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志书的角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76&run=13

蒋庆立

一、从维护文化载体独特性角度出发,把握好基本志体
任何文化形式若没有自己的特色,容易为其他文化所吞并、取代或融合。地方志是我国优秀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几千年的演进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完全从旧史学或地理学的附庸中跳出,发展成
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而且与时代主流和先进文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得到先进文化主导者的重视
与支持,为时代主流文化所接纳。这表明地方志有超越时代的合理内核。地方志能在中国文化体系中
占一席之地,就在于其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体例的独特性,这是志所以谓志的内
在依据;另外还在于具有资料性这一基本属性。我们在工作中,要想保持地方志的独立性,把良好的
修志文化传统弘扬光大,就必须从根本上遵守“志”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把握好基本属性。
首先,严格遵守地方志体例要求,突出该文化形式的独特性。体例包括结构形式、记述体裁和文
体文风三个方面的内容。地方志反映丰富多采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架构记述事物的不同
结构形式,如章节体、条目体等。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遵循志书对事物的把握角度--事以类分、以
类系事、横排门类,以求系统、严谨、深刻地解析事物;形成了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
裁,可以根据记述内容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互相结合与补充,共同承担记述任务。各种体裁又有着
各自的撰写要求和角度,但必须遵循统一的基本要求,即横排竖写,述而不论,寓论于述、寓观点于
资料之中,生不立传(以事系人),不越境而书等;文体上,运用语体文,记述体,不能写成总结报告、
议论文、文艺作品、教科书等;文风上要求简洁流畅、平实典雅、严谨准确、规范统一。这是对表现
形式的特别要求和规定,原则上是不可突破和违背的。
其次,要把握住志书的基本属性--资料性。地方志有多种属性,但最为基本的属性是资料性。方
志确定了这样一个认识和反映事物的切入角度:从最基础的材料入手,最大限度地搜集、保存资料。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料长编与汇编。它不是将某类事物的任何资料一一列入,而是对资料经过去伪存
真、去粗取精的考证与整合,选择代表性(择优)、综合性资料入志。在表达立场观点时又不同于学术
著作。著述时不进行分析、推理和总结,而是选择让资料说话的角度,遵循“寓是非褒贬于事实的记
述之中”的原则,依靠对史料的研究和筛选、编排组合来反映真实,体现认识倾向,从而脱身于因时
代变迁或其他原因的影响而带来的主观推测和分析不当上的尴尬。方志的立足角度给人以原生态,朴
拙的感觉,但它抓住了最根本的东西--资料(史实),这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化都不能抛弃的基点,故
而梁启超说: “斯方志所以可贵也。 ”资料是志书的基础,这是从内容形态上对志书做出的规定。
《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志书的界定是资料性文献,资料性作为本质属性被法规所认定。我们一定
要从增强志书资料性的角度,规划和开展工作,把资料工作贯穿于整个修志工作过程中。
把握志书的基本要求,才能维护这一文化形式的独立地位,才能维护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才能
从适宜的角度实现其独特的价值。

二、从提高志书品位角度出发,把握志书的思想性、科学性、著述性和学术性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史志工作者不能因为它是资料性文献就放弃了对其文化品位的追求。我们在工作
中要从宣传、反映和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从全面、系统、准确的反映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高度,从为伟大的时代立言、为人民群众立言的高度,认识志
乃官书的特殊性,为其品位恰当定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献,是政府政务公开的窗口和平台,是区
域发展的综合认知与评价);从志书讲,在保持“志”的基本特点外,要注意自身的思想性、科学性、
著述性和学术性。四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是检验志书品位的重要标准。
第一,努力实现志书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思想性是指编纂的指导思想和政治意图、政治观点、
