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陶山范蠡古迹略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33&run=13

贾安东梁冬梅程兆奎
范蠡墓位于陶山之阳,高约3米,直径约5米,坐北朝南,四面有矮墙和多株松柏相护。
墓前立三块石碑,中间是墓碑:陶朱公范蠡之墓;右为秦丞相李斯书篆文碑:“忠以
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左为肥城市范蠡研究会记事碑,记载了
1997年肥城召开范蠡思想研究会事宜。另外,在台阶外两侧,还立有日本青森大学院
副院长、国际著名商业经济理论家酒井浦先生研究范蠡经商思想成果碑各一块。墓区
占地约1000平方米,处在一块平坦的高坡地带,后三面有青山环绕,正面远望,大山
作屏障,巍峨壮观,学过易经的人,都认为范蠡为自己选了一块风水宝地。
1950年代初,墓前存有不少的古碑石刻,周围有上百棵千年松柏,后来逐步被毁
坏或做了别的用处。
清代乾隆年间,陶山前的涧北村出了一位进士唐仲冕,曾官至陕西布政使。他一
生喜欢古迹, 在应邀主持泰山书院期间,撰写了一套反映泰山古迹的《岱览》,全书
32卷,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对此书有过很高的评价。唐仲冕在《岱览》最后一卷中,
对位于泰山西麓陶山的文物古迹, 作了描述和记录。 其中录有清朝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重建陶朱公墓攒碑》文,碑文中写道:
“陶山之阳,幽栖之侧,一冢屹然,千秋独立。传为越臣,於焉遗迹,缅想当年,
为越良弼,败於会稽,困于石室,虽在颠沛,臣节不失。知足忠完,脱君险厄,念载
图复,寝不安席。终能沼吴,霸业显赫,功成者退,日中则昃。长颈鸟喙,早焉心侧,
扁舟五湖,飘然遐逝。鸱夷子皮,变名自匿,更号陶朱,致富敌国。忠以事主,智以
自庇,千载而下,谁可舆匹。霸业虽朽,忠名不赦,墓比黄金,此土是惜。纲常既维,
宇宙扶掖,乃至於今。沧桑畿易,秦篆既杳,汉赞谁识。颓然荆榛,一片孤石。藓食
文字,久莫可索。第见樵夫,牧竖踯躅。而叹其侧曰:此非越大夫之墓,何碑字之模
糊?觉今非昔时。维乙未春日,熙熙招招,携朋於兹,一适凭今吊古,晨游竞夕,谒
公之祠,寻公之迹,睹兹湮没,心焉恻恻,千秋芳躅,可听泯灭,兴废补弊,何昔千
百。爰名匠石,创为再勒。非谓公之霸业於兹,盖著庶赤松子三笑三点额,指冢口诵
之八言,不致於遂熄。肥城县生员王撰文,监生张嗣宗书丹。岁贡张岳龄重建。大
清康熙五十四年岁次乙未四月。”
这是今天能见到的历史上有关范蠡墓文字最多的一篇碑文。文中提到不少范蠡助
越兴邦,功成身退,经商致富和墓葬的历史,其中“秦篆汉赞”语,后边还要介绍。
范蠡祠位于墓左前方200米处,此建筑保留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 重建的原样,
后多次维修。1997年维修时,制作当今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书“范蠡祠”匾悬于门上。
在西墙嵌有光绪十三年(1887年)维修碑记。除提到维修经过,还写到重做范公匾挂于
门上之事。东墙也有一块古碑,“文革”中被人铲掉,字迹不清。前廊两根八棱石柱,
正面刻写“赤心报国兴越时竭能洁己, 立志诛歼灭吴后独善知人。 ”东边一根石柱
较粗,背面残留“靖康元年”(1126年)等五十多个刻字,这比光绪时期早了700多年;
西边石柱北面残留“嘉靖十一年”(1532年) 等30多个刻字,比光绪早了300多年。这
说明重建祠时,用了宋、明遗留的古建筑的可用材料。经过再加工,又立在这里。祠
内,范蠡像两旁的石柱上是史廷桂撰写的“避君隐陶称朱公流芳百世,聚财万贯济黎
