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史志工作观念的几点思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72&run=13

郭大勇

一、地位观:由“配角”向“主角”转变
在很多人眼里,包括很多史志工作者,把史志工作放在独立于政府各部门单位之外的“配角”的
位置,认为史志工作是“二线”的工作。他们认为,各项工作先由政府各部门完成之后,才轮到史志
工作部门来编纂。传统的史志工作观把史志工作看作是“事后”辑录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仍然抱着
这一观念不放,认为史志工作只是“辑录过去”,那么我们的目光就总是盯住“过去”,当历史的记
载者。这样,我们就会把自己孤立于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大潮之外,就成了国家改革建设事业的旁观
者。跳出传统的史志工作观,史志工作者更多地注视“现在”和“未来”,踊跃参与到现实的经济和
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去,从而在服务现实中发挥史志工作的独特作用。史志工作者是最熟悉地情的,
对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史志工作者应当把自己放在“主角”和“一
线”的位置,主动参与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例如,结合地情为党委政府写出发挥当地优势,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的资政报告;通过联系地情向当地干部群众阐释当地党委政府的改革方略,统一干部群众
的思想,达成共识,鼓舞干劲,众志成城。又如,政府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史志部门可以发挥职能作
用,通过多种形式向外宣传当地的地理、资源、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等各方面
的良好形象。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地情,史志工作几乎在各个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如现在
各地都在开发旅游产业,史志工作部门可以发挥优势,向政府提供当地的旅游资源信息,为政府发展
旅游业献计献策,等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史志工作更有其独特的魅力,各地古今都不乏品德高尚、
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的良好教材。史志工作者可以很好地利
用这些宝贵资源对青少年和社会进行思想教育。 总之, 史志工作者应当站在党政工作的“主角”和
“一线”的位置来想问题、谋发展,积极寻找史志工作与各项现实工作的结合点,这样才能使史志工
作的职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在服务现实中有大的作为,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使史志工作的天地
就会越来越宽广。

二、角色观:由记录者向研究者转变
编修史志讲究“述而不作”,即对历史文献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只作如实记述,不加观点,
不作分析、评论。无疑,这是我们在编年鉴、修方志工作中应当坚持的一项正确的编修原则。这条原
则要求我们在编修志鉴工作中当好记录者,实事求是,述而不作,这样才能编修出高质量的志书和年
鉴。如果史志工作的作用只限于“存史”,把“述而不作”扩大为整个史志工作坚持的原则,那就错
了。因为,史志工作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资政、教化”。而发挥好“资政、教化”的作用,史志工作
者仅仅充当记录者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将“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明确规定为县级以上地方史志工作机构的重要职责, 指出“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
发展服务。”史志工作不应当满足于当好一个记录者,而是应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做一名研究者,
研究如何对当地地方志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利用,“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由记录者向研
究者转变,对史志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挑战。但如果不能实现这个跨越,史志工作的职能作用就
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为此,史志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研
究方法,成为研究发挥地情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谋,使
史志工作“资政”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人才观:由“单兵独打”向“联合作战”转变
史志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局外人”不学习编修史志的专业基础知识,就做不好史志工作。
因此,很多人倾向于史志工作由专业工作人员的一手操办、单打独奏,依赖于史志专业人员关起门来
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史志部门变成了著史修志的“编辑部”,史志工作者变成
了编辑, 疲于编书立传, 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基层调查研究,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党政的各项工作。
“单兵独打”是一种作茧自缚的工作模式,它把史志工作部门的大门关起来,把史志工作者的手脚束
缚起来,使史志工作变成单纯的出书的工厂。史志工作要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从
“单兵独打”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到广阔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施展才能,谋求发展。做好史志工作,单
纯依靠史志办公室的几个专业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要把视野放宽,树立“史志工作为大家,做好史志
靠大家”的史志工作观,政府的史志办公室应当是整个史志工作的指挥部和调度室,史志工作的“战
场”就在各部门和各单位,这样,形成各部门、单位共同做好史志工作的“联合作战”的局面。这样
做并不是增加各部门、单位的负担,而是在培养人才方面下功夫,形成一大批懂史志专业知识的人才
队伍。不论是编鉴还是修志,各部门单位都要向史志办提报资料。因为各部门单位懂史志专业知识的
人才不多,导致他们提报的资料多数不符合编修志鉴的要求,史志办的专业人员需耗费很大的时间和
精力埋头于对提报的资料再加工。如果我们转变思维方式,把编书任务下移,即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
式,将各单位资料提报者培养成懂史志专业知识的“编辑”,并通过向他们颁发聘书等形式,形成一
支庞大的史志工作兼职“编辑”队伍,这样,各单位提报到史志办的资料就能基本符合编修志鉴的要
求,史志人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就不用放在修改上报资料上面,就有充裕的时间充当史志工作的策划
者和调度者,放开手脚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大显身手。

四、运作观:由“单腿蹦”向“双脚行”转变
史志工作要出成果,离不开资金投入。多年来,一提到资金投入,史志部门就想到向政府要钱。
有的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开展史志工作,史志工作就陷入徘徊不前的局面。国务院
《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政府投入是史志工作所
需经费的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投入是史志工作所需经费的唯一来源。史志工作出的成果越多,
越需要有资金的支持。开展史志工作的大量资金投入从何而来?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的投
入;另一方面,要学会两条腿走路,运用市场动作的方法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
围内,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史志部门发挥自己的优势,广开渠道,可以筹集大量的史志工作经费。
如,采取课题联办的形式,史志部门出“题目”(如编纂明星企业风采录、文明单位风采录、当地名
优特产介绍、先进人物事迹汇编等),协商有关企业或单位出资联合出成果,在成果上为联办企业或
单位作形象宣传。再如,通过市场运营的方法,在年鉴、志书等成果中插入宣传部门或企业的彩页,
在地情网站上为部门和企业开辟宣传栏目等,为有关部门和企业做有偿的形象宣传。有关部门和企业
提高了知名度,史志部门争取了社会资金,解决了资金困难,是一种“双赢”,值得提倡。当然,史
志工作应当正确处理发挥职能与争取社会资金的关系,争取社会资金的目的是为了使史志工作的职能
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能为了争取社会资金影响史志成果的质量,更不能为了追求社会资金而影响史志
工作职能的发挥。

五、成果观: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很多人认为,史志工作的成果就是书籍。评价一个单位的史志工作,往往看其出版书籍的质量和
数量。当然,书籍是史志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但是,时代在发展,史志工作的形式、内容和领域也
应当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史志工作应当采取更迅速、更直接、更生动、更有效的方式为党委政府的中
心工作做好服务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因此,史志工作不但要记录历史,还要做好调
查研究,为党政的改革和发展当好参谋和助手;不但要总结成果,还要积极参与到经济与社会各项事
业的建设中去;不但要出书,还要建设地情网站,为各界查询地情提供最方便快捷的服务;不但要做
编辑书刊等有形的工作,还要走到人民大众中去,开展爱国爱家乡和荣辱观的教育。因此,我们评价
史志工作部门的工作,不应像过去那样单纯地看其出书的多少,而是应当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标准,不
但要看其对历史的记录成果,还要看其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史志工
作,我们就会发现,史志工作的面是非常宽泛的,其成果也应当是多方面的。
(作者单位:东营区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