政治标准等。科学性是指内容上的记述深度,反映客观事物的实在性、规律性以及事业的特点,也指
在形式上用现代科学指导编修,体例完备,门类设置合理、叙述得当,充分表现各门类间的本质联系
等。要实现二者的统一,一要坚持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记述必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运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认识、
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把纷繁复杂的资料构造成一个有机整体,获得对一个事物完整、客观的认识。
二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着力体现时代内涵与时代意义。任何一种文化形式要想不落伍于时代,就
必须全方位地吸纳时代精神和内容。当前社会处于各种事物更新换代、高速发展变化的进程中,物质
世界与社会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新陈代谢加速,新事物不断涌现,显现新的社会结
构和新的社会关系。首届志书的体例结构,基本是与计划经济相照应的,门类设置一般与政府职能部
门相对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出现新的经济格局,政府职能随之改变,同时出现
许多非政府,非公有的社会组织形态;企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并成为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经济要素由过去主要上下纵向流动逐步转向跨区域、跨行业的横向流动;对一些新生事物的管理出现
短暂空白,不知由谁管理或以谁管理为主,一旦列入编写任务,无从落实。如此等等,我们要在续志
工作中以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冲破旧志和首届修志的某些“规范”,在指导思想、编纂理论、组
织方法、编纂手段、管理方式等方面探索更能体现志书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途径。三是坚持实事求是。
志书是资料性著述,但决不是资料的堆积,要用正确的观点去统帅和表述资料,在严谨朴实的资料中
表达思想和观点。有的志书观点立场不明确,陷于纷杂的资料当中,有的为突出思想性,把理论标签
到处粘贴,极力渲染,大搞说教,有政治化倾向和宣传色彩,有的表达观点,不是公认的是非观点,
而是执笔者个人的观点。这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为世修志、为业存史、为人写传,必须做到
存历史之真、求历史之实、原原本本、有根有据,避免资料不实,记述不全、褒贬失度。要运用社会
基本矛盾的理论观察分析区域历史,理清发展主线;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和
人物,正确记述事物的发生、发展,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要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
理,为人民立言立传;要搞好调查研究,避免地近而不核、时近而不查;要据事直书,“其文直、其
事核、不溢美、不隐恶”,避免粉饰曲笔;要用准确、简明的行文直截了当地陈述事实本身,不用概
念化、抽象化的词语和复杂的句式。要用客观表述的方法,全面、辨证地记述事物,避免编写者的主
观语气。记述成绩时注重事实,手法朴实,不渲染,不含水分;记述失误要把握分寸,着重记述普遍
性事实,重在总结经验教训,不追究个人责任。总之要以正确的立场,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地“实录”
事物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注重提高志书的学术性。学术性指能体现志书学术价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志书存在的学
术价值,提供新资料、证实新观点以及反映新成果、重大史实、文化现象等方面。志书以全面系统的
资料、科学的安排去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一般学术论著所无法替代的。因此,
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工作,增强学术性:在选择资料时注意吸纳新特、典型、独家的反映地方特
色的资料,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成果、新发明、新突破;注意对资料
的考证、归纳与提炼,增加每条资料的信息含量和价值,避免资料空泛干瘪、言之无据、真假难辩;
注意运用行业研究新成果、新观点统帅资料和内容;撰写时,客观公正,重点篇章内容以弥补学术研
究空白,纠正研究成果舛误为目标写深写透。同时把握和指明行业历史发展中存在的遗留问题,为学
术界和后人搭建平台,等待争鸣和补遗考订。
第三,提高志书的著述性。著述指以资料为载体、以著述为手段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志书的
