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市十大人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25&run=13

王年刚

一、文登最早的圣贤--申枨(chéng)
申枨,字周,春秋鲁国人。早年随孔子学习,每次和别人辩论,从不轻易让步。弟子们认为他和
子路都很刚强, 可孔子说, “枨也欲,焉得刚?”意思是说申枨也有欲望,哪里能刚强呢?这就是
“无欲则刚”的出处。申枨学习很刻苦,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被称为申子。据传,申枨为避战乱,
在文登隐居讲学,死后葬在城北村南,也就是文登整骨医院水库上方。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被宋真
宗加封为文登侯,历代受到文登人敬仰,可惜墓地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申枨的到来,吸引了诸侯国许多文人志士,战国“稷下黄老学派”曾在此聚众研修,他们的言传
身教是“文登学”的最早源泉,使文登成为颇有名气的“文士之乡”。

二、“文登学”启蒙人--郑玄
郑玄(127~200) ,字康成,东汉经学家,今高密市郑公村人。自幼苦学不辍,13岁能诵读五经,
21岁博览群书,后入太学受业,成了一名有较深造诣的经学家。曾西入函谷关拜古文经学家马融为师,
学成归来时,马融对弟子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马融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
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中原发扬光大。
汉延熹九年(167年),郑玄返回家乡,因家贫无所依靠,就携亲友一起来到昌阳境内的长学山(今
米山镇长山村),垒石屋建造“康成讲堂”,招弟子设立“长学书院”,一边种田,一边讲学,收弟
子近千人。
建宁四年(171年),郑玄受“党锢之祸”牵连被禁锢,不能随便外出,就继续隐居长学山中,一心
授徒,遍注经书,他的注解集汉代经学之大成,共百余万言,形成了一门新学派--郑学,长期被封建
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对儒家文化的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玄41岁来文登,45岁遭禁锢,直到58岁才解禁,在文登整整生活了17年,主要成就都是在文登
完成的。他教出的学生个个都是饱学之士,这些人开馆授徒,代代不绝,“由是东方学者多通经术”,
对文登影响深远。应该说,是郑玄首开“文登学”先河。
为纪念郑玄的功绩,明洪武以来,郑玄的牌位被供进了“文登乡贤祠”,在被供奉的26位乡贤中,
他是唯一寓居人士。他耕种的田地被称为“郑家岚子”,他和亲族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南郑家村和北郑
家村,村民世世代代在房前屋后栽植一种细长有韧性的草,称为“康成书带草”。

三、文登最早的抗倭将领--刁通
刁通,字叔达,米山镇长山村人,元朝著名将领。他出生在南宋末年,聪明好学,时天下大乱,
文登已属元朝,刁通投笔从戎,作战英勇,刚刚20岁就当上了从征冯翊校尉(团级军官),因不满长官
滥杀无辜,愤而辞职还乡。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元军攻取襄樊二州后,刁通又应征参战。丞相
阿术让刁通任先锋,选精兵三百余名让他总管,先后克樊城,定镇江,夺淮南,屡立战功,5年后升
为进义校尉,6年后升为武略将军,管军千户,赐银牌;7年后升宣武将军总管,兼管领东征汉军招讨
使司事,佩戴金符,镇守扬州。
据《元史》记载,刁通用兵如神,战术变化莫测,从湖北一直打到琼崖诸岛,并东渡对日作战,
历尽艰险,从征三十多年从未打过败仗。元顺帝年间,倭寇常来文登抢劫,时任招讨史的刁通奉旨东
征,在文登安营扎寨御倭,扎寨的地方就是现环山街道的西寨。刁通死后,被运回家乡安葬,墓葬规
格很高。长山有其儿孙三代的陵园,墓道有石人石马石牌坊,可惜“文革”中被砸毁。2006年5月,
米山镇长山村铺设自来水管时,挖出了刁通墓4块残碑。据说刁通的后人谋反被灭族,有一个小孩在
大水泊姥姥家出门,躲过了搜捕,后来改姓于,所以人们传说“真刁在大水泊,假刁在米山”。刁通
是文登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将军。

