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进士》编纂浅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60&run=13

高燕妮鞠志强
2007年12月,文登市地方史志研究的重大成果--《文登进士》一书,由天津古籍出版
社出版发行。该书首发后,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得到古籍出版专业人士的肯定
认可,大家争相传阅,一睹为快。首印3000册,且有再版的趋势。作为编辑之一,笔
者有些许的收获与感悟,不成熟地总结以下文字,希望得到同行老师的指点。

一、挖掘历史资料,传承文明
沧海桑田,悠悠历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又成就了这一方水土。文登
为千年古县,据《太平寰宇记》载:“故老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
功颂德。”史称“文山召士”,故山名“文登山”。北齐天统四年(568年) 设县,遂
以“文登”为名。至今1400余年,文登之建置始终未撤,崇文好学之风早在秦汉时期
就日渐盛行。汉代大儒郑玄在此开坛讲学,“学徒相随已百千人”,“士好经术、俗
尚礼仪”的记载遍见典籍志书,“重教化、修学宫”,“庙学之兴,溢乎四海之外”,
为“文登学”的兴起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始于隋代,
历代沿袭,止于清末。在1300多年的科考历程中,文登学子勤奋上进,博学多才,屡
登金榜,尤其是明清两代,杰才俊士更是层出不穷,声闻天下。明朝景泰年间开始按
省定额取举人, 山东定额自45名起,累朝迭加至90名。按县平均,多则每县每科取1
名举人,少则两县才取1名。而文登在乡试中,一科取两名举人的有22科,取3名的11
科,取4名的7科,取5名的5科,“文登学”之名便最初得于省一级的乡试,遂在山东
叫响。在科举考试最高层次的殿试中,明清两代每科一般取进士200至400名之间,多
则平均每科四、五个县取一名,少则八、九个县取一名,而文登一科中两名以上的达
8科。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创造了一科七进士、于氏父子同榜、刘氏兄弟联镳的
科举佳话,使“文登学”誉满京城,扬名全国。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文登就有66
人荣登进士榜, 是同期全国各县平均数的2.3倍,其中有8人入翰林,5人任巡抚、尚
书, 4人正史有传,数十人国史留名。明代南京工部尚书丛兰、清代江苏巡抚徐士林
等均是文登学子的杰出代表。 《文登进士》共收录有据可查的文登籍进士102人、举
人、 贡生847人及在文登任职的外籍进士60人。看似简单的人物传记或名录,实则是
挖掘“文登学”的历史,彰显“文登学”的规模,传承文明。其实,早就应该挖掘整
理这段历史。只是因为困难重重或其他原因而迟迟搁浅。试想,如果现在不重视这项
工作,不完成这项工作,等到线索知情者越来越少,损失的又岂是多少资料的问题?

二、资料详实,体例完备
该书28.8万字,总体结构科学合理。其特点是:
1、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分上、下两卷。上卷录入102人,其籍贯按当时
或现行行政区划属文登。其中,唐朝1人,宋朝3人,金朝26人,元朝6人,明朝16人,
清朝50人。下卷收录外地籍贯但文登任职的进士60人,附录载187名文登举人和660名
文登贡生名录,并从中选择45人作传或简记。
2、 正文附文相得益彰,丰富人物内容。较有名望者收集了其代表作或他人撰写
的传记墓碣碑记等,用区别于正文的楷体字附在正文后,“知一斑而窥全豹”,这些
补充资料,加深了读者对此人和彼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情况的了解。共收录
历史文献、诗文、碑记等近百篇(首),如明朝南京工部尚书丛兰的奏章《崇实行以弭
灾异疏》,直言忠谏,切中时弊。明弘治年贡生王悦所著的《威海赋》,气势磅礴,
瑰丽流畅,至今尚流传。另外,不惜花费资财,多处拍摄珍贵的历史照片,选择50多
幅穿插于人物正文中,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有图文并茂、相互辉映、触摸历史的真
实感受。如清朝著名书法家于书佃为济南名景“大明湖”撰写的坊额和“大明湖碑记”,
成为千古佳作。
3、上卷、下卷和附录各编写无题序(或称概述) ,明确点题,画龙点睛。在上卷
的无题序里,介绍了“进士”“贡士”“会试”“殿试”“状元”的出处来源及其科
举考试的相关知识。下卷收录的是在文登任职的外籍进士,这是本书的一大创新及亮
点,因为创造历史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本地人,而是众多的有志之士共同谱写的
辉煌。从《文登县志·职官表》中可以看出,文登建县之初,易地为官已成为中国封
建社会的定制。从北齐天统四年(568年) 至清末1300余年,有数以千计的非文登籍人
来文登为官,其中有的是举人、贡生出身,有的是进士出身。据《文登县志》等资料
记载,宋至清末,在文登任职的官员中,有进士出身者60人(包括1名武状元) 。他们
官至文登这“地多砂碛咸卤,村落萧疏”之乡,却在任职期间,修学宫、兴儒学、举
实业、劝农桑……为推动文登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文登人民理当记住他们,
因此在《文登进士》中留下深深的一笔。在附录一、附录二的无题序中,分别介绍了
举人、乡试及贡生的相关知识。这些理论知识补白,没有哗众取宠之感,没有出噱头
之风,确实对广大阅读者和使用者起到了极高的参考作用,增长了知识点。
4、 解难释疑,较为通俗,可读性强。人物正文及其随后的附加资料中,有生涩
难懂的词句字等,均采用右上角中括号的方式加注,眉清目秀,然后在文后按(1)(2)
(3)(4)(5)的顺序分个排列,清晰可辨。如:“……14岁入县学,22岁登乡荐[1],
……”文后遂注释乡荐:唐代应进士试,由州、县地方官荐举,称乡荐。后称乡试中
举为“登乡荐”“领乡荐”。另外,采用公元纪年和历史纪年相结合的方式,为阅读
使用者提供方便。