资料是宏观与微观、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资料群,是事物开端、发展、现状相联结的资料群。但著述
不是资料群的简单汇集,必须对资料进行“志化”处理,渗入编者的立场观点,并用志的的语言表述
出来。一要加强宏观记述。加强全志总述,把内容融会贯通、提炼综合,概述精华,揭示规律,总结
经验,综论地情,写好全志之纲。二要把握好内容的记述深度。要记述事物的不同侧面和本质形态,
而非单一层面;记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而非孤立存在的状态;记述事物的时空地位和量
化形态,而非模糊情形。首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取有价值、有深度、有表现力的资料,如动
态资料、重点资料、核心资料、全局性资料、特殊资料、典型资料、背景资料等,做到突出重点、舍
弃一般。其次,认真消化资料,分析和把握好行情,由表及里,剖析事物的多层面性、各层面间的联
系,分清主次,划分层次,记述事物的系统状况。再次,突出时代、地方和行业特点,增加志书的闪
光点和可读点。又次,灵活运用对比法、分析法、点睛法、映衬法等技法,调动和激活资料内容,反
映事物的深层次内涵。
第四,从维护志书整体性角度出发,提高志书综合质量和品位。一是结构科学。注意篇目门类设
置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根据统一分类标准划分事物,明确各个部类在全书中所占的位置和容量;排列
次序必须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各局部的内在联系;划分事物要横不缺项,记述史实纵不断线,
注意篇目与内容结构的完整性。编排格式(版式上不能随意改动)、标题内涵一定要科学(不能随意扩大
和缩小其外延与内涵),标题用词一定要精当(结构形式、几个字),文题要相符(不要写跑题)。二是资
料系统。入志资料要全面、完整和具有连续性。三是观点、方法要统一。用统一的观点统率和凝聚方
方面面的材料,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分析、衡量和记述事物,以增强志书的严密性、逻辑性和规范性。
四是记述合理。运用统一的语体、表达方式和文风去记述事物的状况、因果联系,一气呵成,以达众
手修志、成于一人的目标。五是前后呼应,处理好资料与内容的交叉重复现象。通过科学设计篇目,
把握主体、不越界而书,详此略彼,选准角度、确定不同撰写侧面等办法,处理好这一严重影响志书
整体性的问题。六是作为续修志书,要做好与首届志书的在内容与形式上衔接工作。
第五,加强文化内容的记述。主要包括文化部类内容的记述,如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与普
及、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闻事业发展、文化科技创新、文化产
业发展情况等;加强非物质文化内容的记述,如文化现象、民间习俗、宗教信仰、人物记述等。以此
体现经济与人文并重,反映经济与文化的相辅相成,增加志书人文内涵,提高志书的文化品位。

三、从读志用志、服务社会角度出发,把握志稿的权威性、资料性和可读性
读志用志是编修志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承历史、服务当代、启迪未来是修志实现的目标。史志工
作者要从修志为用的角度出发,考虑不同的读者层次,去确定志书的主体内容、资料、组织结构等,
考虑如何开展工作(如如何方便读者查阅),如何提高志书质量,如何把志修成存史之库、资政之典和
教化之书。
修志乃官职官责,政府行为;志书为政府主持纂修,是体现政府认知水平的文献。面向社会与读
者,志书具有特定的政治权威性,内容的严肃性和质量的高标准。所以我们开展工作从官书角度出发,
强化政治和依法修志意识,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严格执行制定下发的一系列业务规范和文
件,遵守修志纪律,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每个工作阶段的任务与要求,稳扎稳打地按层次推进工作,
体现规范性和制度化;严格执行审查验收制度和政府批准出版制度,逐级审查,层层把关,维护志书
的严肃性。各地政府史志工作机构是志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根据《条例》的规定依法履行职责,
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切实把好政治关、保密关和史实关,对不合格的志稿要驳回重修,对未经
审查批准的志书决不允许出版发行。要在修志工作中强化精品意识,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编出
精品佳志。一要确保志书的政治质量。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宣传纪律、保密规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的思想路线,强化求真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编修出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时代精神、展示时代风貌的新一