民功盖千秋”楹联。
在《岱览》中,还录有清顺治十六年 (1659年) 肥城知县史廷桂撰写的《重建陶
朱公幽栖祠诗碑》,其内容有:
“忆西扁舟去,千年何所之,那知穷乡里,长此卧鸱夷。问山陶是姓,访洞名西
施。桑枣屯湖水,缆船装欲欹。神通僧梦幻,古佛啸严碑。三笑歌存汉,赤松再子皮,
禅岱途经跸,幽栖寺占祠。野棠寒食路,落日照芜靡,古迹无人到,藤花走鹿麋,我
来瞻拜起,似鼓立迟迟。樵牧先申禁,榱楹访古迹,工鸠因俗豫,照俭剪云茨。十日
成三舍,馨香卜盛粢。越人奠齐酒,对此长相思,缘梦稽山暗,公应记旧时,功成不
居霸,富以散而奇。金铸空余香,寒岚锁独知,胥江涛亦冷,湖舫月涟漪,为谢炎炎
客,母来此祝尸。
范公自霸越后,扁舟至齐,且於陶号朱公,即今肥城之陶山也,山内有缆船桩,
山前有湖屯诸处,相传为古背山而湖之故基。而山麓公墓在焉。旧有祠,创于秦,在
公之旧居初,名陶公幽栖祠,有篆碑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
伦。’斯从上封泰山还,闻蠡墓在此留题。斯者,丞相李斯也。至汉,於祠前建佛殿,
去陶公二字,改为幽栖寺,即于寺内立祠祀公。一日,有老人自称赤松子,对墓三笑
三点额,既而手指冢,口诵八言曰:‘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
人人爱,纲常在,宇宙赖。’诵毕,化为香风不见,遂刻其语为汉赞。隋时则移祠於
冢右,以‘秦碣汉赞’皆残断剥蚀,无复完好,至唐贞观元年四月二十日,有好事者
重刻于石,并携鸱夷歌於额,立之冢上。……宋真宗封泰山,驻跸肥之金牛山,返而
过此,瞻吊公墓。……今山僧野老,闻有修葺佛寺,而终无妥我神居者矣。余於顺治
己末。春来兹土,当兵毁之余,古迹虽存,山寺垃圮,狐兔荆蓁,荒凉特甚,谒公墓
而为之侧。然延至戊戌山僧□性修理佛寺,募余首事,寺工既竣,汉额重新。余因得
访隋时遗址,构祠三楹,溯丛秦额曰‘陶朱幽栖祠’以祀公。寺与祠联邑,樯廊舍兀
立空山,且封墓而高大之,敢谓此千百年仅事,而樵夫牧竖则谓公越相,而余以越人,
故私之抑知。余之所以感慕乎公者,自有在也,祀之。日赋右短章,并搜其逸事以付
之石适邑。顺治十六年九月中浣之吉。史廷桂书。”
以上史廷桂对墓、祠、寺的创建年代,历史沿革作了详细的交待,“秦篆”言简
意赅,对范蠡人生高度概括,符合同是丞相的李斯身份。赤松子是汉初著名道士,张
良晚年曾跟他学道,他的“汉赞”八言,句句铿锵有力,对范蠡人格、思想,墓葬作
了充分肯定。由秦篆汉赞可说明,在司马迁撰《史记》前,范蠡墓位于今肥城一带,
就在当时民间流传。司马迁曾在自传中记述:他二十岁“北渡汶泗,讲学齐鲁之邦,
考察孔子遗风”。陶山处于齐鲁之间,又靠近汶河,中间还有一位司马迁的先师左丘
明的墓地,司马迁亲自到过范蠡墓,是完全可能的。在《史记》中,有关范蠡后半生
经商的描述,应是从这里搜集的资料,这“秦篆汉赞”等,应是他在史记中所说的范
蠡“所止必成名”,“名垂后世”的主要依据。“秦篆汉赞”句于唐贞观年间转刻石
后,又流传至什么年代呢?在前边“重建陶朱公墓赞碑”文后有句话:“盖墓前留贞
观补刻者,此时又重刻也。”说明贞观刻石经过了1088年的历史,于康熙五十四年又
被再一次重刻上石。不幸的是,该碑在“文革”被毁弃。但墓前的唐代碑座仍保存至
今。
经过这么多朝代的文人骚客的笔锋砥砺,那么多史官的审视和验证,有关范蠡纪
念碑文等遗存,至今在肥城陶山可见到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范蠡“止于陶”
的“陶”,即现在的肥城陶山。
现范蠡祠,就是以上碑文所载清顺治年间重建的陶公幽栖祠。根据史料和遗留文
物分析,隋代范蠡祠的位置,应是离此十几米远的当今范蠡祠的后院。那里至今保留
的一根房廊石柱,上刻有(宋)“宣和三年”(1121年)等字样,现仍在原地基上矗立着。
遗址除有完好殿基柱础外,地上还有刻着“元符二年”(1099年)“宣和四年”字号的
