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市四大名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24&run=13

王年刚
文登市“四大名山”,是“文登学”的重要内涵。文登境内有大小山峰2600多座。俗话说,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文登的四座名山是:代表秦文化的文登山,代表道文化的昆嵛山,代表龙文化的回龙山,
代表红色文化的天福山。
(一)秦代遗踪--文登山
文登山,即现在的文山,召文台所在地,历史上影响深远。
传说古时候有一枚巨大陨石降落在文城东面的小山上,人们认为是文曲星下凡,将其视为文星神
石,专门在此山建亭供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此,召文人登此山,为其论功颂德,从此这
座山被称为“文登山”。秦始皇“文山召士”的故事在隋、唐、宋、元的典籍中都有记载。1973年在
苘山镇发现了新权遗址,面积2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米,采集的遗物以秦汉时期居多,其中秦代
钱权重31公斤,嵌有李斯小篆的42字诏文铜板,全国只发现了2枚,是国家一级文物,表明文登在秦
时已人丁兴旺、工商云集;在宋村等地发现了多处汉墓群,证明秦汉时期文登一带文化发达,完全有
条件“文山召士”。
始皇东巡,留下了许多地名和传说,如辇道口、辇子村、歇驾夼、驾山等。在昆嵛山东北有“系
马山”,据说是秦皇系马的地方,所以山草多打结。以前官吏每到文登,一定会到此游览辇道旧迹,
观赏山草缠绕奇景。传说秦始皇路经昆嵛山下时,看到在龙形大石上晾晒树叶诗文的黄氏兄弟,称赞
说“尔等龙石晒字,难能可贵!”这里从此被称为“龙石晒字”村。为此,文登籍著名学者于植元先
生写下了“祖龙驻跸,文士登山,古县得名自此始;黔首知书,田夫晒字,昆嵛佳话至今传”的对联,
镌刻在召文台上。
召文台,就是为纪念始皇登临而建,文登设县以前,文山便建有秦庙和召文台,已有1500多年的
历史。金元时期进行了重修,明时泰庙毁于雷击,在其东侧又建玉皇庙,后又建三官庙和碧霞元君庙、
子孙娘娘庙,清朝相继重修和增建庙宇三次,使召文台规模宏大,历代都重点保护,明朝时文登知县
王家栋颁布《培植文脉禁令》,刻于召文台的文星石上。内容是:“文山乃文邑、祖龙、民命、文运
攸关。如有在此取土取石者,罚土千担,树千株。”据载,历史上文山古木参天,庙堂林立,为历代
士卿墨客谒拜怀古、观光游览的胜地,有“不临召文台,未到登州府”之说。可惜的是,1940年日军
大举进犯胶东,召文台及古建筑群尽毁于战火。1992年文登市政府又重修了召文台,建有仿古的前后
门、石坊、钟楼和文星石亭、“文登学”陈列馆、秦始皇蜡像馆等,成了文登市标志性建筑。
“不临召文台,未到登州府”,为什么把召文台与登州府联系在一起呢?因为文登于南北朝时北
齐天统四年(568年)置县,至今已有1439年的历史,是胶东半岛设置较早而从未撤销的少数县市之一。
当时烟台市福山区以东均属文登,是现有面积的8倍多,当时文登是今烟威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唐武德四年(621年)在文登设置州府,所以称为登州。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第二年废登州,文
登属莱州;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三年又于牟平置登州,15年后移登州治于蓬莱。如今人们一提到“登州”
就以为是蓬莱,而不知登州的名称就是因“文登县”而来,而“文登县”又因“文登山”而来。
(二)道教名山--昆嵛山
第二大名山昆嵛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这里是“尧命曦仲宾日”处,据史料记载, 远古尧帝
时, 曾命他的大臣羲仲居住在昆嵛山,在谷设“天文台”,测定日出时刻,确定四时季节。如今
留下了哩、哩店、哩后三村。哩在民国以前是文登五大镇之一,有谷遗址、古驿站和烽火
台遗址。
昆嵛山,古名根余山、姑余山,据《仙经》记载:“姑余山因麻姑曾于此修道上升,有余址尚在,
因以得名。”传说麻姑是一个小官吏的女儿,因不满父亲虐待民工,遭到父亲的关押,后来越狱逃跑,
经王母娘娘指点,来昆嵛山修炼成仙。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徽宗下诏封麻姑为“虚缈真人”,自
此麻姑更受人崇拜,成了长寿、健美、聪明、正直、纯洁的象征。金大定年间,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
