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家族与新城地方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40&run=13

郭能勇
清初文坛领袖、一代诗宗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中年自号渔洋山人,
新城县(今桓台县)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出生在其祖父、时任河南按察使的王象晋
官邸中,因此小字“豫孙”。3岁时,祖父改任浙江右布政使,他随同到杭州。翌年,
祖父致仕归田,老少三代返回新城故里。17岁应童子试,“郡、邑、提学三试皆第一”。
18岁应乡试、中举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会试第56名。顺治十五年(1658年),
中殿试二甲第36名。两年后,赴任扬州府推官,由此步入仕途,累官至刑部尚书。康
熙四十三年(1704年)告老还乡,康熙五十年(1711年)病逝于新城故里。
新城县设置于金正大三年(1228年) 。1914年1月以境内有洏水(今称乌河)改称洏
水县; 4月,因境内有齐桓公系马台而改称桓台县。元朝末年,王氏始祖王贵从琅琊
(今诸城市初家庄)迁至新城县境定居。其后,由明至清,王氏一族家学深厚,才俊辈
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从新城王氏三世祖王麟专习《诗经》步入仕途起,王氏子弟
在明清两朝科甲蝉联、簪缨不绝达3个世纪。涌现出进士36位、举人52位、贡生162位
①。 其中多人在明清朝廷担任要职,最盛时同时有十余人任职,仅京官就有8
位; 在朝廷六部中,3个部有王氏子弟担任尚书、侍郎等要职,被称为“王半朝”。
王士禛本人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在诗学上独标“神韵”,成为一代诗宗。旧时,新
城县城中矗立着72座形制各异的牌坊,遍布于城内主要街道,其中属于王氏家族的就
有“忠勤报国”“四世宫保”等20座②。历代王氏子弟秉承家学,以其不懈的
努力,创造了封建社会家族史上近2个世纪的辉煌。

新城(桓台)县旧方志编修述略
王士禛的家乡新城县,是一个重视地方志编纂的地区。自明成化年间创修《新城
县志稿略》 起,经明、清两朝至民国,计有14次修志。所编14种方志,含明代5种,
清代6种, 民国3种③。在淄博市今辖8个县级行政区中,该县开展修志最早,
编修志书数量最多,“方志编修空前普及”④。现依据史料,对新城(桓台)县
所修旧方志按时间顺序作如下简述:
(一)明成化《新城县志稿略》: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新城县同知于利、
知县成儒创修,是为淄博地区最早的地方志编修,也开创了新城(桓台)县志编纂之先
河。早年已佚。
(二)明嘉靖《新城志略续编》:嘉靖十一年(1532年),新城知县宫政绩、经历王
耿光纂修。至民国初年重修《新城县志》时已佚。
(三)明嘉靖《新城县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县、永年人胡应鸣主修,
县丞张师曾、苏仕,主簿许荣,教谕陈士朝,训导季延球、许恺与邑人王之垣 (王士
禛曾祖父) 、王之干(王士禛叔曾祖)等参与编纂。该志书已佚,仅有胡应鸣所撰序言
因录于后志而流传至今。其他不可考。
(四)明天启《新城县志》:天启四年(1624年),由知县张必大(华州人)主修,王
象晋(王士禛祖父)总纂,其同族兄弟参编。该志体例完备,设图式、方舆、建置、食
货、典礼、官师、选举、人物、恩恤、纶音、综纤、艺文等12个门目,分14卷。旧抄
不全本流传至今,北京图书馆存卷一至卷九,卷十二至卷十四。20世纪末重新整理后,
由扬州古迹出版社印刷线装本。
(五)崇祯《新城县续志》:崇祯八年(1635年),由知县孙胤奇依托王象晋原纂组
织续修。志目沿用天启县志旧例,续编天启以后的十年间事。其方舆志中,录有黉宫
翠柏、会泊红莲、桓台系马、清河落雁、铁山晚照、石桥晓月、云阁钟声、玉带河流
等“新城八景“。该志有旧抄不全本流传至今,北京图书馆存卷五至卷十四。