四、文登威震三边的大臣--丛兰
丛兰、林洙、宋廷训、刘必绍四人被称为文登明代四君子,其中丛兰最为著名。
说到丛兰,不能不提丛姓。“天下丛姓源文登”,其始祖是西汉车骑将军金日。金日是原匈
奴休屠王太子,十四岁时随母投降汉朝,以忠诚正直为汉武帝赏识,赐姓金,封车骑将军,子孙累世
为官。三国时,金氏后人联刘反曹,被曹操所害并诛连族人,不得不向东逃亡,在晋朝初年(约265年)
来到文登丛家岘,以地为氏,称丛姓,尊金曰为始祖。丛氏现有人口40多万人,在全国姓氏中排第
127位,台湾的丛姓后人都认为自己来自文登,所以说天下丛姓是一家,至今都能摆上辈。丛姓历史
上最著名的就是丛兰。
丛兰(1456~1523),出生于明登州府文登县关北头村(现文山村)人,字廷秀,号丰山,自幼聪敏好
学, 无处买书, 就动手抄录, 往往“夜育达旦”。经、 史、兵、医、数等无不涉猎。明成化七年
(1472年) 中举,弘治三年(1489年)中进士,任户科给事中。正德五年(1510年),任右通政,不畏强势,
弹劾太监刘瑾,升任三品通政使,理各地奏章。正德六年,升户部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宁
夏、陕西等三边军饷和粮储。正德九年升任右都御史,总督三边。蒙军不敢侵犯。正德十五年(1520
年)升任南京工部尚书。嘉靖元年(1522年)获准告老还乡,被赐建“优老堂”安度晚年。丛兰为官40多
年,处事正直,一生奏谏达380篇,谥赠柱国太子少保。丛兰遗训子孙只准读书,不能做官,并在城
南辟学堂教族中弟子读书。丛兰当年建优老堂的天宝宫周围子孙繁衍,成为村落,就是现北宫村。他
的墓在申子墓旁,文革中被毁。丛兰是文登历史上官职最高的大臣。

