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早期黄色工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49&run=13

辛鹏云

青岛市总工会
1928年2月,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之后,党内分裂加剧,派系矛盾激化,其中新
形成的国民党改组派, 迅速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 国民党改组派的正式名称是
“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是由汪精卫属下的失意政客创立的。改组派打着恢复孙中山
改组国民党革命精神的旗号,要把国民党组织为“农工小市民联盟”的政党,进行以
反蒋为目的的政治投机。是年夏,青岛的国民党地方派演变为改组派,青岛的国民党
部事实上是改组派的一个地方分部,改组派为了隐蔽的需要,组织名称等等都沿用国
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的规定,其党部也称为市党务指导委员会。
国民党青岛市党部积极抓群众组织的领导权。1928年8月,市党部指派5人筹建青
岛市总工会, 分别负责市区、西镇、东镇、四方、沧口的工运工作。1929年3月27日
正式成立青岛市总工会。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青岛改组派推动工人运动占有优势地位。首先,工人群众
深深厌恶胶澳商埠局反动政权的统治,欢迎政治变革和政权更替;第二,孙中山创建
民国的伟绩影响深远,对孙中山的敬慕,转化为对国民党的幻想;第三,国民党在军
事上胜利的影响;第四,在历史转换时期,南方国民党投靠买办资产阶级和英美帝国
主义,残杀共产党人,封闭革命工会,镇压工人运动,而山东、青岛的工人阶级对这
种根本性变化,由于关山远隔并不明晰,仍然盲目相信国民党的“正统”地位;第五,
北方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同处于地下状态,分手时没有发生惨杀的事变;第六,在日军
占领下的青岛,民众怀有强烈的仇日心理,改组派顺应形势的需要,发行《青光》和
《工人之路》等刊物,宣传反日,从事反日斗争。在组织工人时,提出8小时工作制、
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工人迫切需要的经济斗争纲领,吸引了群众。
由于改组派的政治优势和积极活动,得以控制了工人运动的领导权。它所建立的
青岛市总工会在筹备工作开始时,就向基层延伸势力,在铁路、机厂、电报、邮政、
纱厂、烟厂等,先后秘密组织了工会,在正式成立总工会时,会员已有4000多人,在
工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青岛工人阶级有斗争的传统和经验,参加过1925年大罢工的工人,成为各基层工
会的骨干分子,因此,基层工会的组织结构迅速完善起来。各大厂都设有工会执行委
员会,与工会执委会并行的有工人代表大会,厂级设有总代表,车间有若干代表和组
长;还组织了工人纠察队,设有总队长、大队长、小队长等层次,还有联络员等办事
人员。
1929年4月15日, 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其当务之急是“清派”,把反蒋的改
组派首要分子清除出去,把改组派据有的基础力量接受过来。5月3日,国民中央党部
另行任命青岛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 改组派预感到濒临危境,但不甘心失败,6日
青岛市总工会召开常务会议,作出继续国民革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发动各厂工人
进行罢工斗争的决议,以加强和改善改组派在青岛的势力和地位。此后,改组派分子
就潜入台东、四方、沧口等工业区,和各厂工会联系,进行斗争和组织工作,点燃了
1929年反日大罢工斗争烈火。 6月初,青岛市总工会被市党部宣布解散,为随后成立
的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工整会”)所取代,但由于日本工厂的抵制,
市工整会未能在日本工厂建立基层组织,日本工厂中仍有原市总工会影响下的工会秘
密活动。

