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地域特色系构架志书的灵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81&run=13

徐嘉涛杨爱民
《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编纂地方志应当做到存真务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
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条例》这一规定,充分说明,地方志作为记述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事物的发端、发展和结果的文献,它的生命所在,
就是突出地域特色。遵循这一原则,笔者认为,一部好的地方志书,就在于很好地将地方特色彰显于
著。现就本区特点,略陈拙见。
我们烟台市福山区拥有588.83平方公里的面积,24万人,原是一个千年古县,1984年成为烟台市
市辖区。这里虽属“弹丸”之地,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物华天宝, 是闻名遐迩的“烹饪之乡”、
“大樱桃之乡”、“华侨之乡”和烟台市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福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经
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历史的角
度和现实的情况来看,本区“四大特色”最能代表福山特点,也是构成《福山区志》的生命之所在。
特色之一,饮食文化。福山区是鲁菜的发源地,有着极为丰富的鲁菜烹饪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积淀厚重。这里有众多的大厨名师,而且几乎家家户户的主妇都擅烹饪。因此,流传“要想吃好饭,
围着福山转”的民谣。并且从辖区出土文物表明,早在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福山已经进入烹饪
形成时期,2000年前的春秋时期,福山人已经使用精美的饮器炊具,掌握多种烹饪技法。唐宋时期,
福山烹饪已高度发达,讲究宴席规制礼仪。明清时期,福山名菜佳肴,从民间进入宫廷,成为御膳。
同时,又有多种名菜名点从宫廷流入福山,正是这进出结合、上集下传,使福山风味鲁菜传播大江南
北,遍布五洲四海。自古至今,福山人在北京开设的名店有泰丰楼、丰泽园、同和居、致美斋、庆和
堂等十几个饭庄,天津有登瀛楼、天和饭庄等,上海有丰泽楼、会宾楼等,还有大连的泰华楼、青岛
的顺兴楼等。在港台和国外开设的名店有香港的松竹楼,台湾的鹿鸣春,日本的世界饭店、八仙阁、
北京楼饭店,美国的京都饭店、鲁园饭店,英国的中华菜馆、蓬莱阁等100多个。福山名厨有古代北
京丰泽园的牟常勋,天津登瀛楼的吴兴裕,现代名厨有“全国十大厨师”、鲁菜泰斗王义均,同时,
福山遍布海外的厨师有100余人。他们精湛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把鲁菜“爆、炒、烹、炸、
溜、烩、蒸”技法,推到极处。制作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正因为福山从历史到现在名厨
遍及全国、名店遍及海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内华侨宾馆、福源大酒店、百舸苑大酒店、管家
大酒店等代表鲁菜特色的酒店相继开业,鲁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10月,福山区被中
国烹饪协会冠名为“鲁菜之乡”,是对福山的饮食文化的充分肯定。
上部《福山区志》因资料挖掘不够,没有单独设烹饪编,只是在商业编中作为一章,这次即把烹
饪升格,从商业编中析出,独立成编,这样就把福山的饮食特色进一步突出,彰显了福山烹饪文化的
地位,叫响“人间美食在福山”和“鲁菜之乡”的品牌。
特色之二,珍稀果品。福山是最早的“苹果之乡”和“樱桃之乡”。福山区位于山东半岛北部,
这里依山傍海,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雨量丰沛,气候宜人,适合作物生长,尤其是果业
种植。
福山果类栽培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主要有杏、梨、柿、李等10个品种,1870年前后,由传教士
引进苹果“青香蕉”、“红香蕉”新品种,开辟了中国苹果栽植的历史,至清末果树面积达50公顷,
总产量70吨。20世纪80年代,福山出产的“青香蕉”、“红香蕉”、“红富士”果大味美,闻名华夏,
成为中央特供。因此福山被誉为“苹果之乡”。随着果业的快速发展,周边县市区的苹果业发展迅速,
因受土地面积,品种的限制,福山区的苹果业发展受到影响,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对此,福山区领导
审时度势,结合福山地理特点,积极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大樱桃为代表的对地理条件、
气候有着特殊要求的新兴果业,使福山始终走在果业发展的最前沿,大樱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经济
增长点。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这种有着“北方春果第一枝”美誉的珍稀品种发展迅速,2006年,全
区大樱桃面积6666公顷,占全国大樱桃总面积的16.66%,主要品种有红灯、拉宾斯、佐藤锦、雷尼、
秋鸡心、芝罘红等几十种。由于品种全、面积大、质量优,1997年,福山区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
名为“樱桃之乡”,引领了烟台乃至全国的大樱桃发展。
上届的志书主要记述的是苹果,而今大樱桃成为福山果业的代表。因此,本届志书用了更大篇幅
记载此种,进一步突出福山的果业特色。
特色之三,华侨之乡。烟台是最早的开埠地区,福山海外游子众多,成为北方城市万人比最高的
地区。据中国《华侨志》记载,清康熙年间,政府规定华人不准旅居国外。雍正年间,允许领凭出洋
营业,但不得到外定居。以后几经变化,各时期宽严不一。福山清末始有居民到日本、高丽、俄国贸
迁或开饭店。民国期间,出洋经营、避难、与家人团聚者日渐增多。福山籍华侨已遍及亚洲、欧洲、
非洲、美洲、大洋洲五大洲,所去国家有日本、朝鲜、苏联、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31个国家和
地区。1985年,福山华侨、 港澳同胞总数为5025人,在亚洲13个国家有3357人,占总数的66.8%,在
欧洲10个国家有2300人,占总数的4.5%,港澳同胞1010人,占总数的20%,在世界各地办有企业近千
个,其中较大规模的有600多个。从全国来看,华侨较多的地方主要是福建和广东,因为他们有着深
远历史根源和地域特点。而在北方,福山又可以说是这一区域特点的典型代表。近几年随着国家实行
的改革开放政策,移民加拿大、澳大利亚、应亲朋邀请、留学海外者骤然增多。华侨身居海外,心系
故乡。改革开放之后,广大海外华侨积极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穿针引线,招商引资。旅日
华侨郭永殷带领潘士义、郭光甲、刘家齐、王学忠等共向区、乡政府和村捐赠汽车26辆, 拖拉机12
台, 捐赠人民币修建学校、 自来水等公益事业共计208.7万元。回国办企业者更是不胜枚举。
福山作为华侨之乡,把华侨的事迹载入志书,彪炳千秋,更能彰显福山这一地域特色。
特色之四,园区经济。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鼓舞下,福山区的决策者们在城北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盐碱滩规划建设了烟台最早的县级高新技术产业园。经过十几年的奋
斗,已建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五通一平、地理位置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的县级产业园。从起
步区3.8平方公里,到发展区4.2平方公里,再到西拓区7.5平方公里,以及南拓区7平方公里,园区总
面积达到28.5平方公里。到2005年,已落户园区项目163个,投产项目123个,项目总投资310亿元,形
成了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总产出能力达到
15.5亿元,区内企业完成增加值210亿元,利税3.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
收入的25%,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区级财政的重要支柱。产业园内有世界500强企业11家,已
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亮点。高新技术产业园原本可在工业编中记述,但为了进一步突出
产业园的经济地位和龙头带动作用,故将产业园独立成编,以更加显现福山区工业立区的发展理念。
(作者单位:福山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