是不行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观点是要不
得的,知难而退,自暴自弃,自甘落后更是错误的。自强不息,奋力拚搏,敢字当头
,勇为人先才是惟一的选择。我们深信,具有创造精神、献身精神和团结奋斗精神的
聊城地区的人民群众,既然能够谱写出熠熠生辉的历史文明的篇章,在改革开放的今
天,一定能够创造出历史上无可比拟的光彩照人的人间大业。他们在战争年代所具有
的创造、献身、团结、奋斗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发扬光大这种精
神,在兴聊十大工程建设的道路上,难道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艰难险阻不能
逾越吗?我们可以响亮地说:只要我们发扬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热情,那
么一种拚命精神,兴聊十大工程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聊城的振兴将成为
历史的必然!

三、发挥传统优势重现历史风采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聊城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这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至今仍放射着诱人的光芒,激励着人们利用传统优势为现代
化建设服务。但是,在经济、文化、教育、旅游乃至饮食行业中的某些传统优势,因
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遭到抑制,或严重滞后,或湮没无闻。在改革开放的
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随着兴聊十大工程的建设必然带来的经济腾飞的前景,开发历
史资源,发挥传统优势,不仅是历史的责任,更是现实的需要。
(一)开发利用本地资源,改造发展传统名牌产品
我区有丰富的经济资源,但几经时代变迁,诸多历史名牌产品或艺断产绝,或失
去了昔日的光彩。
农业是我区的基础优势,也是出口创汇潜力最大的一个方面。我区不仅盛产小麦
、玉米等主粮,而且盛产绿豆、黑豆、红豆、豇豆、高梁、大豆、花生、芝麻等优质
杂粮和油料作物。这些传统的粮油作物自古及今皆有广泛种植,且有出口创汇的历史
。1920年版《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茌平、阳谷、聊城、堂邑等县的沙质土地均
植花生、豆、瓜,间作芝麻,其中花生亩产50公斤左右。1937年,清平、博平、冠县
、馆陶等县的花生油,以及临清的香油等,均由临清集结,通过运河经天津出口。今
天,尤其在玉米、花生、芝麻市场涨价的情况下,应以发展创汇农业为基点,建立粮
油生产加工出口体系,将丰富的产品资源变成出口商品优势。
历史上,我区所植果树颇多。“果有枣五种,梨六种,桃数种,李四种,沙果二
种”(清嘉庆十四年《东昌府志》)。“梨有鸭梨、雪花梨,李有红、白两种,石榴红
白异色,酸甜殊味”(《清平县志》)。“果属,梨有秋白、香水,桃有毛秋、金银数
种,杏有金黄、青沙数种,枣有酸甜铃脆之分,石榴有酸甜两种……”(1934年《东
阿县志》),其中堂梨、博枣、临清桃、玉皇李子等为历史名优果品。清嘉庆十四年
《东昌府志》载,各县名优产品“其多而善者,如堂邑之梨”。光绪十八年《堂邑县
志》载,“堂梨,谓其多尔”,产量占全区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鸭梨和雪花梨为最
,其产量占当地总产的90%以上。博枣,原博平县所产,在各县名优产品中谓之“多
而善者”。其主要品种圆铃枣,不仅占枣总产的95%以上,而且又是制作乌枣的主要
原料,故博平素享“乌枣之乡”之誉。1919年,仅博、茌两县外销天津、宁波、江苏
等地乌枣即达23.9万担(1920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玉皇李子,原产于聊城郑
家乡小屯,清初因将其进奉皇帝而得名。后因兵燹之乱,建国前仅残存几株。临清桃
,系临清白塔窑所产,清雍正九年(1731年)被钦定为贡品。后因黄河溃决,漕运停止
,植量锐减,光绪年间,贡桃取消。茌梨,原植茌平,《莱阳县志》载,“莱阳梨驰
