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陵县治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30&run=13

朱瑞东
《大明一统志》载:“沾化古为重丘,隋称将陵”;《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臧励
和等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年5月出版)中“将陵县”条释文:“隋始分置将
陵县。古城在今山东省沾化县。宋移治于长河镇”;明万历、清光绪和民国《沾化县
志》记载:沾化县境“隋为渤海郡蒲台县、平原郡将陵县地”等,都是错误的。事实
上,将陵县治从未在沾化境内,沾化县境也从未属于将陵县地。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有将陵侯史曾。志未尝有县,
盖乡亭名也。”得知,汉代“将陵”乃乡亭级机构。而从古代地理环境看,沾化县域
地处黄河三角洲,境内陆域多为黄河泥沙沉积迫海东退而成,东部、北部地区成陆较
晚。西汉时,县境东部、北部,包括今沾化县城一带尚为海域,西部、南部亦苦海缘
边,人烟稀少,尚未形成村落,根本不可能有乡亭级机构,自然也就不存在“将陵”
及“将陵侯”了。
从沾化县建置沿革看,唐垂拱四年(688年) 县境内首次设镇,称招安镇,即今沾
化县古城镇,隶属渤海县。宋庆历二年(1042年)升招安镇为县,此为沾化建县之始。
可见“隋始分置将陵县,古城在今山东省沾化县”之说与沾化县的建置沿革事实相悖。
据《隋书·地理》载,渤海郡所辖十县为阳信、乐陵、河、厌次、蒲台、饶安、
无棣、盐山、南皮、清池,沾化县境西部属阳信县,南部属蒲台县。平原郡所辖九县
为安乐、平原、将陵、平昌、般、长河、弓高、东光、胡苏。其中“将陵,开皇十六
年(596年) 置”。《中国历史地图集·隋时期·河北诸郡》图示,沾化县境在渤海郡
东部沿海,而将陵县则在平原郡西部,不仅两地相距遥远,且中间又有阳信、平昌等
县所隔。所以将陵县治不可能设在沾化县境,沾化县境也不可能属将陵县。
据《陵县志》(1986年) 载:“隋开皇三年(583年),安德郡改为德州,州治安德
(今陵县城) 。‘德州’二字始于此。开皇十六年(596年),由安德县西北部设‘将陵
县’ 。”由此可知,596年 (隋开皇十六年) 所设将陵县,乃由安德县西北部析出。
《吴桥县志》亦载:“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安德县置将陵县(故址在今陵县赵寨镇)。
时县地分属安陵县与将陵县”。此后,将陵县的建置沿革十分明了:五代周长河县废
为镇,并入将陵县。北宋景元年(1034年),将陵县徙治于长河镇。次年废安陵县入
将陵县,仍属德州。金将陵县属景州。元宪宗三年(1253年),将陵县划属河间府,是
年升为陵州,属济南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为陵县,次年复置为州,属河间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 ,降陵州为陵县,属济南府,次年改属德州。明永乐七年(1409
年) 迁陵县治于故安德县(今陵县城),筑德州城于废陵县(今德州城),属济南府。清
因之。
既然将陵县与沾化县域并无关联,那么众多舛误是怎样形成的呢?有关将陵县治
的错误记载, 源于颜鲁公 (颜真卿) 《东方朔画赞碑》阴记中以“神头镇”为西汉
“厌次”和《舆地广记》(宋代欧阳撰)中以“将陵”为“重丘”的错误认知。明代李
贤等纂修《大明一统志》时,知沾化在厌次北,即以陵县神头镇为厌次,北移找到将
陵,便以为将陵即沾化县域,又因《舆地广记》错以将陵为重丘,从而得出“沾化古
为重丘,隋称将陵”的错误推断。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和明万历版、清光绪版、
民国版《沾化县志》中的错误记载,皆为相沿所致。
(作者单位:沾化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