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中区志》编纂的做法和体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95&run=13

王光辉

一、地方志首先“姓”地方,必须突出地方特色
在区志编纂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枣庄市中区大致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地方特色:省辖市驻地的独
特地位,鲜明的煤矿、商业小城市个性,煤焦、建材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城郊型的农村经济,光荣的
革命斗争传统。
为突出枣庄市中区的省辖市驻地的独特地位,在《概述》中设立“新兴城市”专题,简要记述了
枣庄城市兴起的过程以及城市特点;在区志第一卷《地理》卷“地理位置”节,首先说明了市中区的
地理方位、区域面积,随后介绍了它的主要水陆交通线路,最后明示枣庄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交通中心市中区城区--枣庄,另在《地理》卷专设“城区枣庄”一节,简要叙述了枣庄城区的不断扩
展以及1985年城区内五个街道办事处的基本情况;此外,《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劳动·人
事》等卷的篇幅,均成倍超过原设计方案中的文字要求,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增强市驻地政治中心地位
的需要。
为突出枣庄鲜明的煤矿、 商业小城市个性, 一是在篇目设计上做了精心安排,将《城乡建设》
《工业》 《商业》 等卷分别前移至第二卷、第三卷、第五卷,并增加了市中区没有相关管理部门的
“对外贸易”“邮电”等专章;二是加大了对煤矿工业、商业的记述,区志工商业篇幅占经济类的40
%以上,尤其是在《商业》卷编纂中突破了常规记法,将城区市属零售业与区属商业统一纳入章、节、
目中加以详记, 既符合城市人口生活供应的实际情况, 又揭示了省辖市驻地的一些商业特点;三是
《地理》 卷“人口” 章及《商业》卷、《人物》卷等,均对枣庄城市人口的“集中性”“多源性”
“流动性”等作了不同角度的记述。
为突出枣庄市中区以煤焦、建材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先是在《工业》卷“工业部类”章篇目设置
上,把“煤炭工业”“建材工业”两节放在最前面的位置;再是在该两节的记述上加大了篇幅,两节
的文字总量约占《工业》卷的40%;后是对该两节的内容,分别设了七目、六目,作了多层次、多角
度的集中展现。
为了突出枣庄市中区城郊型的农村经济,除了在《概述》中设立“城郊经济”专题作了宏观方面
的铺陈记述、点化外,还在《农业》卷“农业经营管理”章作了多方面展现。
为了突出枣庄矿区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概述》中设立“矿区沧桑”专题,概括介绍了枣庄
矿业在政治风云变幻中沉浮、发展的过程,以及枣庄矿区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在《党派群团·政权
政协》卷“党派群团”章“中共枣庄市市中区地方组织”节,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各个革命历史时期
中共地方组织及其开展活动的情况; 在《军事》 卷“地方武装”章“共产党地方武装”节,“兵事”
章“枣庄国共和谈” “消灭王继美部” “聚歼国民党五十一师”三节,分别展开进行了记述;另在
《人物》卷部分人物传略,《附录》之“枣庄煤矿工人第一次罢工与资方谈判的十六条”“苏鲁边区
特委简述”“创立鲁南铁道队”等专题,也作了各自不同角度的展现。