名南北,为果品中上品者。传系邑人于茌平得来,谷雨始花,仲秋实熟,皮粗糙而无
渣,清香甜脆,非河北鸭梨、江苏砀山梨所及。”由于历史原因,茌梨在茌平失传。
上述名优产品极宜广泛开发,大量栽植。
茌平黄花菜色鲜味美,微甜中伴有缕缕清香,与湖南邵东县的黄花菜并誉大江南
北。它既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又有镇静解忧的独特疗效,其干制品既耐储藏又便于运
输,是调节市场蔬菜淡季的优良菜种之一。《茌平县志》载:“黄花菜收后焙而干之
,打包外运,直销京沪。”现在它已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茌平黄花菜享有“金条
”的美称。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黄花菜生产,以数以亿计的“金条”换取数以万计的黄
金。
阳谷,是我国造纸术的鼻祖蔡伦曾生活过的地方。据《汉书》载,东汉元兴元年
(105年),宦官蔡伦在谷城(今阳谷城)传授造纸术。素有“纸乡”之称的该县石佛乡
鲁庄村至今仍保留着蔡伦庙以及据说是千年前造纸用的石碾、石盘,并且至今仍袭用
蔡伦的传统工艺抄纸。他们尊奉蔡伦为祖师,且将其诞辰、卒日作为传统的造纸纪念
日。1986年、1987年,轻工部、国家和省造纸学会等均专程来此参加纪念活动。我们
应据此史实,以鲁庄为中心,建立“阳谷蔡伦造纸公司”,一则提高聊城的知名度,
二则发展我区的造纸业。
千张袄是临清历史上三件宝之一。清末民初,一直是畅销不衰的名牌产品。清末
,作坊多达70余家。日伪统治时期,艺人背井离乡,作坊倒闭,生产中断。1945年临
清解放,艺人返乡,生产恢复。70年代,产品再获省厅“名牌产品”称号。但遗憾的
是,目前这一历史名牌产品不仅生产不景气,更没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临清贡砖是皇家御用的特制产品,“岁征城砖百万”历500余年之久。皇家之所
以于此征用,一则临清傍运河,假交通之便;二则此处土质细腻无杂质,以此烧制者
不蚀、不碱,坚硬异常,敲之发铜音。土还是那方土,水还是那般水,昨天的临清人
灵气勃发,今天的临清人定会超越前人。
聊城毛笔制作业兴隆于明代中叶至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清末始衰,但仍有
作坊30余家,年产200余品种、300余万支。民国后,随着木版业的没落,作坊相继关
闭。1954年复产的“狼毫卷笔”销至香港、南洋群岛及日本,聊城毛笔遂为享誉海内
外的名牌产品。后因人们书写工具的改变,毛笔业逐渐解体。近年来,随着书法的盛
行,毛笔的社会购买量大量增长。因此,组织人员重操旧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适
时的。
牛筋腰带是我区的传统产品,也是全国独产的民间工艺品。它既是理想的夏令用
品,也是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故自清宣统年间始产以来,向为海内外人士所
青睐。产品行销国内,远销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后因原料和质量的原因而濒于产
断艺绝的边缘。前不久,港商曾慕名来聊询购。
草辫、草帽等工艺品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史载,清雍正三年(1725年),
草辫工艺自莱州首传莘县,随之风靡阳谷、聊城、冠县、东阿、临清。至同治十三年
(1874年),聊城、观城已成为山东省两大产辫区(全省4大产辫区)。“世界产辫国,
多数数中国。中国所出,十之七八为山东,而东昌、观城居奇。”(山东高等商校叶
春墀语)光绪三十三年《观城县乡土志》载:“草辫一项为阖境命脉,登、莱商贾在
城内设局四五家,每岁约收二十余万斤……以销行外洋。”1933年,全区草辫于青岛
出口即达200吨,仅观城即设有“辫庄”20余家,业此者5万人,范县多达12万人。这
一工艺品生产成为农民重要的家庭副业生产。后因多方面的原因,此业逐渐萧条、冷
落。
我区的中药材藏量相当丰富。据清光绪年间《堂邑县志》载,当地中草药即有“
益母草、菟丝子、牵牛子、车前子、枸杞子、瓜蒌、薄荷”等。宣统二年《聊城县志
》载,境内最多的中草药有“金银花、黑白丑、瓜蒌、薄荷、枸杞五种。”其中瓜蒌
根即天花粉,又以高唐产者为最优。1985年高唐药材公司对中药材普查抽样测定,全
