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续志编纂中的地情研究问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54&run=13

孙明钦郭忠瑞

一、地情研究与续志编纂的关系
首届修志实践告诉我们,地情研究贯穿修志的全过程。一部志书,从征集材料到
总体设计和篇目设置与调整;从撰写资料长编(或初稿)到总纂成志;从审稿评稿到志
书定稿,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受地情自身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搞好地情调查
研究,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准确把握地情,是编好续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然而,人
们在续志编纂中,大多把精力用在资料搜集和考订,续志篇目设置,体例创制,如何
突出地方特点、时代特色以及如何行文等事项上,而对地情研究却极少关注。究其原
因,主要是对地情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地情研究与志书编写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
所致。
地情研究与志书编写是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是“源”与“流”的关系。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一部志书的内容是否翔
实,其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是否鲜明,取决于修志者是否掌握了应有的资料和正确处
理与运用了资料。什么是资料?简而言之,志书资料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地情信息。有
人就把方志称作“地情资料库”。抓志书编写先抓地情研究,才叫抓“源”,才符合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只有从认识地情 (即分析资料与研究地情相结
合)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准确把握地情,才能够全面(而不是散碎
的,孤立片面的) 、深刻(而不是表层的一般化的)、本质(而不是现象)地认识和理解
资料。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地情(客观存在)为依据,恰到好处地进行志书总体设
计和篇目安排,得心应手地运用所有资料,实事求是地记述和反映有时代特色的史实,
合情合理地突出地方特点和优势,从而编写出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新志书。我们在编纂
首届《利津县志》时,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修志初期,我们曾一度满足于前期在
调查研究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掌握了两千多万字的资料,大致了解了县情,而忽视
了对县情的深层次分析和资料的深化认识,因而在志书总体设计上有很大盲目性,对
地方特点抓的不够突出,在资料处理和记述方面也存有较大随意性,缺乏应有的深度
和力度。有的编辑不注意从整体上对县情进行宏观分析,也未能从事物内在联系和外
部联系上认识问题,处理资料仅仅是以分工到手的那部分资料就事论事写志稿。因此,
县志初稿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在整体性与联系性方面,在抓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
方面都有明显差距和问题。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抓“源”(即地情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开始自觉加深对地情的研究,才使编写(即抓“流”)上了新档次,后来志书总纂
与深加工也得益于这种做法。
其次,地情研究与志书编纂,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相加的关系,
而是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关系。修志中,充分认识并切实把握好这一条至关重要。这
是因为,一方面,客观存在着的地情是志书内容的基础,在编写志稿时,如果对地情
知之不全,认识不深,就难以分清主次抓好重点,更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只能跟着资料跑,做表面文章。尤其是志书的主编,他不可能亲自参与全部资料的征
集和调查采访,大量的材料是二手的东西,在编写中特别是总纂时,如果不去自觉研
究地情,并把分析全部资料与研究地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那么,他就不可能做到胸
有成竹正确决策取舍。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着的地情,虽然是志书内容的基础,但却
不可认为地情就等于志书内容。因为志书是著述性的资料书,是经过精心加工处理的,
具有思想性、系统性、科学性的资料文献,而不是地情的机械还原,也不是历史的纯
客观翻版。所以,需要修志者尤其是主编,在深刻认识地情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分析资料,优化资料,运用资料,
科学排比,合理安排编写志书。

二、地情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
通过对首届新方志编纂中地情研究状况的回顾和反思,我们认为地情研究的主要
任务,就是根据地情广泛收集资料;对地情资料经过认真、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
正确认识和把握地情及其特点;探索和确定、记述和反映地情及其特点的适当方式和
方案,为编纂志书服务。续志编纂中地情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六条:
1、 续志断限内的地情变化及其原因和规律。此处所说的地情变化应涵盖社会和
事物的各个方面,并应摸清大变、小变还是基本未变的情况。
2、续志断限内的地情特点及其表现。
3、 续志断限内本地区与境外联系的状况,辐射的范围和影响力有多大?实效如
何?
4、续志断限内本地区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处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结果或效应如何?
5、根据地情实际研究续志体例与结构的继承与创新问题。
6、根据地情实际,研究确保和提高志书质量的措施。
从续志断限来看,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对上述六项基本内容的研
究,应以改革开放为重点,既要研究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详记经验
和业绩,又应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某些不良社会现象进行必要的研究,以利
于在志书中作出正确的反映,避免只报喜不报忧现象的发生。