(六)清康熙十二年《新城县续志》:知县、直隶东定人马孔彰主修。马氏康熙十
年(1671年)任新城知县后,即开始主持编修县志。该志在明志基础上,续修了清初30
年事。康熙十二年(1673年)完稿付梓,全书1册,约2万字。该志设田赋、户口、河防、
职官、公署、学校、科目、祠祀、寺观、名宦、人物、忠烈、孝义、节烈、灾祥、艺
文等门目。北京图书馆有藏本。
(七) 康熙三十二年《新城县志》: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付梓,计6册、14卷、
30万字,知县、辽阳人崔酉懋主修,严濂曾纂。数十件刻本分别存于北京、上海、天
津、及清华、北大等20余所地区及高校图书馆。
崔氏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任新城知县,在任十年,组织编修县志不辍,且有
所创新。该志在“凡例二十则”中,阐明编纂思想、原则与方法,一改其前任张必大、
孔胤奇、马空彰等所修前志中将“列传”归入艺文志的做法,而改置于人物志中;又
将前志纶音志改为恩恤志,俱载相关人物的姓名、爵秩,使之更加文实相符,归属得
当。该志卷一为方舆志,设分野、沿革、疆域、山川、形胜、古迹、墓冢、风俗;卷
二为建置志,设县治、城池、街属、学校、仓库、坛庙、祠宇、寺观、乡镇、街市、
桥梁、坊表、铺舍;卷三为食货志,设里甲、丁徭、田赋、兵防、邮传、盐法、物产;
卷四为典礼志,设祀典;卷五为官师志,设封爵、职官;卷六为选举志,设征辟、进
士、举人、恩选、岁贡、武秩、掾吏;卷七至卷八为人物志,设忠义、孝友、文苑、
隐逸、仙释、方伎、寿耆、烈女、先贤、宦绩;卷九为恩恤志,设封赠、祭葬、录荫;
卷十为灾祥志;卷十一至十四为艺文志,设奏疏、书、记、序、跋、赋、赞、谏、疏、
文、词、诗。该志有凡例20则,以阐明编纂思想、原则与方法。卷首置有王士禛所撰
序言。其资料选材注重社会风俗,记述官员清廉政绩与忠信孝道,对出身贫寒的文士
亦给予公正记述与评价。是志为历代新城修志中体例最完备、归属最讲究、篇幅最长
的县志之一,在该县县志编修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八)清康熙《新城县续志》:知县、贡生孙元衡主修。王士禛长子王启涑负责编
纂任务。
该志卷首设图3幅,录有前志序言,分卷上、卷下2册,未分门类。录有新城相关
建置公牍数十篇,杂诗数首。该志约1.2万字,康熙年间刻印,山东省图书馆有藏。
(九)清道光《新城县志》: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知县李廷启主修。抄本四卷,
约10余万字。南开大学图书馆有藏。
该志无序、跋,志目分河渠志、官师志、烈女志、艺文志。其中河渠志记述了小
清河、孝妇河、涝淄河、东新河、北新河、预备河、德会水、白石沟、韩水沟、郑璜
沟、龙须沟等河流、水道,锦秋湖、青沙湖、新湖、鱼龙湾等湖泊,青沙堤、于家堤、
金刚堰、吕家埠、军张坝等堤坝,还录有一批水利论文,如王士禛的《淄时隶幽州辩》,
原知县马负图的《决小清河辩论》,青州知府杜思的《小清河论》,高苑县令葛臣的
《小清河防记》,明新城县令胡应鸣的《小清河议》,青州府推官陈珪的《小清河议》,
大学士刘(寿光人)的《修大小清河记略》,礼部侍郎许成名(堂邑人)的《重修大小
清河记》,吏部郎中黄祯(安丘人)的《高苑葛侯祠记》,乾隆二十二年申大成的《会
勘月河记》,张元津的《新城水利四议》,孙元衡的《七邑分方河图》、《详覆建闸
开沟文》、《新开孝妇河图》,邑人徐夜的《锦秋亭辩》,邑人郑独复的《系水辩》
等。该志涉及的河、渠、闸、堰、坝等史料和新城水利的相关论文十分详备,富有特
色。其艺文志包括旧志序、跋以及述、赋、引、疏、祝文、祥文、颂、赞、传。官师
志对新城历任知县多有传略。
(十)光绪《新城县乡土志》:2册,约4.4万字,修纂者不详。清末稿本存于山东
省博物馆。
该志志目为:新城建置年代、政绩、兵事录、耆旧录、地理、山水、桥道路、堤
堰闸、古迹、人类、户口、宗教、实业等。其兵事录载有咸丰十一年(公元1886年)春
二月、秋八月当地民团武装与捻军之间的战事;政绩录载有胡应鸣、张必大、崔懋等
地方官员的政绩,以及王象晋、王象艮、王象春等乡贤的事迹;实业志涉及上万人,