五、清朝“一代完人”--徐士林
徐士林(1684~1741),字式儒,号雨峰,文登泽头镇徐家村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中举,五
十一年中进士,先后任内阁中书、刑部主事、礼部主事、晋员外郎。后出任江南安庆知府、江苏按察
使、河南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
徐士林生性廉俭,赴江苏按察使任时,仅仆从3人和一担行李。吴地风俗奢侈,徐士林却“坐卧
处布衾木榻”,曾在“沧浪亭”设五簋(粗米饭)宴请乡绅,从此,五簋脱粟称“徐公宴”,传遍江南,
节俭之风始行。
民间关于徐士林的故事很多,其中“徐公宴”的由来更是广为流传。据说,徐士林便装出访,适
逢高门达官为父庆寿。只见门前张灯结彩,人来人往,并有账房,广收贺仪。徐士林拿出200大钱交
账房行礼。按该地风俗,官高礼厚者,楼上饮上宴,身微礼薄者,楼下饮下宴。账房见徐士林语声外
籍,举止不凡,便将其让至楼上。徐士林毫不客气,登上楼梯。楼上的官僚士绅,对这位布衣布帽的
异乡老者很是看不起,为戏弄他,把徐士林让至首席。徐士林毫不谦让,安然落座。酒过三巡,有人
提议每人赋诗一首,表示庆贺,从首席开始。徐士林并不介意,便从容吟道:“一步一步上高楼,”
满座哄堂大笑,认为诗句粗俗不雅。徐士林不屑一顾,接着吟道:“玉石栏杆拴斗牛。”此句一出,
满座皆惊。不等他们回味过来,徐士林又续道:“劝君莫笑山东客。代管江南十六州。”这时满座惊
慌,那些属员下官忙跪倒于桌前认罪,众客人始知此布衣老者乃巡抚大人。徐士林落落大方,并不加
责。这次宴席共上菜40多道,他感到过分铺张浪费,便提议以后凡婚丧嫁娶大小宴会,只要四菜一汤,
饭菜在内,就算丰足,若二三友人便酌,只要“五簋款佳宾”即可。后来四菜一汤的宴席盛行于江苏
各地,并流行于山东部分地区,人称“徐公宴”。
徐士林精于断案,史称“治狱如神”。他常告诫手下人:“不善用药者等于杀人,不善用律者也
是如此。”所以每件案子都先摘取大略挂牌示众,使那些官吏不能偷奸取巧。
在30多年宦海生涯中,他亲奉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为官清廉,堪为师表。同时敢于直言。乾
隆四年(1739年)进京述职时,别人献重礼,但他却只献《二典三谟要义》一卷,给皇帝提出安邦治国
策略。乾隆曾和他探讨用人之道,徐士林说:“那些善于拍马溜须的,虽然敏捷但不是人才;那些经
常掩盖是非的,虽然廉洁却是祸害。”皇上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徐士林故后被乾隆称为“一代完人”,命破例祀于京师贤良祠,以巡抚职位进贤良祠,为清代的
第一人。江南民众非常敬重他,将他的牌位供奉于苏州名宦祠。
徐士林的墓应该在泽头镇,为什么今在宋村镇呢?据说抬棺到了宋村,以为到了徐士林的祖坟,
就把棺材放下了,那时有个规矩,棺材不能落地,落地就不能再抬了,所以族人就在那里买地安葬。
文登历任知县对其非常敬重,按时节前去祭奠,可惜墓地“文革”中被毁。文登图书馆现存徐士林手
稿《守皖谳词》2册、43篇和《巡漳谳词》2册、32篇。为纪念徐士林,文登市市政府在峰山西侧修建
了一座“士林亭”。徐士林是“文登学”的杰出代表。

六、文登的传奇英雄--于得水
于得水(1906~1967),18岁拜师学武,练得一身好功夫。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拉起十多人的武
装,在文登、牟平、海阳一带秘密活动。1935年参加了胶东“一一·四”暴动,1937年参加了天福山
起义。
传说于得水是“神枪手”,曾一枪打下两麻雀,攻鬼子碉堡时用子弹打进了机枪眼。他曾腰中两
弹,让战友用剃头刀子创出弹头,没吭一声。与人摔跤,三四个人不能近身。1939年,任八路军山东
纵队五支队十五团团长,被徐向前总指挥称为“打游击战的高手,打阵地战的虎将。”他历任胶东军
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兼东海行署专员,东海分军区司令员兼烟台、威海警备区司令,胶东军区第一
分区司令员,浙江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筑委员会主任、安徽省
民政厅副厅长等职。1967年受迫害惨死狱中,1979年平反昭雪。骨灰一半安葬在胶东英灵山,一半留
在安徽,安徽大蜀山文化陵园为于得水竖立了半身铜像。于得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了很多
战功,胶东各地都有他的传说和故事,著名作家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和《山菊花》中的于得海、
于振海原型都是于得水,他是胶东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七、文登走出的“长江王”--林一山
林一山(1911~2007),是一代奇才,天福山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曾任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山东
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总指挥、辽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等职。1949年改行水利工作,是长江水利委
员会的领导和技术权威,先后主持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陆水蒲圻试验坝、葛
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主持研究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他因三峡工程受到毛泽东主席六次召见,
曾和主席大谈三天三夜,主席风趣地对他说:“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来给你当助手,
帮你修三峡大坝?”主席称他为“红色专家”“长江王!”
葛洲坝最初修建时盲目上马,漏洞百出,林一山临危受命,担任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任
工程总指挥,完成了葛洲坝工程的设计修改,在一个失败的工地上创造了世界奇迹,被外国专家惊叹
为中国的水上长城,所以人们称林一山为“现代大禹”。

