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村志与和谐社会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55&run=13

臧先锋

一、编修村志意义重大
农村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缩影、区域的细胞和执政的基石。1964年毛
泽东主席说过: “研究现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从研究最基层的家史、村史
的微观入手,这是进而研究整个宏观社会的历史基础。”一部好的村志不仅是一个村
庄聚落历史与现状的综合反映,而且更具有超出其本身价值之外的一般性意义,它可
以为人们了解社会多提供一份素材,可以为上级志书补充农村经济社会资料,还可以
为将来的历史学家保存今天看来十分常见而将来异常珍贵的基层社会日常生活的资料。
近些年来,崂山区随着城市建设的东移,特别是农村土地先后被征用,祖祖辈辈
聚居的村庄也即将因重新改造而消失,不失时机地将本村建立以来的历史,挖掘整理,
一代一代传下去,可为村民留下一份宝贵的永不消失的文化遗产,传承文明,惠及后
世。此举甚有必要,意义重大。随着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居
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迫切,编修村志又是
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对村民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是子子孙孙学习和继承祖先
的光荣传统、学习和借鉴先辈们的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建设美好未来的“传家宝”。
总结、挖掘和利用这些难得的真实记录,对于存史、资政、弘扬正气,尤其是教育后
代村民,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二、全区村村修志已具有的发展优势
青岛市崂山区紧邻青岛市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旅游度假
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4个街道,139个农村。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向城市、农
民向市民、村庄向社区“三个转变”进程日益加快,农村改出“一片新居,一批产业,
一片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区共有27个农村跨入了市级以上文明村(社区)行列。
金家岭、石老人、小河东等分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文化建
设先进农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优秀单位”、“山东省和谐农村建设示范农村”
等称号。2003年始,在全区开展“村村修志”工程,面上有发动,工作有部署,媒体
有宣传,成果有出版。全区把编修“村志”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载体和社区文化建设
的重要方面,常抓不懈,兴起热潮。《大麦岛村志》《枯桃村志》《鸿园村志》《沟
崖村志》出版发行,4部街道志正在排版印刷,3部村志正在送审评议。可以说,崂山
区全面开展“村村修志工程”具备发展优势。

三、解决推进中的“三难”,展开“村村修志”
(一)统一思想,加强宣传,提高领导认识。开始部署启动“村村修志工程”时,
部分农村党委和居委会成员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修志不仅不挣钱,还费力花
钱,不如搞经济项目,效益来的短平快;有的感到修村志难度大、不好写,等等。为
此,史志部门首先应争取当地行政主要领导的支持,例如该区史志办撰写了《关于开
展村村修志工程的建议》,被区委书记批示办理。区政府要求编修村志是政府行为,
是历史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是可搞可不搞,而是必须要早搞、搞好的一项事业。
区考核办将街道志、村志编修工作列入考核范围,赋予分值。全区史志工作会议上,
进行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落实,从行政上加大了推进力度。第二,要广泛宣传
发动,制造舆论氛围。在新闻、报刊杂志上宣传修志意义、编纂方案、指导文件等,
制造编修村志的强大舆论氛围。并采取史志办主要领导分片谈话等措施明确意义,提
高认识。第三,应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针对率先完成出版的村志,要大张旗鼓
的宣传,树立典型,应抓住契机,广为宣传,组织分批参观学习,带动村级修志步入
良性发展。
(二)选择得力主笔,组成专职编撰班子。村志能不能完成得好,主笔是一个决定
性因素。应在修志初始即要求,配备“一主二长三明白”的修志结构。即一名主笔,
必须具有一定的写作和编辑能力,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热心修志,道行高尚。两名
老村长(或大队长、村干部、主管会计),对村里的整体情况比较熟悉。三个“明白人”,
爱学习,知识面较广,了解村里的奇闻趣事和发展脉络。在人员选配上要保证具有共
同特点:第一,热心修志工作,工作非常执着。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为保证
材料的真实性,要反复查对,不厌其烦。第二,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主
动配合。根据修志需要,集体研究,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特长,配合
默契,工作舒畅。第三,办事有毅力。修志工作时间长、困难多,要始终保持旺盛的
工作精神,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搜集资料一干就是几年,要从不懈怠;研究
和撰写志书,一坐就是几个月,连续作战,要从不叫苦;私事和工作发生矛盾,要妥
善安排,服从修志;有时听到一些流言蜚语,要丝毫不受影响,照常完成任务。
(三)多方发动,保证出版资金。出版是关乎“村志”质量好坏的重要环节,选择
专业印刷厂,高质量进行志书封面设计及排版、印刷、校对和装帧至关重要。多数村
修完志稿后, 感觉精力、 财力消耗极大,在出版这个环节上就想敷衍了事,可采取
“四个一”思路解决这个问题,即出版资金采取村集体自筹一点、办事处(镇政府)扶
持一点、区政府奖励一点、全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解决。已出版的《枯桃村志》,采
取此法,筹措资金近十万元,全部铜版纸彩色印刷。