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
1929年6月25日, 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成立。工整会是国民党夺取工人运
动控制权的御用工具,由市党部制定的《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
工整会的性质和任务是“中国国民党青岛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为整理本特别市各业
工会并促成其组织之统一与健全,特设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条例规定市工
整会在整理各业工会期间代行市总工会的职权,表明市工整会在特殊条件下的职能,
是市总工会的过渡组织形式。
6月27日, 青岛特别市代理市长吴思豫以宪兵司令的名义发出布告,支持市工整
会,命令各厂工会和工人协会停止活动,其打击的主要对象,是由改组派居于工厂主
导地位的工会系统,为刚刚成立的市工整会向基层发展铺平道路。
市工整会依靠政权力量和法律地位,对基层工会进行整理和审查,很快建立了许
多基层工整会, 从1929年6月到1930年末,登记成立的45个基层工整会,遍及青岛的
工业行业和产业。初期,由于日本资本家的抵制,在日本工厂未能建立工整会,但一
些工厂有担任市工整会委员的职工和工人代表。
市工整会在整理、兼并和取代各种工会时,主要任务是清除改组派和反对共产党,
其调查科负责调查基层工整会组织成员及工人政治情况和动态,指导科负责指导意识
形态,按照市党部的指令,向工人宣传反动理论,灌输反共思想。
市工整会奉行国民党政府的劳动法令,如1928年的《工会组织暂行条例》、《各
级民众团体整理委员会组织条例》 , 1929年的《工会法》、《工厂法》,1930年的
《团体协约法》等。这些法令以劳资合作政策为指导思想,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麻
痹工人阶级斗争意志,控制工人阶级的活动范围,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加强国民党
的统治地位。在这些法令中,采用安抚工人阶级的若干改良主义措施,以防止阶级斗
争激化。 譬如在《工会法》中规定允许有条件的罢工,《工厂法》中规定实行8小时
工作制,实行对童工、女工特殊保护。改善劳动条件等。
在市党部控制下,青岛市工整会以执行劳资合作为大前提,在劳动法令的限度内,
有时也一定程度支持工人的斗争。大致是:一、国民党内派系斗争时,国民党部利用
工人斗争排斥异己派别;二、国民党党政发生矛盾时,国民党部利用工人斗争,建立
自己的优势牵制对方;三、国民党部在受到帝国主义压迫时,利用工人斗争改善自身
的处境;四、资本家过重的剥削压迫时,市党部也会有限度地支持工人的要求,以调
整“劳资合作”的基础,巩固自己的权力。
同时,青岛社会经济结构的特殊情况,即日本资本占有青岛工业经济中的绝大部
分,日本工厂工人占青岛产业工人半数以上。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日资本家
也不断向中国工人进攻,因此青岛工人阶级反帝意识强烈,不断爆发罢工斗争,在全
国反日爱国运动中,青岛的工整会常常相当程度卷入反日斗争中。
还有基层工整会成员都是在职工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和与工人间的联系,即一方
面,他们享有一些特殊权利,另一方面资本家进攻也侵犯到他们的利益,因此,有时
也一定程度地参加工人斗争。
总之,工整会在整体上具有反动的实质,对工人阶级有毒害作用,但在局部上的
伪善面目,又被工人阶级自发地加以利用,以谋取利益。
1929大罢工的最后,日本总领事藤田荣介和市长马福祥达成谅解,日本方面同意
在日本工厂中成立旨在致力于“劳资合作”的工整会,并且同意出钱补助工会经费,
纱厂每月三、四百元不等;中国方面负责保护日本工厂和侨民安全,实行“劳资合作”
政策,负责调解仲裁劳资纠纷。这是中日上层双方对平息工潮的对策,但由于阶级矛
盾和民族矛盾的存在,斗争是不可避免的。1930年春,日本各厂公开竞选工人代表和
工整会委员,在竞选进程中出现了争夺和混乱。资本家对工整会致力于“劳资合作”
放心不下,就利用竞选,暗中收买工贼组织工整会,或者把工贼塞进工整会里。市工
整会深感日本人不好惹,直接插手基层工整会的组织,资本家可能出面反对,便阴一
面阳一面撒手任工人“民主选举”,于是就出现了地域帮派的斗争,有的厂斗争十分
激烈,钟渊、大康纱厂甚至发生斗殴和混战。
钟渊纱厂人事系总管松木,利用帮派矛盾收买了一小撮工贼,成立了工会。这批
工贼得到日本人的优待犒赏,大头目每人一套毛哔叽西服,皮鞋礼帽齐全,小头目每
人也有一套毛料西服,他们为日本人卖力,欺压工人,因此工人一语双关地称这个工
会为“马皮工会”。另一派是改组派分子抢先成立的工会,通过关系在市工整会备了
案,取得了合法地位。这个工整会和罢工被解雇的工人组织的失业工会合作,在工人
中有相当影响。两派工会经常大打出手。
1930年8月末, 国民党中央重组青岛市党部,继而撤换青岛市市长。9月7日,新
的市党部首次常委会上,按照国民政府规定,决定立即取消市工整会,基层工整会将
于翌年并撤改组,并转交青岛市政府社会局监督管理。至此,青岛市工整会的历史完
结了。

产业行业工会
1931年2月, 青岛市完成了基层工整会的整顿和改组,全市44个基层工整会,合
并裁撤为16个产业和行业工会。 其中以纺织业为最大,按区域划分为3个工会,一是
沧口纺织业工会, 包括钟渊、富士、宝来、华新4个纱厂;二是四方纺织业工会,包
括大康、内外棉、隆兴3个厂;三是东镇纺织业工会,包括铃木丝厂、大隆地毯厂等。
其次是火柴业工会。这4个产业工会工人占青岛市产业工人总人数的2/3以上。
(作者单位: 李沧区史志办公室,资料来源:《青岛党史资料》第三辑、《青岛
工人运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