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志用志略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53&run=13

蒋庆立

一、读志用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首届修志工作以来,读志用志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首届修志的工作侧重于编,修用两张皮。首届修志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修志、
读志用志人为地被割裂开来,主要精力放在了编纂上,大搞修志一本书主义,没有把
它当作一项事业来设计和操作。读志用志工作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
2.用志手段单一、单调、落后。
3.读志用志思路不够宽,深度不够深,范围不够广,结合不够紧,质量不够高。
编写几本小册子,写几篇资政文章,远远没有发挥浩如烟海的方志资料应有的潜能,
在如何用上没有做足文章,浅尝辄止,层次过低。
4.闭门修志与闭门用志。存在着修志人员闭门修志,志书在内部流转,多是修志
人员读志用志的倾向。在用志时,仅仅局限于系统内部,而不能与专门研究人员、专
门机构互通有无,互相合作;不能面向社会,面向时代,紧扣时代脉搏,搞出点东西
也往往是时效性差,没有实际意义。
5.急功近利--要社会效益还是要经济效益。志书的价值具有长期性、隐形性,急
功近利是不现实的。它不同于自然科学应用技术、新闻信息,会立刻取得显著效益。
当人们读志用志时,从消失的传统产品、遗忘的风景名胜,开发出其现实价值,是效
益;在无形的思想启发和精神陶冶中,给人以智慧和知识,使人参照前人成败得失,
深谋远虑,明辨是非,决定行止,也是效益。修志工作的服务是间接的,是通过读志
用志获得信息供人们参考,通过中介著述、方案、文告、建议、调研报告等才能达到
服务的目的。所以,急功近利,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会伤害史志事业的健康发展。
6.主动服务与被动参与。整个方志界为现实服务、为中心工作主动服务的意识较
差,缺乏一种敏感性、敏锐性。领导交办的项目还能较快完成,总是处于被动参与的
位置。
7.没有形成一种机制和体制。在认识上,感到读志用志还属于从属地位的工作。
实施起来还是零星的,没有统一的要求、长远的规划和评估奖励机制。至少对读志用
志从理论上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认知。

二、读志用志的意义
1.志书编纂与读志用志是修志工程的双翼。编纂志书是读志用志的基础,读志用
志是修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修志为用,我们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项上级交办的任务,
编出一本书就万事大吉了,而是当作对史志工作深化和延伸的事业。仅就对当前史志
事业本身而言,正如李铁映同志所说,读志用志“是在新一轮修志基础上开始第二轮
修志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通过读志用志,总结首届修志
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获得的经验和做法,为续志提供借鉴和理性的结论,确
保修志的方向性,把续志工作做的更好;一是通过读志用志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修
好的志书资源运用起来,突破首届闭门修志的形象,通过有为找准自己的位置,宣传
自我,扩大影响,让大家知道你、重视你,为续修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所以随
着首届工作的结束,应大力开展读志用志活动,把方志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
势,充分发挥新编地方志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我们
的续修工作服务。
2.读志用志是发挥方志功能的基本途径。修志传统在历史上之所以长久不衰,为
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资政、教育、存史”正是经世致用过程中积淀升华的经典提炼。
要发挥这些功能的途径就是读志用志。在几千年的读志用志中仔细阅读志书,研究志
书里蕴藏的历史信息,从中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发挥方
志功能。
3.读志用志是提高史志工作质量,校正发展方向的重要平台。对于修志工作本身
来说,志书是其一阶段工作的物化成果。不断总结上一阶段的工作经验和教训,无疑
会提高未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回过头来仔细看看志书,以及围绕编修志书所做的工
作,会发现问题,及时更改,同时按照用的尺度和功能体现来立意志书的整体设计,
选取科学性较强的材料,加以恰当的表述,会增强志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史志
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
4.做好读志用志工作是深化史志工作的途径。志书的编纂是修志的主体工作。我
们围绕这一工作,去制定规划,开展调查研究,积累资料,组织编纂,审定志稿,出
版发行,但这仅仅是一个层面的内容。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地方志工作已经由离群索
居走向了社会前沿,由传统的一本书修志活动转向了多个舞台服务于社会的综合性工
作,由抱守残缺的僵化继承转向了超越传统的创新。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科学的
拓展:研究地情;收储地情资料与信息;开展地情咨询服务;开展地情宣传与教育;
研究地方史;整理旧志;推广地方志成果的应用;研究方志理论,总结和交流修志经
验;编写地情丛书,等等。这些工作都是编修功能之外的内容,研究功能 (地情、理
论、地方史)、储存功能、服务功能(为全社会提供服务)、开发功能(对信息利用,承
接有关部门专项地情调查和研究项目)、教育功能,这些必须通过读志用志得以实现,
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史志工作领域的领域。
总之,读志用志的实践活动让人品位到地方志另样的魅力、活力和丰富的内涵。