四、解决编写中的“三个问题”,努力做到经得住历史考验
(一)解决资料征集难的问题。修志主要是用事实讲话,资料是修志的基础。农村普遍
不注意保存资料,因此寻找资料是修村志过程中的最大难题。根据这个困难,针对崂
山实际,要分三个时期,进行拉网式的资料搜集工作:一、建村至清末为第一时期。
建村时,祖先从何处而来?其渊源关系主要是查阅中华姓氏介绍和最早迁入本村的家
谱;村庄发展变化和建制沿革的资料,主要从《即墨县志》和有关历史资料中获取。
德国占领青岛(1897年)至1951年为第二个时期。主要通过《青岛市志》《崂山县志》
《青岛概况》等资料;走访村民,取得口碑资料等获取。1951年到下限 (2000~2005
年) 为第三个时期。材料来源除《崂山县志》外,主要通过查阅省、市、区、街道、
本村档案以及走访调查,针对某件事走访知情人,或围绕某个专题,组织知情人座谈
等途径获取。
在资料搜集与编写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两个依靠两个保证”。一要靠广大村民,
保证真实性。“村志”的直接读者是村民,村民是本村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人,村民
最关心村志的内容有无漏缺,是否属实,村志应尽量达到村民的满意,获得村民的承
认。二要靠上级业务指导,保证体例完备、“三关”无误。修村志,在全区均属首创。
村级修志在业务指导、行业管理上必须做到“三上三下”:即村志编修之前要先上报
工作方案及篇目,区、街道史志主管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初稿完成后要上报,审核
志体与写作工艺;送审稿形成后,要上报区史志办统一把好“三关”,批复出版。
(二)解决突出村庄特色难的问题。村庄特色的突出须要浓墨重笔,努力做到“三
个突出”:一是要突出农村特色,强调农村是以宗族为基础发展繁衍起来的,是从自
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的这个事实。二是要突出村域特色,这是关键所在。
崂山区依山面海,高新区内及城郊村庄、沿海村庄、山区村庄各约占三分之一,每村
有主业、每村有特色。沿海村庄有渔业养殖、海洋捕捞特色,产业区内村庄有民营企
业、城市化程度高、服务业发达等特色,山区村庄有高效农业、民俗旅游等特色。还
有很多特色专业村,如“花卉之乡”、“樱桃之乡”、“高跷之乡”,渔家宴、农家
宴、民俗文化村等,针对实际,不求面面俱全,不搞百志一面,力求一村一策,一村
一特。 三是突出村庄的主要变化,从纵向看,近600年的历史以20世纪以来、即近百
年为主,而近百年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年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以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即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为主。不管哪个历史阶段,只要生产力得到发展,
社会有所进步,文化发展的方向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群众生活安定、提升的就加
以肯定与突出。
(三)解决写作工艺难的问题。修村志是一项崭新的文化建设工程,其跨度大,体
例严,横排竖写,横不缺项、纵不断线,述而不论、寓论于述等专业特点,让基层修
志者大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万事开头难,首先应采取集中培训、篇目示范、
典型报告、互动交流、实地参观等方式,分街道、分村庄专题培训,切实提高修志者
的专业素质。第二,要成立专家审稿组,吸收市、区、街道有经验、有能力、有兴趣
的专家参与此项工作,或直接受聘于基层单位参与编修,或集中巡回审稿指导,区史
志部门抓好协调与调度工作,保障村志编修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征程中,各级史志部门作为史志事业的组织者、
指导者、管理者,只有主动切入大局,依法推进事业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才能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传承社会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作用。
(作者单位:崂山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