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明代移民初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36&run=13

那洪岐

(一)
明洪武、永乐年间,明王朝为防倭设立莱州府三卫、八所、七巡检、十六寨、一
百四十七墩堡。浮山所建墩十八,列有翁窑、楼山、孤山等。据《中国通史纲要》记
载: “朱元璋注意大乱之后, 休养生息。”“多次迁徙乡民到边远地区开垦。”据
《崂山地名考证资料》载:“崂山地区673个自然村中, 由云南来崂山地区立村的达
230个。 据李沧区部分村庄的《家谱》记载,这些云南人大部分于明初洪武年间或永
乐年间迁来崂山。《崂山县志》载:“洪武初年设浮山守御千户所,置千户1,马兵2,
步兵29”。洪武六年(1373年) 六月,倭夷(日本人) 入侵崂山沿海,居民多受其害,
“诏近海诸卫分兵讨之”。“永乐二年(1404年)在今崂山区中韩街道设置即墨营,有
把总2, 官兵1000余名。筑有寨城1座,周长2华里。在女姑口有驻军一部。”可见崂
山、李村一带移民大多是明朝派来驻守沿海一带或屯垦的军户。许多从征军士在当地
安家落户、结亲、通婚,繁衍子孙后代,使得现居住地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据当地民
间传说,凡祖先从云南迁居此地的人,双脚小指指甲均为两瓣形状。事实上,经查证
现居李沧区部分村庄的人,小指指甲也确是呈两瓣。

(二)
青岛市史志办《志鉴工作》 2002年第3期,载侯文程先生撰写的《青岛地区云南
移民初考》一文中阐述:“青岛市的市南、市北、四方和李沧四个区现有的或已撤销
的村庄中,半数以上是由云南移民创建或是后来迁居至此的。”“李沧区由云南移民
建立的村庄达半数以上。”笔者认为侯老先生的考证是有依据的。因为李沧区是1994
年6月青岛市行政区划时, 由原崂山区李村镇和沧口区合并而建立的新区。历史上沧
口地区隶属于即墨县辖地,据新编《即墨县志》记载,仅明代因建立卫、所和军屯而
迁入的军户达7万余人, 其中包括迁移在沧口、楼山后、湾头、十梅庵、东南渠一带
立村的有林、张、赵、庄、王、蔡、宋等姓氏家族人氏。据《崂山县志》载,李村镇
辖区的19个村庄(今属李村、虎山路、浮山路、九水路4个街道)均是云南移民。

(三)
云南移民年代及其居住地域分布情况。 据查考,李沧区52个自然村庄中(包括已
村改居的) ,有29个村庄是明朝从云南迁移来立村的。主要是:明朝正统年间,李、
杨两姓人氏从云南分别迁移至李村河北、杨家上流立村,其中,据《杨家族谱》记载,
杨姓人是从云南嘎嘎县迁居至此的;成化年间,刘、毕两姓人氏迁来河南村、毕家上
流立村;永乐年间,王、宋、刘、侯、赵、尤、周、李、吕、林、庄、于、石、徐14
姓人氏,由云南分别迁移至东大村、东王埠、南王家上流、北王家上流、西大村、侯
家庄、尤家下河、王家下河、李家上流、东李村、郑庄、曲哥庄、坊子街、南岭村、
十梅庵、楼山后村、湾头村、西南渠、东南渠、石家村、刘家村21个居住地立村;明
初及万历、崇祯年间有:臧、林、刘、王4姓人氏分别迁移至上臧、南庄、刘家下河、
大枣园立村落户居住生活。

(四)
青岛地区移民来源,据学者王诵亭撰文记述“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大
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流传在大半个中国的寻根
歌谣,清楚地说明了歌谣流传地区的人们祖上来自于山西。在青岛地区,大都流传着:
先人是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老鸹窝”来的。因此,很多人想当然地把“云南”认成是
“云南省”,以讹传讹,几成共识。20世纪80年代,原崂山县志编纂委员会曾派人到
云南省的乌沙卫、广西省梧州市(古交趾)等地去调查了解那些地方,搞史志的同志委
婉地告诉:“这些地方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虽然有汉族但未见移民的史料。”笔
者查阅《中国通史纲要》和《廿五史》,明、清两朝均没有从云南省往山东省大规模
移民的记载。那么,为何说“云南”是在山西省呢?据《太平寰宇记》载,现山西省
的大部、河北、内蒙的部分,古时称云州,北魏置,北齐废,唐贞观十四年又置,天
宝初改称云中郡,乾元初又恢复为云州。历史上云州的区域基本上是以山西省为主的,
而云北、云中、云南则是云州的三个不同地区。云南的大体疆域是现今的大同市以南
的区域。所以人们都称谓“小云南”。史籍记载,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到正统九
年(1445年)的57年中,明王朝从山西大规模的移民达18次,动辄数千户甚至逾万户,
分别迁至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以至陕西、甘肃等地。移民是在朝廷
严密组织下进行的,迁移的数量、分布的区域等都有统一的计划安排。当时移民的集
结和发散地是在山西兴洞县城北2里的济仁寺。 因为那里驿道四通八达,北通幽燕,
南连秦蜀,东至齐鲁,西达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展,屋宇宏敞,所以朝廷在这里
设驿站,专门办理移民的“凭照、川资”(手续和路费)。
清末在山东曹州任官的山西洪洞贾村人景大启,联合在山东长山任官的同乡刘广
林,集资在山西洪洞县的“古大槐树处”建亭一座和茶室三间,以供人们凭吊祖宗。
《中国通史纲要》记载:“朱元璋注意到大乱之后休养生息对巩固政权的必要性。
他采取措施,招诱流亡农民垦荒屯田,由官家发给耕牛、种籽,并允许将所垦荒地作
为自己的产业,免税三年或永不起科。”“多次迁徙贫农到边远及空旷地区开垦。为
了就地解决军饷问题,他推行了军屯制度,规定:边疆驻军,三分守城,七分屯垦;
内地驻军,二分守城,八分屯垦。”
明成祖以后,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朱棣继位之初,下令将农器和耕牛发放给
山东受兵灾的地区。他还继续推行屯垦和移民政策,使北京周围及北方边区得到进一
步的开发。
洪武、永乐年间多次大规模地移徙人多地少地方的农民到地多人少的地区屯种。
明末陈子龙《小车行》一诗对移民生活作了一番生动、形象的描述:“小车斑斑黄尘
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何所之?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其哺糜。风吹黄蒿,
望见墙宇,中有主人当饲汝。叩门无人室无釜,踯躅室巷泪无语。”可见当时移民们
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妇啼子嚎……情景是十分艰难凄惨的。
(作者单位:李沧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