轮社会主义新方志;二要注重志书的内容质量。第二轮志书的断限范围正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各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要全面准确、客
观真实地把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记述下来,把各地人民的探索史、进步史、发展史原原本本地留
给后人。要全面、系统、科学地搜集和编写资料,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
资料性的有机统一;三要提高志书的编辑质量。严格把好文字关、体例关、装帧设计关。如此才能推
出优秀的志书,才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经受住读者的评说,才能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和启迪人,
让社会用得放心。
资料是志书的基本属性,是志书的基础和价值所系。我们要从用志的角度,做好志书资料工作。
要确保入志资料全面系统、翔实准确。不仅占有丰富的资料,而且要核实鉴定,求实存真,正确地反
映本地历史与现状的基本面貌。每条资料须取之有据,要素全面,扎实有用,绝不臆造胡编;要精心
整理、筛选、严密组织资料,确保资料内涵丰富,信息价值高,有深度;要充分消化综合资料,融会
贯通,准确地把资料内容表述出来,不搞引文堆砌,更不断章取义;要突出资料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资料政治上要正确,选择的资料能够表达一定的观点和立场,表达一定的思想主导倾向。把握好资料
的逻辑严密性和整体性,增强志书的宏观性,提高实用性。总之,拥有经过整理、有价值的资料,读
者用起来方便、省心。
作为文化作品,首先要让人喜欢看,其次才谈得上影响人。志书要抓住读者,必须想方设法增强
志书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来阅读志书,使用志书,进而发挥志书的功能。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志书以
资料和史实取胜的优点,不断增强志书的著述性、思想性和学术性,提高文化和学术品位;另一方面
力求文风端正典雅,给人以行文的美感。文字要准确到位、简洁明快、生动具体、铿锵有力、朗朗上
口,避免口语化,纠正拼凑、堆砌、凌乱、重复等问题,给人以准确美、简洁美。用词用句要雅而不
艳、浅而不俗,给人以质朴美和自然美。如滥用华丽词藻,处处留下斧凿痕迹,则降低可读性。行文
立意要深沉凝重,文句简约,避免虚言浮词,避免使用深奥、生涩、含糊的语言,给人以含蓄美和力
量美。读者读起来才能愉悦身心,沐浴历史的美感和教化。

四、把握好志书的记述角度
志书在记述中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如:1.流水账式的写法,依年记事,平铺直叙地罗列、堆砌资
料;2.总结报告式和资料辑录式写法,不加取舍,照搬照抄。不管与记述主体是否有关,捡到篮里就
是菜,无法摆脱具体资料的纠缠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3.详略不当,主次不分。该详不详,该略不略,
大背景、小主题,会议多、文件多、日常活动多、共性资料多,而具体贯彻执行措施和结果少,反映
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特点、程度及状况的资料少,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事件少,反映本地本行业特
点的个性资料少。4.文字粗糙,逻辑性差。记述内容时序颠倒,脉络不清,主题不突出,多头出击,
层次混乱,前后矛盾,有些记述有因无果或是有果无因。5.有的专业志,部门倾向明显,高度不够、
广度不够;6.志体意识不强,特点不突出,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编写者对志书的资料性存在片面理
解,认为资料性就必须照抄照搬原始资料;二是对志书的编写原则存在片面理解或把握不严。三是编
写者驾驭资料的能力不够,注意占有资料,但对资料缺乏深入地分析、研究、综合、提炼和归纳。四
是对记述事物的认识不深不准,不能抓到最为基本的主线,难以统领想要反映的内容,难以科学使用
搜集到的史料。因此在记述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角度,尽量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第一,把握好专业志与部门志的区别,确定内容的记述重点。部门志内容是以部门为记述范围,
凡属于本部门、本单位管辖的事物或活动,不必问是不是本单位或部门的主业,包括党团组织、工青
妇活动、生活福利、文化生活、劳动服务、重要人物等方方面面内容均要记述。专业志以事业性质来
划分和确定记述范围,不管是不是这个系统的,只要是本区域内这类性质的事物,就纳入专业志范围。
同时专业志重在对事业的记述,以主体业务为记述重点,略记或不记与主体业务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
容。如一个工厂,业务主体是生产,完成生产任务的主体是职工队伍、技术及设备,生产的最终结果
是产品、产量、产值、利润,这就是应记述的主要内容。注意记述自身事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
不记或略记共性事物。那些用全国性背景资料或专业知识代替主体资料,或是大量摘引上级指示、部