八、“侨界之星”--毕务国
毕务国(1922~2006),文城架子山村人。从烟台蚕丝专科学校毕业后,到威海“仁聚德”学习经
商,1940年代创办了“新聚昶”公司,常年奔波于青岛、上海、香港之间,1950年迁居香港,1954年
移居巴西圣保罗。他从开杂货店起步,专营中国工艺品批发,很快成为拉美最大的中国工艺品批发商。
此后,除购置不动产外,还在圣保罗与友人合资兴办面粉厂、丝织厂、酒家、饭店等10余家企业。
1966年,巴西国会通过亚马逊开发计划,次年亚马逊区首府玛瑙市被辟为自由港。毕务国当机立
断,在玛瑙市投资成立东方企业集团,在工、农、商、不动产、进出口贸易等方面投入开发,并将全
家迁到该市。他利用玛瑙市自由港进口外国货豁免关税的优势,大做进出口生意。继而增设东方建筑
置业公司,集中财力进军不动产。
1990年代末,毕务国的东方企业集团拥有15.6万亩农场,九大产业公司,涉及航运、工业、农业、
商业、医药、房地产、进出口等多种行业,纳税额为各公司之首,据说最高时占当地税收的80%。鉴
于他在开发亚马逊地区中所做的卓越贡献,巴西政府曾三度授予十字勋章。1968年9月在日本东京当
选为世界华人会议主席,成为世界华侨首领,是著名的侨务活动家,为中巴1974年建交做出了积极贡
献,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巴西访问,一定会到华务国家中做客。他心系家乡,十多次为祖国和家乡捐钱
捐物,在高村镇建设了“毕务国小学”,其子毕崇仁多次回乡与有关部门洽谈合作项目。

九、“中日民间文化大使”--于植元
于植元(1927~2003),文登大水泊村人,1946年,只身来到大连,先后任旅大师专副教授、校长,
大连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等,社会兼职达90个以上,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首批享受国务
院特殊津贴,并获得“曾宪梓教育奖”,在古代历史、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中日关系史、满族文字、
书法美学领域造诣较高,被美国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授予终身成就奖。
于植元为中国著名书法家,先后与十二任日本首相有文字之交。竹下登竞选首相时,他送去了预
示当选的“能从竹下登龙门”的条幅,被日本各大报纸刊载,5个月后竹下登竞选成功,于植元的字
更轰动日本,前后应邀出访日本50余次,日方曾一次向他赠送珍贵的日文图书达5吨。他为佳能、精
工两大公司题写的“唯佳方能”和“精为上工”条幅,被两公司奉为经营方略,日本企业以拥有于先
生的字为荣,日方一企业与大连合资时,合同中有一个条件是大连要回赠一幅于植元的字。
威海成立了于植元书法联谊会,为其建设了专门的纪念馆。

十、中国的保尔--赛时礼
赛时礼(1919~2001),高村镇坤龙邢家村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42年在战斗中被打断左腿,
不得不由主力部队转到地方,担任文登县独立营二连连长。他英勇善战,带领部队打伏击、截汽车、
拔据点、闹县城,是胶东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是胶东军区首批战斗模范、模范指挥员。他参加和指
挥过大小战斗二百余次,重伤六次,1947年11月11日,敌人的两颗重机枪子弹打穿了他的左腮, 打
掉了上下牙齿, 打断了舌头,从此成了“特等伤残”,先后任胶东部队作战参谋、作战科长、胶东
军区司令部军训科长、山东军区管理处长,济南军区后勤部副局长等。
1962年离休后,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200多万字的作品,由他编剧的电影《三进山城》、《智
闯威海卫》、《陆军海战队》、《沉日》、《血醒》、《敌腹掏心》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军
地领导和社会各界誉为“中国的保尔”。赛时礼是“文登学”人自强不息的典范。
当然,“文登学”代表人物远远不止十人。据统计,建国以来,文登先后有130多人被授予少将
以上军衔或担任副军级以上职务。
(作者单位:文登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