女儿碧霞元君岳姑,东游昆嵛山时发现这里仙气十足,故从泰山迁入。召文台上的原碧霞元君庙就是
为她而建。
其实,自春秋以来,昆嵛山区就人烟稠密,耕读传家,成为方仙术士向往的圣地仙境,齐威王、
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均来此拜神求仙。汉唐之际,“山中七十二峰,峰峰有寺院,山
山有宫观。 ” 北魏大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里称昆嵛山为“海上诸山之祖”。由此历代便有
“海上仙山属蓬莱,蓬莱之祖是昆嵛”的说法,一时成为名闻华夏的“仙山圣地”,道教祖师王重阳
闻名而来,使这里成了道教全真派发祥地。
王重阳,咸阳大魏村人,48岁在终南山遇仙悟道,自修两年后开始奔走布道。金大定七年(1167年),
在山东宁海州收了马丹阳(号丹阳子)、邱处机(号长春子)、谭处端(号长真子)、王玉阳(号玉阳子)四位
高徒。 大定八年二月, 师徒五人来到昆嵛山,在这里发现了全真教第一祖师东华帝君王玄甫居住的
“东华观”,并发现了化身为大山的天然老子头像,五人顶礼膜拜,在山中开“烟霞洞”专心修炼,
并在一块月牙石上凿刻了《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全文146行,5700余字,是道家存世的最大
摩崖石刻,现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老先生称圣经山中老子天然头像
和月牙石是两大宝物,将来极有可能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此山遂称“圣经山”,经
卷应是大弟子马丹阳所书,因为师徒中只有他是进士出身。
在昆嵛山中,王重阳以《道德经》《孝经》《心经》为经典,正式创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
国道教全真派。不久,又收郝大通(号广宁子)、马丹阳的夫人孙不二(号清净散人)、刘处玄(号长生子)
为徒, 后人称这七位徒弟为“全真七子” , 又称“北七真” 、“海上七真人”。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年),大弟子马丹阳在紫金峰北建契遇庵,开九阳池;在紫金峰南建东华宫,创立“遇仙派”。
王玉阳在槎山创立“嵛山派”,晚年被文登县令接到文城天宝宫,并羽化于此。
全真七子中,以邱处机最为著名,金兴定三年(1219年)冬,他应成吉思汗邀请,以71岁高龄,率
弟子18人,历时3年,行程1万余里,从昆嵛山来到西域大雪山(在今印度丰都库什山),与大汗终日相
谈,大汗尊其为“神仙”。邱处机远赴西域去见成吉思汗的事迹,随行弟子李志常著有《长春真人西
游记》,详述经过及旅途见闻。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邱处机来到大都(北京),入住天长观(今白云
观),奉旨掌管天下道教,爵“大宗师”。他利用这一身份,消除民族隔阂,释放被沦为奴隶的汉人
和女真人3万余人,并解救了大批汉族学者,把中国道教和全真派推向高峰。从此,他曾修炼过的昆
嵛山大修官观,道徒云集,王侯朝拜,皇帝敕封,香火盛极一时。1991年5月,中国道教协会、中国
旅游文化学会、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及海内外道家学者140余人在文登举行研讨会,公认昆嵛山为“中
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
昆嵛山是一座天然的文化宝库,既有汉代“永康”、“司马长元石门”等石刻,又有金元帝王敕
封的“圣旨碑”、“懿旨碑”等铭记;既有隋六度寺、唐无染院等旧址(有古刹晚钟、太古品茗、无
染叠翠、 鸟鸣寺幽、 寒林织锦、 无染晴雪六大美景名世) ,又有金元“契遇庵”、“混元殿”、
“玉阳洞天”等遗迹;既有邱处机“神清观”、王玉阳“圣水岩”等真人手迹,又有元代张仲寿“五
华碑记”、赵松雪“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等书法大家亲笔;既有“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刻
石,又有老子天然头像等奇异景观。其余“洞天”、“福地”、“丹井”、“圣泉”、“东华洞”、
“朝阳洞”、“众仙坟”、“玉皇阁”、“东华宫”等古迹景观不可胜数。历史上,昆嵛山中还有类
似“海市蜃楼”的“山市”等。昆嵛山还是革命圣地,胶东“一一四”暴动就发生在这里。1992年,