署、规章、制度,少见本地贯彻执行的措施及基本实践过程和结果,甚至只在上级文件前冠以“贯彻
执行了”的字眼,作为本地史实的记述是不可取的。
第二, 把握好每类事物记述的基本要素。遵守记述的时间、地域和专业范围,着重记述本行业
(事业)的历史与现状,体现行业的发展规律,突出专业特点、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着眼点是:事物
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背景;事物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发展速度、规模、
数量、质量上的状态与程度,是发展还是停滞,是繁荣还是萎缩,用具体事实记述;事物发展的时间、
空间地位和社会定位怎么样;事物的特色要素。
第三,把握好撰写的角度。一要立足历史的高度、区域的广度,写出本行政区域本行业、本专业
的全貌,不能只写机关直接管理的内容。二要站在事物发展的角度来记述,而不站在如何管理的角度
去反映管理的过程。尤其是管理部门,多是政策执行,很容易写成政策加结果,却没有业务开展的实
际内容。管理应通过事物发展来体现。三要以各项事物作为主语展开记述。有的志书以部门为主语展
开记述,写的往往是工作的开展,不是事物本身的发展。如制度建设内容往往写成文件名称的演变,
而非某一项制度内容内在联系的发展,制度的具体内容演变被边缘化,文件制定工作成了主题。这有
悖于记述的初衷。四要在记述中反映规律,但不总结规律。志书要求把事物的发生(发端、开始)、发
展变化和结局的兴衰起伏的全过程记述清楚,在事物的盛衰演变中,也就包含了规律,寓规律于记述
之中了。五要只记事业本身,不作专业知识介绍。在记述一项事业时,把这项事业的发生、发展脉络
写清楚就可以了,即使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写得外行人能够明白即可,不作专门的知识介绍。六要注
重对事业的基本面貌及成果的记述。坚持记事实、记结果,不展开记载事物工作过程、措施和方法。
七要着重记实,要从完成时的角度去记述已经办到的、实现了的内容,少写计划、文件、决议、口号
之类的东西,不用虚的空洞的概念代替事实,不要写愿望、展望和建议,不要多余的感慨。一般不写
应该怎么样、准备怎么样、计划怎么样。对每项事业的记述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无一语出于己。
八要把握详略,突出重点。一是坚持详独略同原则,处理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
对各地来说都是相同的,对这些材料只能作为背景材料简明记述,如中央文件,除专门针对本地的外,
撰写时要适当综述,不可大段引述。而各地贯彻执行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要详细记述这些各不
相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要注意突出选取全国没有而本地或本行业独有的、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
事件记述。要重点记述本区域在执行中央政策中的事业发展情况以及新、特、优、精的事物或做法。
在撰写时坚持详独略同,突出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增强志书的完整性、独立性。
二是坚持详主略次原则,处理好主体业务和非主体业务的关系,突出主体业务。如山东省志分志是专
业志,以宏观记述为主,内容上突出记述各项事业业务内容,做到横不缺大项,时间上不要有太大的
跳跃。对主体业务而言,也有主次之分,也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节与节、目与目之间同样有重
点和非重点之别,不能因照顾篇幅的平衡而当详不详,当略不略。这些都要遵循详主略次、详重点略
一般的原则,详细记述事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反映时代、行业和地方特点的内容,体现规律的内容,
反映事业在建设山东所发挥的作用的内容;对事物发展变化作用大的史料要详,一般作用的要略。略
记事业发展的环境与背景、日常活动,不记党团工会、后勤保障等内容。三是坚持详动略静原则。志
书中的静态资料或内容是如知识性、定义性解释文字以及政策、法规、规定、条例和文件等;动态资
料是人的活动,事件的实录,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地方志是记述事业发展过程的,应以记述动态资料
为主。静态资料还不是事实,一般作为背景资料出现,是对动态资料的衬托、辅助,融入活动、事件
等动态资料里面记述。
我们设计规划工作,要考虑史志事业的社会定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在开展工作中,要
根据实际进展情况,不断调整工作视角和着力点;编写过程中,要不断调整编写角度,去解决实际的
业务问题。总之,角度问题涉及到志书编纂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要灵活辨证地看待它,开动脑筋,
找到最能体现史志工作优势的角度,选准最能推进史志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促进志书质量再上
新台阶,推动史志事业迈向新阶段。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