三、借助外力,促进编纂
根据市委、 市政府的指示, 史志办公室必须在3~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文登进
士》一书的编纂任务。这不同于编纂当今时代的资料书,可查询资料的途径多。而是
资料少、时间紧,任务重,几乎是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搜Who(谁) ”,困难重
重。怎么办?经请示,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与鼓励,决定借外力促内劲,从而加快编
写进度与质量。一是聘请本地喜好收藏古诗文的毕庶金老师,进行第一遍资料的挖掘
收集撰写;聘请退休的史志办老主任初钊兴做主审,利用业余时间 (他当时正被一部
门聘请,编写部门志)甄别核实,严格把关;走访社会上的一些“老书底子”、老人,
提供相关线索资料;几经斟酌增删,数易其稿。二是依靠“不会说话”的老师帮忙。
千方百计搜集相关书籍,从中“海选”,以增加收录人物数量和辨别真伪。参考书目
有雍正、道光、光绪3个版本的《文登县志》《文登市志》《威海卫志》《威海市志》
《威海人物》《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清史稿》《明史》《明通鉴》《明史易知
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山东通志》等50余本。但不论是如何的“海底捞针”,
有些人确实是无米难炊。本书所记人物,上起唐代,下讫清末,因史料所限,元代以
前应入书者多有疏漏,元代以后人物资料也多少不一,致使所记人物的详略程度差别
较大。多者五、六千字,少者50余字,如“邹琛,元至正年间文登人。通经史,有名
乡里,中进士。雍正本《文登县志》和道光本《文登县志》均有记载。有高节,不做
官。”如金大定十二年文登县在世的十八名进士,只在1172年新修文登县县学碑碑阴
题名中有其姓名,知道了他们热心参与文登县重修县学宫活动,其他情况一无所知,
所以只能把先人们合在一起简记之。因此无法全方位满足读者的需求。

四、鉴古知今,古为今用
本书所记人物均处封建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其特定的政治立场。但研究
其资料,剔去糟粕,取其精华,不难发现其中某些观点主张很有价值,符合现在的社
会需要。如丛兰,官至明朝南京工部尚书,赠柱国太子少保,《明史·列传》中有传。
从政30余年,刚正不阿,勇斗邪恶,以直言善疏、敢斥权奸闻名,共上疏谏300余篇。
在《清宁宫灾六事疏》中,提出“今日之务在惜人才、慎举措、惜畿民、抚边戍、警
怠玩、去贪残元恶”,对当今社会都有警示借鉴作用。徐士林,清朝乾隆五年江苏巡
抚。病逝后,乾隆皇帝称赞其学问素裕,忠孝性成、鞠躬尽瘁,命祀于京师贤良祠,
赐祭葬如例。清代任巡抚职死后进京师贤良祠的,徐士林是第一人。在给皇帝的元旦
贺礼中,不献金银珠宝,不献地方特产,只献《二典三谟要义》一卷,借古典给皇帝
提出安邦治国策略。他提出的“德为善政,政在养民”“以实心行实政,谋民事如家
事”等主张,切合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切合为民办实事的实际,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另外,录入的人物皆是通过勤奋苦读,屡败屡战、拼搏进取才获得功名的,
或步入仕途,造福一方百姓,或心境淡泊,隐情于论经说史,教授乡里,造就人才。
其精神追求与行为准则都与我们弘扬的“自强不息、和谐向上”的“文登学”精神有
相似之处,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有同样深刻的内涵。不少文中提到
的奉养父母尽孝,济难扶贫尽职,也值得我们发扬学习,也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亲
情的内容之一。

五、尊重知识与人才
出版《文登进士》的另一现实意义在于尊重知识,崇尚人才。尊重知识,崇尚人
才历来是各级党和政府所倡导的,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论何种社会
性质,不论改革开放,不论和谐社会,德才兼备者都是时代的急需。从“水稻之父”
袁隆平、航天英雄杨利伟到金牌工人许振超到普通岗位的你我他,从隐辱受侮的“东
亚病夫”到体育强国和奥运会承办国,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到世界经济大国,
离不开科学、知识、人才。古有百名进士,今有莘莘学子、百名将军、百名博士、百
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他们都是文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石,都会赋予“文登学”
新的内涵,谱写“文登学”新的辉煌、新的篇章。

六、查找缺憾不足,以求改进
受编辑水平所限,受篇幅所限,本书出现了不少遗憾和暇疵。不足之处在于:一
是存在注释总量较少、 注释中含有注释、注释重复、注释语句令人费解等现象, 对
一般的阅读对象来说, 难懂的语句不少,如何弼实的《皈敬石幢》文。二是注释采
用文后注,若人物资料少的这样做还可以。人物资料多的,如丛兰、徐士林等篇,注
释多达224个, 翻阅使用比较麻烦费劲。三是不少范文、典文没有收录进来,令人遗
憾。四是排版时没有按单个人单独页排,而采用自然接排的方式,显得较凌乱。五是
插图较少,虽然选取了50多张图片,但远没有达到图文并茂,以图片资料佐证文字资
料,见证历史的效果。且有些照片清晰度差,版面安排不是十分美观,影响了整体质
量。六是不少文中现代话与文言话搀杂,没有完全理顺好。七是封面的印刷效果不是
十分理想,平滑的封面很容易引起划痕,若改成木纹纸,能减淡对封面的损伤,且更
有书卷味。八是若能再加上人名索引,读者使用将会更方便。
(作者单位:文登市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