石柱和柱础。柱面牡丹云纹图案清晰可见。前面范蠡祠残留“靖康元年”刻字的石柱,
可能就是从这里搬运过去的。从这些不同年号的石柱和遗留柱础看,北宋之前,这里
曾有一座规模较大的范蠡祠,其无论是从占地面积来看,还是从建筑规模的宏伟程度
来看,都较现存的范蠡祠要大的许多。
史廷桂是浙江萧山县人,因而他在文中自称越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来肥城
任知县。在当地除留有他的《重建陶朱公幽栖祠诗碑》文和祠内楹联外,肥城旧县志
中还留有他写下的13首诗歌,其中有两首写到范蠡。

其一
偶寻幽迹问禅关,堙洞荆榛未可攀。
鉴取鸱夷齐地客,智辞鸟喙越臣斑。
当年花语因风起,此日松云渡水还。
欲把麇踪吊西子,薜烟萝月蹒空山。

其二
霸越平吴贵缙绅,如何甘卜野人邻。
谋猷辅助功成就,明哲全身孰匹伦。
灵窟潜藏千载密,扁舟冷落五湖春。
屈官莫道归休早,知足谁能步后尘。
幽栖寺本名“陶公幽栖寺”,俗称西幽寺,在范蠡祠的左前方。近年主持僧人在
原地基柱础重建大雄宝殿。这里所指地基柱础,是指金代大定四年(1164年)重建幽栖
寺后所形成的地基柱础。金代所建大雄宝殿,至1972年才完全塌废,当地许多上了年
纪的老人, 大都还记得大殿的形式和规模。周围还有几根刻有金大定年号的石柱。
在大殿的左前方立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所建钟楼。在唐仲冕所著《岱览》一书中,
也录有金代大定十四年(1 174年) 《重修幽栖寺大殿碑》的碑文,文曰:“……吾乡
陶山幽栖寺,其来远矣。因陶主公昔尝隐其中,由是得名。其寺废兴,载於前记。其
山号为冬天一福地。奇踪奇迹,编满岩谷。是宜灵仙神龙之所居。台洞池泉皆有仙圣
之号。岁时水旱,乡人祈祷辄应。……寺宇制度甚古,往往土木朽腐,前人久欲更新
而未果也。(金)大定四年惠沂上人主持事,观其室宇卑陋,辄欲更新。……”
在寺院遗址,存有该寺最早的遗留文物《唐贞观赵怀相造佛像记》,其通高91厘
米,宽56厘米,上部刻三佛像,下部文字有“……祖信,唐贞观元年三月七日,吏部
授庐州孝感县尉,就毗百里,抚赞一同……扫辽城之障,以兹命赏……爰有佛弟子赵
怀相、智灯、远照、觉镜、员明”云云。字迹残剥不全。它原在韦陀殿南墙下,今移
存范蠡祠。其年月无考,以有贞观字,旧称为“贞观碑”。其次,是存有的唐广明二
年(881年)《尊胜陀罗尼经幢》 ,其通高2.59米,有盖有座,俱缕花纹,幢身为八面
体,刻文62行,每行93个字,共约5000多文字。沙门无垢撰文,紫盖虔禅正书。主要
记载范蠡古迹和幽栖寺的历史,佛教在内地的流传经过、施主贾誊、樊亮等出资兴修
殿堂和经幢的功德等内容,其中有“古寺由来久矣”,“此寺名传万古”,“诸王太
后、宝位常在,辅相近臣,长资宠赐”和描写黄巢起义军“人马往来约百千万”等文
字。为更好地保护文物,1979年此经幢移至泰安博物馆碑廊陈列。
在韦陀殿西山墙,有明隆庆四年(1570年)十三首文人游陶山诗句。东山墙有明万
历五年(1577年)招讨司张继业同几位朋友,游陶山幽栖寺诗文碑刻:
“陶朱栖循处,偶尔得登临,严然突峰石,静曲路幽深,入山不见寺,缥缈无踪
寻。经过一里许,遥见藏危岑,忽闻钟声响,远迓二淄襟。崎岖朝阳路,蝙蝠在前,
竹林遗迹在,徒切仰高心,旋与传麓去,梵宇邃且深,泉从石窦出,恍忽疑鸣琴。东
西两隅寺,范蠡旧时林,越王岂能害,种后竟成擒。岩中犹有冢,世换名存今,西施
匿何所,五悖可能妊,自吴渡海至,安任忘山阴,夕阳笼返照,悼古伫沉吟,徐徐下
山去,咯咯噪归禽。”
另外,还有30多块明清以后的残石碑刻。这些文物都与范蠡古迹有直接关系,在
此不再累述。
(作者单位: 肥城市地方志办公室肥城市文物管理所,此文于2007年先后发表在
《山东科技》《泰汶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