二、地方志时间跨度长,有的地方区划变动大,志书资料搜集困难,因此按现行区划立志需要灵活处

枣庄市及其市中区治所枣庄,清光绪年间仅是一个小集市。1928年首设枣庄镇,直属峄县。1949年1
月建立枣庄行政区,隶属鲁中南区第五行政专署。1949年12月至1950年5月,枣庄行政区改属台枣专署。
1962年6月至1972年1月,建立县级枣庄镇,直属枣庄市。1976年7月建立枣庄市市中区,区划范围仅为
枣庄城区及一处郊区人民公社。1983年11月境内进行了区划调整,市中区区划范围又增加了原属齐村
区的9处人民公社和齐村乡。1984年4月,区境内人民公社普遍改建为乡镇。1985年市中区下辖11处农
村乡镇和5处城区街道。市中区如此多变的隶属区划,要想完整无缺地严格按照现行区划搜集资料、
编纂区志,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也是绝对难以办到的。我们在编纂区志时,主要作了以下三个方面
的处理。
第一,在交待清楚范围的前提下,适当采取对现行区划事物和历史上包含在现行区划内的同一建
置级别的枣庄行政区、原市中区或枣庄镇范围内的事物进行“双向”或“交互”记述的办法解决一些
缺项断线问题。当然,需要注意记述口径上的相对统一。尤其是对比事业的发展时,范畴必须绝对统
一。另外对某一时期实在难寻的宏观资料,可适当运用一些能反映实质内容的微观典型资料,这在解
决志书缺项断线问题上也是应该允许的。
第二,还要妥善解决好区境内非枣庄市中区属单位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非市中区属单位
既不能因为不属于市中区管理而不记,也不能因为处在辖区范围而详记,一般应在有关章、节末尾附
以简介、名录或表格,少数在沿革综述中出现,个别如城区市属零售商业则作重点记述。对其采取不
同表达方式,均以明确隶属关系为前提,以区别主次、展现宏观大势为旨要。
第三,注意不要将地方志“横排纵述”编纂体例绝对化。《枣庄市中区志》是基本按照“横排纵
述”的体例编纂的,但有的章、节、目也根据反映历史阶段特点的需要和资料占有多寡的情况,或本
着详近略远的精神, 适当采取了纵排形式或纵排、 横排兼有的形式。在《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卷
“中共枣庄市市中区地方组织” 节“主要活动” 目中,就是按照“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
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纵排的。对纵排的标题,我们注意到了历史分期称谓的规范性,
防止随意性。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正是市中区建区的初期。此期中共市中区委的活动
繁多,我们在编纂时又横排成“经济决策”“宣传工作”“组织工作”“统战工作”“纪律检查”等。
这种以纵为主、纵中有横的排列方法,既能反映地方党委活动的历史特点,又能突出当代市中区委在
各个方面的活动内容,同时又解决了因历史资料占有不足而单纯靠宣传、组织、统战等横排纵述时所
显现出来的缺项断线问题。

三、地方志编纂方法众多,方志工作者需要广泛涉猎、合理运用
我们在编纂《枣庄市中区志》时,充分学习、借鉴了宏微互见、动静结合、因事系人、前后呼应、纵
横比较、聚散配搭等多种写作技巧,增强了区志的完整性、真实性、可读性。
区志首置《概述》,旨在突破管理体制界限,通揽区境内大势要略及特点,取得与各卷宏微互见
效果。各卷大都设“无题概述”,重在述其梗概,显示联系,彰明因果。卷中内容大量采用宏观微观
结合记述写法,既是突出事物特点的需要,又是保障区志骨架突兀、血肉饱满的必要手段。《城乡建
设》卷“城区建设”章,关于城区建设总投资、总用地、总布局、总建筑面积,皆有宏观数字;在总
建筑面积中,不同用途的建筑面积,不同结构的建筑面积比重,生活用地面积,以及人均绿化、道路、
广场用地面积等,均有细目数据可查。另在“公共建筑”目中,既宏观记述了区境内不同年代的公共
建筑特点,公共建筑用地面积,1985年城区公共建筑总面积,表列了城区典型公共建筑名录;又对城
区内各具特点的十余个典型公共建筑,从建筑布局、面积、结构、风格、用途等方面作了记述。
《地理》卷“自然环境”章,写“山”不只写了平面孤立的山的名称、位置、高度,还写了山的
立体、变化的走势以及泉水、流水、动植物、矿藏、风光、古迹等。写“气温”,不只写了年度的气
温变化及其规律,还写了与地温及作物生长的联系。写“物候”,不只写了物候现象,还写了物候期
对指导当地作物栽培、动物繁殖的实际意义。写“自然灾害”,不只写了某一次发生的重大灾情,还
写了多年度形成的周期性、地域性的灾害规律。上述规律的揭示,对市中区自然环境学术理论方面的
研究提供了有价值、规律性的事实依据。
区志因事系人写法,所“因”之事必须具有开创性、决定性、先进性、代表性或教训性、 错误
性、 失败性甚至反动性;所“系”之人不仅可以“系”官,而且要大量“系”民,“系”政治、经
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方面的人物,“系”事物各个发展阶段的创始人、倡导者、
决策者、实践者、劳模先进、能工巧匠及少量阻碍事业发展、进步的反面人物。区志除《概述》《附
录》《大事记》及《人物》卷外,其余15个专业卷约有1000余处采用了因事系人写法,仅涉及到的有
名有姓的个人达1500余人次。其中《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军事》《文化·体育·卫生》三卷最多,
《商业》、《教育·科技》《工业》三卷其次。在具体因事所“系”个人中,多数人仅“系”一、二
次,少数则“系”数次甚至十几次。
区志各卷之间对有关内容,作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互相呼应、互为补充,增强了各卷之间的
内在联系,使全志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附录》关于市中区人民政府对城市体制改革、放宽政策大办
第三产业、试行首长负责制、待聘工人管理规定等,都是在执行上级颁布的有关改革方针政策时,依
据当地情况制定的实施方案, 其实行的情况和效果, 在政治、经济门类的有关专业卷中可以寻见。
《地理》卷“城区枣庄”节与《城区建设》卷“城区建设”章,《大事记》《概述》《人物》卷与各
专业卷,也分别作了不同侧重点的响应、补充记述。
纵横比较手法的突出效果,在地方志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区志的“民俗”部分,较多地运用新俗
与旧俗、城俗和乡俗对比的方法,反映市中区风俗的历史变化和地区差别,避免静止、孤立的记述。
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中的新俗偏重记述城市,旧俗偏重记述农村;陋俗恶习偏重记述过去,
新风美德偏重记述现在,这也符合反映城乡文化差别、新旧社会制度不同的实际。为增强习俗的地方
特色和内涵深度,“民俗”部分还利用许多典型事例、数据表格来反映风俗的变化与物质基础的联系。
区志聚散配搭记述的方法也较为常见。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境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成就,区志
是作为主体正面集中记述的;对于一些曲折和问题,不少地方则是随正文分散表述的。但有的工业行
类的盲目发展和企业管理问题, 是作为严重教训加以集中论述的。 《工业》卷“冶金工业”节对于
1958年区境内大炼钢铁运动“左”的错误的表述,以及“机械工业”节对于区境内机械工业没有定型
定品、发展缓慢的表述,均是随正文分散表述的;“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节对
每个企业的经营始末和成败得失作了具体记述。此外,该卷“企业管理”章还对上述企业值得吸取的
共同教训,采用了勾勒提要、表式排列的方法进行集中展现,揭示出因对产品寿命周期、市场供求关
系、原料来源、技术设备、品种质量、综合效益等考察、鉴定不细不准,造成决策失误,盲目建厂投
产又迅速停产关闭的真谛。