其中含中举贡生300余人、 务农者9000人、务工者1600人、经商者1000余人。不惜重
墨大量著录基层劳动者,是该志的特色之一。
(十一) 宣统《新城县后志》:稿本6卷,约30万字,山东省图书馆藏清末抄本。
修纂者不详。
该志卷一为方舆志,卷二为建置志,卷三为食货志,卷四为典礼志,卷五为官师
志,卷六为艺文志。其记述人物,共设孝友、文苑、隐逸、寿耆、寿妇、仙释、官绩、
善行、武功、忠义、节烈、节孝、孝妇、烈女等目。该志为未完稿本,似因辛亥革命
发生而终止。
(十二)民国《重修新城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出版铅印本,记述下限为
清宣统三年,是对清末以前本县旧方志的重新修订。由前后二任新城县长袁励杰 (宛
平人) 、张儒玉(阳谷人)主修,新城学者王采廷总纂。由济南平民日报社铅印,计10
册、35万字。北京、中科院、故宫、历史博物馆、北大、清华等数十所地方或高校图
书馆收藏。
志目分为方舆志(卷一至卷四,含总图、星野、沿革、疆域、山川、形胜、户闾、
风俗、物产、古迹、冢墓、灾祥)、建置志(卷五至卷七,含城池、衙署、学校、书院、
义学、仓库、养济院、庙宇、水利、堤防、河渠、湖田、文告、乡镇、街市、桥梁、
铺舍、邮传等) 、赋税志(卷八,含丁徭、田赋、起运、存留、杂税、兵饷、盐法)、
典礼志(卷九,含公式、礼典、乡饮、乡射、宾兴) 、职官志(卷十至十一,含封爵、
职官、元职官、明职官、清职官)、选举志(卷十二,含徵辟、举人、进士、午举、武
进士、五贡、列贡、文职、武秩)、人物志(卷十三至十八,按历史演进顺序,记述了
上至周秦先贤万子、颜,下至王士禛、徐夜等清代闻人的传略)、列女志(卷十九至
二十,记述1178人)、恩恤志(卷二十一,辖封赠、祭葬、禄恤、禄荫)、金石志(卷二
十二至二十三,含历代金石、明石刻、清石刻) 、艺文志(卷二十四至二十五)、杂志
(含坊表、寺观、坊外、丛谈)。
(十三) 民国《桓台志略》:袁励杰主修,王采廷编纂。3卷,约10万字,民国二
十二年(1933年)铅印。其编纂时间似在重修《新城县志》期间进行,出版时间亦在同
年。该铅印本存于国内近40所图书馆。
该志略分为3卷13篇, 卷一为疆域略,含经界、山川、宗教;卷二为法制略,含
建置、赋税、交通、教育、实业;卷三为文献略,含职官、登进、人物、烈女、艺文。
该志记述的时段,限于民国前期的20余年,写《重修新城县志》以后的史实,补前志
之所未及,创前志之所未能,其编纂体例新颖,篇目严谨,辖属清晰,提纲挈领,体
现出很强的谋篇布局能力和创新精神。
(十四) 民国《新修桓台县志》:3卷、约10万字,继《桓台县志略》而修,由民
国二十三年(1934年)任桓台县长的王元一主持纂修,当年由济南平民日报社铅印。国
内30余所图书馆有存。
该志卷首录有《正名批文》、《新城改桓台记》、《桓台县全境图》。志目明显
沿用民国《桓台县志略》,卷一为疆域,辖经界、山川;卷二为法制,辖教育、建置、
赋税、党务、自治、宗教、实业、交通;卷三为文献,辖职官、登进、人物、烈女、
艺文。其卷二之党务篇,视民国时期的新形势、新事物而设,反映了编纂者修志思想
的进步。

王士禛先辈的修志实践
自明代嘉靖年间起,直至民国期间,新城(桓台)县所编纂的大部分志书,都浸透
了王氏族人的心血。 王氏家族在方志文化上的贡献,促进了新城县(桓台县) 的方志
事业,使该县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编纂地方志数量最多、成果最丰富的县份之一。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知县胡应鸣主持纂修《新城县志》,王士禛的曾祖父
王之垣、以及同族王之干等人,成为修志班子的成员。他们在访求、核实基础上,博
考郡、省、一统诸旧志,纠谬补遗,删繁理乱,而纂成县志稿。这大约是新城王氏有
记可考的第一次参修地方志书,开启了王氏族人参与编纂《新城县志》的先例。
王士禛的祖父王象晋,是明万历进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他集文学家与农学家
于一身, 著有《清梧斋欣尝编》 《减桐载笔》《秦张诗余合壁》《群芳谱》《赐闲
堂集》等。天启初年,王象晋即被时任新城知县的张必大聘为《新城县志》总纂,天