三、认识把握地情的途径
首届修志实践证明,把分析志书同分析地情结合在一起进行,是深入认识和准确
把握地情,提高编写质量的可行途径。主要做法是搞好四个结合。
1、地方性研究与地情相结合。就国情而言,省情、市情、县(区) 情就是地情,
地情本身就具有地方性。拿县情来说,不同的县又有不同的地方特点和优势,即使在
同一行政区域内的县,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要突出一个县的地方特点,就应从
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以及自然特色和社会特色两个类别中准确把握县情。我们在编修首
届《利津县志》时,从总体上分析县情,认为利津地处渤海之滨,黄河尾闾,现代黄
河三角洲的顶端,黄河和垦务与利津地域变迁,历史演变,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方面的变化息息相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胜利油田的石油开发对利津经济产生了
重大影响。以上三大事业,从事物内在联系上分析,对县情具有决定性意义。从外部
联系上分析,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联系性。因此说,“黄河”、“垦务”、“石油”
最能体现利津县的地方特点。基于上述认识,在志书总体设计时,为突出这些特点,
单设“黄河篇”、“垦务篇”、“石油篇”。在志书谋篇时还注意从本县社会历史和
各项事业的“一般”中,着力寻求“个别”,即从事物、事件、人物中找出自己的典
型特点,多层次,多角度予以记述。上述做法对续修志书仍有现实意义。
2、 时代性研究与地情相结合。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时代性,从本质上讲,就是其
“社会主义属性”,这是新方志与旧方志最根本的区别。因此,我们应当围绕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属性”来研究时代性与地情结合。由于续志与首届志书的时限不同,
时代特点有所不同。首届新志书时间断限是上起1840年,下限断至1985年 (实际上很
多志书下延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 ,其间,经历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
国成立,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一次又一次伟大变革;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至1985年,实行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空前
的历史变革, 上述历史变革是首届志书反映的时代特点, 而续志的断限时间,起自
1986年,断至2000年(这是统一要求)。这段时间,是改革开放广泛深入发展的新时期,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新时期,这个伟大变革是当代社
会发展的主旋律,是最鲜明、最突出的时代特点。因此,对地情的认识和研究,应当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
方针、政策为依据,全面准确把握住这个时代脉搏,突出反映新时期的新特点。
3、 资料性研究与地情相结合。翔实可靠,并具有思想性、实用性、科学性和稳
定性,是志书资料的重要标志。志书资料源于地情又科学表达地情,所以,必须以地
情为依据,对征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分析和归纳提炼,充分运用那些最能
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资料,使其达到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三统一。在做法上,
要经过层层分析,由表及里,去粗取精,明确重点。发现主体资料不足,要不惜时间
进行调查,发现资料不准确,要力求找出佐证,存真求实。有的资料把握不准则宁缺
勿滥。
4、 科学研究与地情相结合。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志书资料的科学性,是构成志
书科学性的主要因素。因此,编修志书中应围绕这两个方面深化认识和优化志稿。就
整体结构而言,要根据地情进行总体设计,要自成体系,突出自己的个性,恰当表达
地情。要使志书的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篇目的结构体式,因地因事而设,不拘一格,
宜横则横,宜纵则纵,篇、章、节统辖合理,资料归属得当;图、文、表格搭配得体;
记述的内容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就志书资料的科学性而言,首先是要真实,因为
真实性是志书的生命线,是资料科学性的基础,资料失真就失去了价值,资料失误则
影响志书的科学性。其次,要讲究完整性、系统性,所谓完整性,是指对地情的记述
要做到“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对事物、事件的记述,其发端、演变过程及其
结果或结局等要素必须齐全。由于续志的时限短,所记事物大多处于发展之中,所以
应着力写其“运行轨迹”,反映其曲折运行、大小强弱的变化事态,不必象首届志书
那样分阶段记述。再就是对入志资料进行严格筛选,选取那些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及其
客观规律的地情资料进行记述。

四、抓住把握地情的关键
如果说地情研究与分析方志特性相结合,是深化地情的重要途径,那么,抓好地
情的“整体性”研究,就是准确把握地情的关键。
胡乔木同志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地方志应是一种
有系统的资料,这种有系统,有组织的资料,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理解,地
情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情的“内在联系”,另一个是地情的“外部
联系”。把握地情要抓住这两个方面。
抓内在联系方面,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分析事物、事件的内涵,抓其本质属
性,找出恰当的记述方法。二是分析事物、事件演变发展的过程,明确其历史与现状,
明确事物或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的因素,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记其运
行轨迹,大小强弱的变化及其结果、结局或效益、水平等。三是分析各行业、门类,
各事物或事件与整个地情的关系。弄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很重要,因为这样做可以正
确认识和评估局部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及其自身的真正价值,从而在篇目设置时给予
恰当位置,在记述内容时能够把握要点。例如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地方优势,行业优
势,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突出事项等,都是应抓的重点。
抓“外部联系”方面,主要有两点:首先,从国情的高度来观察和认识地情。因
为地情受国情的制约和影响,所以,修志者,尤其是主编,胸中要有国情观念,要树
立把地情分析与国情分析联系在一起来观察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地情。
其次,认真研究本地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和大政区的联系性,通过这种研究能够自觉
的从广度和深度上认识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人文等各事业或事物,
在大范围内所处的地位,以正确估价本地在大范围、大政区内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叙事恰当。
(作者单位:利津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