三、读志用志的基本内涵
读志用志研究的是应用志类产品的规律性的问题,解决的是地方志作为一种文化
产品或作为一项事业如何为现实服务的一系列问题。读志用志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
成,其内容至少应从这样几个方面思考:
1.读志。要用志,就要了解和掌握志书所蕴涵的信息。读志就要让大家知道志及
其统帅的内容,就要围绕让大家主动读志开展必要的工作。而蕴涵的信息要准确、系
统和科学,又要求做好基础工作--编纂高质量的信息载体--志书。
2.志书应用。志书是用志的基本工具。志书的应用范围应象李铁映同志说的那样:
“要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的、现实的资料,提供咨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
科学研究服务。要使决策部门,搞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人物的、语言的等各方
面,都能方便地利用地方志”,无论是学术理论、文化教育,还是文艺作品、风土人
情,都可以从志书中找到历史的原形、素材、依据。方式上可以直接把志书作为知识
工具,遵照“三贴近”要求,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普及,如编纂地情资料丛书,
地情问答,地方土特产大全,乡土教材,拍摄风光片、历史片等。应用对象至少应包
括各级领导、部门的工作者、科技人员、社会人士、老师、学生、普通群众等。其应
用主要通过服务来体现。一种是史志系统的工作人员用志后形成的成果,主动提供的
服务,一种是志书作为共享的信息源供社会各界查阅使用,以至影响全社会。而这些
最终表现为志书的存史功能(补充史料、科学研究、文化积累) 、资政功能(便于调查
研究,掌握实际情况;便于熟悉地方信息,进行科学决策;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
学论证依据)和教化功能(提供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风气教育的生动素材)。
3.方志文化的应用。方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曾是中国厚重的文化积淀
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遗存丰厚,种类繁多。它有着自
己的发展规律、内在要求和文化品格,对中国传统文化建构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形成
了当代修志、隔代编史的文化传统。我们要把方志文化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化形态
加以利用,并发扬光大。我们要就方志文化如何在信息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多加关
照;要把地方志工作作为21世纪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利用方志文化的厚重
积累,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地方文化服务;要注重方志文化对重塑民族文化、
增强综合国力、提供智力支持上巨大影响;要注重方志文化体系的自身建设与完善,
使之更成熟、系统,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
4.方志评论,对修志活动和志书进行理性思考,整理、评论古今志书,引导鉴赏、
使用志书,总结志书编纂修志活动经验教训,展开争鸣与讨论,推动新方志理论研究,
最终促进方志事业乃至方志文化的日益繁荣。正如董一博所言:“一个时代的名志佳
本或是谫陋之作,固应首推编纂者,但是,尤赖评论家的慧眼妙笔,评其得失,论其
正误,对是非、真伪及臧否问题,可质言而证,进一步对志观、志材、志法等得以述
其究竟,将方志工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方志评论不仅仅具有起生开路,纠谬补
缺,扶正培本的功能,而且能积极热情地为旧志整理和新志编纂服务。”
方志评论从志书编写就已开始。评论要注意实事求是,掌握好分寸,要站的高些,
看的远些。一般包括这些内容:一是对志书本身的评论,从初稿、评议稿到送审稿,
再到出版的志书,每个环节就志稿的观点、体例、内容、资料、特色、行文等都进行
评论,侧重于志书本身编纂的质量。二是对志书出版发行后的影响评论,侧重于志书
间接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三是方志整理。有计划地整理出版旧方志,利于保护文化遗
产,开发方志资源,新志的编纂。可以通过原本复制、点校翻印、类编资料、辑录轶
志、编辑目录提要、补遗考订、编制索引等形式应用志书。
5.文化交流。通过志书的赠送、销售、宣传、交流,可以将方志文化宣扬,并把
方志当中蕴涵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等跨国、跨民族、跨地域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的
借鉴与发展。