县天花粉蕴藏量达7.5万公斤以上。全面开发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既是有益于人们健
康的善举,也是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区是我国古老文化较早的发祥地之一,但由于历史的或其它因素,制约了传统
文化优势的开发和利用。
始兴于清代古镇张秋的东昌年画,堪与我国三大画市之一的潍县杨家埠年画并誉
。清初,山陕商贾于张秋设画店3家。至清末民初,生意兴隆异常,仅源茂永画店年
用纸即达1300余令。民国初,刘振升画店北迁东昌府,20多家大堂号画店应运而生。
每逢新年将至,风格各异的年画便蜂拥上市。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晋、陕、冀
、豫到东北三省,均有东昌年画的销售市场。至“七七”事变后,店铺辍业,版片散
佚。十年浩劫,年画丧失殆尽。我们相信,随着经济、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东昌年
画必然迎来新的春天。
我区是我国北方戏曲、舞蹈、音乐产生地之一,许多地方戏曲、舞蹈、音乐在这
块古老的土地上孕育萌生。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昌盛,戏剧舞台纷呈多姿,曲
艺园地万紫千红,民间音乐独具风范,民间舞蹈绚丽多彩。新中国成立后,古老文艺
生机勃发,新生文艺脱颖而出。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的落后等原因,具有地方
特色的文艺花朵逐渐凋谢,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逐渐稀少。如乾隆年间走向舞台
成为独立剧种的“乱弹”,声韵悠扬、颇具古致的“吹腔”,浑厚宏亮、粗犷泼辣的
“蛤蟆翁”,地方特色浓郁的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临清琴曲、茌平南城调、阳谷
谷山调、高唐四平调、临清羯鼓、冠县柳林秧歌、阳谷哨,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歌、舞
蹈等都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放异彩。
我区各县市都有一些历史风味小吃。聊城熏鸡享誉海内,糖酥鱼乃鲁西传统大件
,莘县荸荠丸子清代即为贡品,陈毅元帅食过临清徐家煎包赞不绝口,高唐三饼堪为
名吃一绝。在丰富的饮食文化中有很多遗产可以继承,但是,不少今日却无人问津,
如阳谷炊饼。《水浒全传》第二十四回载,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搬来这阳谷县紫石
街赁房居住,每日仍旧挑卖炊饼(炊饼者,“笼蒸而食”的馒头之类也)。电视剧《武
松》以及有关戏曲都曾提及武大在阳谷卖炊饼一事。可见,阳谷制作炊饼历史悠远,
知之者及欲食者大概数以万计,但食之者又有几人何?我们为什么不仿效武大重制炊
饼从而弘扬我区的饮食文化呢?
“千古奇丐”武训,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代,流浪讨乞30余载,创办
了堂邑、馆陶、临清3处义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早在1946年,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即于上海创办了武训社会大学;1933年后,冯玉祥先生在泰安先后创办了1
5处武训小学。据统计,全国有7省30多处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在武训精神的感召下,
1932年堂邑县创办了私立武训中学,1945年10月冀南行署创办了武训师范,但由于历
史的或其它原因,均相继废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武训恢复了名誉。在
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恢复和建立以武训命名的师范、中学和小学。全国其它省份能办
,武训的故乡更该办;陶行知能办高等院校,聊城人民就不能办中等学校吗?