启四年(1624年)完稿付梓。该志体例完备,由图式、方舆、建置、食货、典礼、官师、
选举、人物、恩恤、纶音、综纤、艺文12部分组成,计14卷。该志由万历进士、官至
吏部考工郎中的王氏同族兄弟王象春润色,王象艮、王象复、王象申诸族人参编。王
氏家族文化人的参与,将丰富的文化底蕴融入了志书,天启《新城县志》亦成为一部
良志佳作。20世纪末,桓台县有关部门重新整理点校后以线装书出版,受到社会各界
的好评。
王象晋在该志序言中阐述了“国有史,邑有志”的正确主张,对地方志的篇目问
题做了深刻探讨。王象晋十分重视地方志篇目的设置,不满足知其然,亦深究其所以
然,对方志篇目设置研究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明崇祯八年(1635年),由王士禛的叔祖父王象春任原修、知县孙胤奇任续修,重
纂《新城县志》14卷。该志续有天启后十余年事。艺文志中,收录王氏家族诗文颇多,
王象晋、王象明、王象艮、王象春、王象乾、王之垣等人诗作入选,大大丰富了县志
的文化内涵。《新城县志》亦成为王氏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王士禛及其晚辈对地方志的贡献
王士禛一生著述50余种, 作诗400余首,所创诗歌被康熙皇帝许为正宗,领袖文
坛数十年。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为官,无暇参加方志编纂的具体事务,却十分关
注修志事业。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每到一地,总向当地官员索看地方志,了解地理文
化、体察民风民俗。他为康熙《新城县志》撰写的序言,成为历代《新城县志》中最
有见地的序文之一。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付梓、由知县崔懋纂修的《新城县志》,计6册、30万字,
卷首置有王士禛的序言。序言对县志起源、功用与体例进行了精辟阐述。对于当代方
志工作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序言开宗明义说:“志者,志一方一郡一邑之故而已。然其体实于经史。”指出
以行政区划为方志的记述范围,与今人给予方志的定义--“记述一定行政区域内、一
定时间断限内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禛在序中言,对时任知县崔懋主持修志的举措以及志书本身作出高度评价,
将修志之举看作一场战事,说明他深谙修志之艰辛劳苦。
除《新城县志》外,王士禛还撰写了《跋南安志》《跋朝邑志》《书长白山录补
遗后》《长白山录述首》《浯溪考自序》《黄山领要录序》等序跋文章,对地方志书
体列作了深入探讨。
王士禛长子王启涑曾任山东茌平县教谕、候补知县,撰有《西城别墅集》《茌山
诗存》《因继集》《苏诗补注》等专著。为王士禛晚辈中有成就的文化人。康熙年间,
新城知县孙元衡主修《新城县续志》 ,聘任王启涑负责编纂。该志卷首置图3幅,分
卷上、卷下2册。在续志序言中,王启涑指出“夫文章不关乎经济,必无用之文章”,
提出了方志应讲求实用的观点,受到世人赞许。为实践其修志主张,王其涑在《新城
县续志》编纂过程中,大量收入了关于治理小清河、孝妇河水患的文献资料,成为后
人开展水利建设的珍贵历史资料。
至道光十四年(1634年),新城知县李廷启主持纂修县志,王士禛的水利论文《时
隶幽州辩》,王象晋、王士禛的“志续”,王象明的《重修文庙募缘疏》等文章收录
其中。光绪年间成书的《新城县乡土志》二卷,其《政绩录》中收录了王象晋、王象
艮、王象春等人的事迹。
(作者单位: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注释:
①《淄博历史人物》下册8页,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②《桓台名胜古迹》129~140页,桓台县政协文史委1991年6月编印本。
③《山东省志·方志志》桓台县资料。
④《方志学基本教程》47页,中华书局,2000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