四、读志用志的思路
当前,读志用志工作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思想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三
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给我们读志用志带来了崭新的理论认识武器。二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分类开拓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实现了现
代化建设三步走第一、第二目标,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辉煌业绩。这给读志用志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不竭的源泉。三是党
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全社会的认同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为此我们要进
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努力方向,改进运用资料的手段,更新研究方法和认识事物
的理论武器,提供深层次的研究成果,使之走进决策,走进文化建设,走进信息咨询,
走进宣传交流,走进教育存史,把读志用志工作推向更新的阶段。
1.开阔视野,转变观念,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高科技,明确用
志的方向:为本部门和地区将来的发展提供预警性和前瞻性数据与论据,为企业的发
展战略、营销策略、宣传策划、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综合信息和高层次的智力服务;如
何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作剖析,为公众解惑答疑,为社会稳定开辟渠道,为
生活生产教育娱乐提供内容,配合历史纪念活动如推出自己有特色的举措,等等。
3.广泛宣传,做好发行和导读工作,扩大志书的知名度。志书是信息的载体,是
我们智力的物化成果。但是社会对它有偏见或了解不多,认为不过是一部简单肤浅的
资料书。这就要求对志书加以宣传。不但修志人员率先用志,而且领导要积极引导用
志。不但众手成志,也要社会读志,众手用志。变以前的单纯发行为发行、读志用志
相结合,最终向大家推荐一部好书,而不是买出去多少书;变只发征订单为多形式、
多渠道、多内容的宣传,在志书出版后,可以刊登、播送、报道志书出版的新闻消息,
附以关于该书的内容简介,向社会昭示新书的问世。可以通过举行首发式,推介新书。
可以通过志书评奖、参加书展和写书评等方式宣传志书。走出去,积极向图书馆、阅
览室、科研部门,向社会各方面推荐发行。良好的发行工作是用志的基础,是传播知
识,促进交流的重要一环。做好这一步,才有用志的条件。
4.运用各种手段,重新整理方志资源,把资源管理水平推上新境界。方志资源广
阔浩瀚,真正用起来,又感到无从下手。我们可以在志书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编写
一些普及本、简写本、地情丛书,出版音像制品、电子版志书,开设不同专题如历史
上的今天、人物春秋、史海沟沉、行业简史、重大事件、风情风物等,重新发掘、编
排原有的信息,进行深加工,盘活原来静止的死信息,使之处于运动中。角度不同、
主题不同、结构形式不同,都可以让相同的资料发挥各异的功能,取得不同的效益。
5.面向社会大众、政府、企业,建立省情资料库、网上咨询站,开展网上咨询服
务。从技术角度讲已具备了开展网上服务的条件,从内容上讲,方志庞大的综合信息
是最大的优势。可以开展面向政府机构的信息咨询,为理论调研、决策参考,提供各
类参政议政的背景材料;开展面向社会的各类信息服务,如省情、市情、县情,商务
信息、教育文化信息、科技信息、历史资料的查询;开设网上教育基地;设立风情风
光照片,介绍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介绍著名人士;开办各类活动,普及地方信息。
6.展开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提供有深度、有分量、有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主动
服务社会各界。作好地情的研究、咨询工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首
届志书提供的地情资料浩若烟海,它是信息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如何结合时
代的要求,关注时代主线,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选准结合点是我们应首先思考
的问题。读志用志不是单单写几个具有时代性的调查报告,从长远看,还是要发挥自
身的优势,对志书进行资源重组,盘活僵死的资料,吸取其他文化形式的长处,推出
特色产品,如地情书和简志,完成产品的升级换代,建立省情网,专设经济网,以丰
富多彩地信息产品参与竞争,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一旦有了重大的课题或资
政需要,可以以史志系统为依托,聘请相关专家和相关系统人员组成咨询班子,根据
中心任务,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突出史志服务的特色,定期不定期写出
综合地情报告;可以组织系统内部就一些问题讨论,向各界提供预测性学术报告、专
题性研究报告;利用丰富地情资料、资源优势,介绍自然、历史、人文、水电、交通、
通讯、人力资源,为招商、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服务;利用历史文化信息资源,开
创旅游宣传服务;配合重大社会活动,如纪念活动、文化下乡等,提供服务。
7. 通过读志用志,为续修做准备,积累经验。通过读志,不仅去了解志书所含的
信息,利用它为现实服务,而且要从方志理论的角度去审视。一方面对内容、资料进
行考察,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续修的承前简述、考订补遗做资料准备和清理;一方面
结合首届修志的得失,就工作方法、资料收集、志书结构、内容取舍、写作风格等进
行分析评价,促进修志理论的研究,解决理论指导的滞后性。
8.在保护、开掘和用好文化资源上下工夫。依照方志资源提供的信息,对文化遗
存、教育基地等,对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等,对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等,
进行综合利用,挖掘其现实价值。
9.积极参与先进文化建设。我们应着眼主旋律与多元化、历史使命与时代期望、
市场呼唤与社会效益、民族性与世界性等角度去思索,努力体现、宣传、建设和代表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
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要求,
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上。
10. 充分利用方志资源,加强文化交流,采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共同
发展,共同繁荣。
11.为做好读志用志工作,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汇集各类人才,提高研究能力,
多层次、多方面的去用志。同时加强学科自身建设,使得读志用志理论体系、创新体
系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制定发展规划,研究规划,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
理、民主管理。
12. 改革用志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先进生产力带来的技术方便,采用先进的
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逐步实现方志工作的现代化,为生产力服务。利用计算机的处
理功能、网络的交流功能,将研究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以更大的精力
思考全局的问题、发展的问题、服务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总之,读志用志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旦走上了良性轨道,史志工作的深度、广度,
以及长效机制问题将有一个全面的改观。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本文曾发表于《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