四、地方志是“官”书,表现在数字使用上,一般应以统计局公布或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数字为准,
但个别情况也需要有所突破
《枣庄市中区志》统计数字的运用,一般能够严格遵循志书数字使用的有关规定,但是有一些个别情
况非得突破一下才能符合实际。《商业》卷关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社会商品零售量的数字运用,我
们既没有依据市中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也没有完全依据区有关商业部门提供的资料。因为他们提供
的有关数字只限于所管辖的商业范围,是按照国家区别市、区管理体制后统一划分的口径进行统计的,
不能反映出市中区人口,尤其是城区人口与商品销售、生活消费相应的实际状况,不包含在城区人口
消费中占主导地位的市属国营零售商业的有关数字。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市中区商业状况的问题,
我们请了专人长时间进行多方面的调查,重新采集了市统计部门。区境内各商业部门所掌握的有关数
据资料,并经过一番分析、综合后,向市、区统计部门权威人士征求了意见,最后将能够反映客观实
际的数字确定了下来,并编入了区志中。为了解决与区统计部门有关统计数字的矛盾,我们就某些数
字的来源、统计口径等,在区志中作了必要的说明。
在运用市、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时,我们注意到了统计事类、统计口径、尤其是其中今昔是同一
概念而不同外延或内涵的变化。辖区内的枣庄镇、市中区因区划调整,其地理范围在不同时期各不相
同。枣庄镇分为乡级范围、县级范围两种情况,市中区有原区划范围(一城一乡)、现区划范围(11处乡
镇5处街道)两个范畴,因此在记述时必须指代明确,以防人们混淆不清、张冠李戴。20世纪80年代,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统计资料中一些同一概念不同内涵的变化更为明显。我们有意识地对
体现这种变化的数据资料进行了涉猎和合理安排,从而增强了区志的科学性和时代气息。《农业》卷
是以“大农业”体式编写的,其中的“副业”概念内涵从1984年起有了变化。之前,系指村队的农副
产品加工业、 工业、 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总和;之后,则指村及其以下共
“三个层次”(还包括联合体、个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工商业等其它项则被纳入村以下“三个层次”
的企业。这种新老两种概念应在《农业》卷中有所反映,有所交待;同时为了对比“副业”及整个农
村经济收益的发展,还应当有所说明地按照老口径将1984年、1985年的副业收入统一列进农村经济收
益表中。
(作者单位:枣庄市市中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