我区向有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东昌染织厂附设实业学堂,工余向职工讲授染、织技艺;宣统元年(1909年),
莘县创办乙种农业学堂。民国5年(1916年),临清乙种蚕业学校在钞关街成立;7年,
临清棉业讲习所成立,同年,山东省棉业试验场于临清东关创办;13年,聊城东关桑
园附设蚕桑实业学校开课。这些学校都是适应并服务于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兴办的。我
区现有一些城市职业中学和农业技术中学,但它数量少,门类不齐全,是教育发展的
一个薄弱环节。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全区职工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必须大力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在扩大现有学校规模,增加专业门类的同时,尽快新建一批幼儿师范
、旅游、建筑、电业、林业、水产、教育技工学校。
我区武术源远流长,世享“武术之乡”之誉。唐安史之乱时期,哈密回族将领宗
滑岐、查元义在冠县张尹庄授拳。北宋初年,昆仑大师曾于临清龙潭寺传武;末年,
水浒英雄杨志在东阿水马城授艺。明正德年间,武术流派纷呈,著名拳种已达20余种
。清末,习武自强之风风靡全区,仅茌平县拳场即达800余处。千百年来,武林高手
代不乏人。聊城马永胜,曾任全国武术总裁判长。冠县张英振,历任山东省府、国民
党中央军校武术教练(官),日本、蒙古等武术家均败其手下。据初步统计,仅查拳第
十二代正宗传人张其维的门下,即出现了省级以上武术教练7人。现任台湾国术馆馆
长的张英建,即是张其维的高足。建国后,地区及各县市曾组织武术比赛300余次。
1978年,北京体院来聊举办太极拳推广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冠县、聊城、东阿
农民自筹资金分别开办了武术学校,这对全区武术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武
术在我区的发展大有潜力可挖。体育部门及武坛健儿应该从这一传统项目着手,开创
全区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三)开发利用本地旅游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但星移斗转,沧桑巨变,
或被毁损得面目全非,或仅留残垣败瓦,或旧态犹存而遍体伤痕。投资环境的改善亟
待旅游资源的开发,据文博工作者考证,全区现已发现史前文化遗址40多处、古建筑
几十座、古墓葬几百座。其中档次较高、开发价值较大的,一是有丰富的水浒故事传
说遗址及孙膑故乡的阳谷,如宋江三打祝家庄原址、孙(膑)庞(涓)斗智的迷魂阵等;
二是鲁西重镇聊城,有玉皇阁、鲁仲连射书台、依绿园、免税碑及运河大小码头等。
玉皇阁,聊城三件宝之一,原坐落于今聊城酒厂东。原阁为两层屋建筑,底层屋顶绘
有大调幅的装砌泥塑的自然景物:山巅、丛林、洞壑、瀑布、苍松怪石、鹿鹤禽兽,
且有凌空遨游的仙姬、道侣者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宏卓的装塑,曾吸引达官骚
客乃至英、美、德等国外旅客慕名来此观赏。鲁仲连台,系明万历三十五年东昌知府
陆梦履为纪念历史名人鲁仲连于三迁其后的聊城东门外初建(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
事发生于今阎寺镇聊古庙处)。清康熙四十九年、嘉庆二年重修后,“台高七十余尺
”,其上崇楼壮观。民国初,楼即不存,台基完整。尔后,高台荡然无存。依绿园坐
落于聊城旧城区西北隅,北、西至城墙,南到道署街,东达地区粮局西墙,略作长方
形,占地3.84公顷,为明、清两代官府花园。园内亭台、池榭、小桥、幽阁疏密谐和
,假山峥嵘,翠峰叠秀,花木繁茂,溪水长流,晚景书屋、丽农山房、绿云深处等1
2景的设计独具匠心,为500年前聊城一大胜景。免税碑,高4米,原立于今闸口南电
厂西,碑顶双龙雕镂,中有“圣旨”两字,碑中央题有“聊城临清等五处禁止添设关
卡”的大字,传为邑人任克溥奏请康熙帝恩准所立。后传此碑仅书“今日无税明日有
税”而又不著日月,故东昌府所属邻封县镇均聚集于聊装船卸货。运河的大小码头则
是聊城货物集散的重要港口、富庶繁荣之所在。另外,光岳楼西南方尚有一座有数百
年历史的巍峨壮观的万寿观昊天阁,城东门外有建于元明之前的著名巨刹隆兴寺,寺
前有建于元末明初的白玉桥,以及为引凿越河之水而营造的长达十数里的十二连桥。
先人们留下的这些名胜古迹,既是聊城古老文明的象征,时代变迁的见证,也为今天
旅游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开发旅游资源,迎接
旅游高潮的到来。
上述种种历史资源,既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后来者的宝贵财富。我们既要
继承历史遗产,更要开发传统资源;既要引进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信息和人才
,也要吸收、利用、发展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灿烂的文化。如果说,兴聊十大
工程的建设为聊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那么,传统优势的全面发挥会使聊城如虎添翼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运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手段,改造、发展传统名牌产品,使
其重现历史风采,并且将其推出国门、冲向国际、傲立于世界之林。同时,我们以崭
新的姿态,敞开文化开放的大门,从思想观念到思维模式、从情感方式到价值取向、
从道德规范到行为标准,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我区的传统优
势大有潜力可挖,我区的历史资源开发大有可为!聊城的经济、文化建设的明媚春天
已经来临,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未来!

责任编校:黄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