林业部批准昆嵛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8年,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三)李龙故里--回龙山
第三座名山回龙山在宋村镇。据说明朝时,拓阳山下的山后郭家村有对夫妻,男的姓李,女的姓
郭,因家里穷,就外出讨饭,走到昌阳山下山东村,在村西盖了三间草房住下来。老俩口到54岁还没
怀孕,这年三月,女的到东河洗衣服,看到树上结了鸡蛋大的李子,就摘下吃了。郭氏从此怀孕,足
足怀了一年零四个月,六月初八这天傍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郭氏产一小龙,长二尺,落地就飞
走了,清晨就来找奶吃,一吃奶他妈就没有气了,把他爹急坏了。有一天,他点上灯,磨了一把镰,
等小龙来吃奶。见头在妻子怀里,尾巴卷在梁上,就举镰,狠狠一镰,把尾巴砍断了。李龙爷飞走后,
拜道家祖师张天师学艺,学成后被派到东北治水。东北大江里有条白蛟龙,经常祸害百姓,李龙爷就
想为民除害,跳进江里和白蛟龙搏斗,因力气小,打不过,就托梦给当地百姓,让他们上来黑水就扔
馒头,上来白水就扔石灰。在老百姓的帮助下,李龙爷打败了白龙,消除了祸害,从此,李龙爷被皇
上封为治河管水的“总龙王”,世人称其为“秃尾巴老李”,居住的江被称为黑龙江,黑龙江省由此
得名。以后黑龙江的船家在开船前总是先问问乘客中有没有山东人,有山东人就风平浪静。
后来龙母郭氏去世,葬在昌阳山下。一天云雾弥漫,乡里人看到一条龙盘旋在山顶,天晴后见山
下郭氏墓已移到山上,大家都认为是李龙爷干的。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将昌山改为“回龙山”。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东巡抚奏请皇帝给李龙爷封号,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直到文化大革
命前,这个匾额还挂在龙母庙上。
自此,回龙山“香火之盛,甲于东方”,山上山下先后建起龙母祠、龙母坟、龙王大殿、龙王庙、
龙母庙、龙母住宅、戏楼等古建筑。文登境内近百处寺、观大都增建“李龙王和龙母大殿”。从此,
清代官窑瓷器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尾巴呈秃顶状的龙纹,简称“秃尾龙”。
旧时回龙山每年有两次大的祭祀活动,一次是农历三月初二龙母生日,有大型庙会,周围百里数
万人前来祭祀龙母,并有耍龙、唱戏、扎纸、放鞭炮等表演。另一次是农历六月初八李龙爷生日。这
次的规模虽然比不上三月初二,但场面也很大。每年六月初八当年属文登地界的人和、靖海、邱家、
黄山、上庄一带民众都给它过生日。
(四)革命圣地--天福山
天福山自古便有“天赐福地”之称,旧时建有庙观。据民间传说,大水泊村于氏家族,被称作东
海望族。清代名臣、顺治进士、康熙户部左侍郎于可托出生于该村。其子于其询出生时,取乳名“天
福”,意为天降鸿福。于其询不负厚望,官拜雍正朝刑部山西司主事、广东肇庆、高邮、廉州、罗定
道按察司副使。卒后葬于故里山包上,后人因称此山为天福山。1937年在这里举行了震惊胶东的天福
山抗日武装起义。
天福山起义部队后来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55团、61团和63团,成为胶东人民武装的基础。
后来在这一基础上发展成中国人民解放军27、41、31、32等四个野战军,为抗日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
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这支队伍里先后走出上百位将军,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1962年8月26日,郭沫若亲临天福山,写诗一首“天福英雄是理棋,献身革命国忘私。当年猛打
雷神庙,今日高标星宿旗。万代东风吹海陆,一方化雨仰宗师。文登多少佳儿女,接力还须步伐齐。”
为纪念天福山起义,1973年文登县政府修建了纪念塔和遗址管理所,建起了有297名烈士的陵园。1980
年, 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天福山革命遗址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山东省林业厅批
准建立天福山森林公园。2004年7月,在此增建文登党史馆。天福山是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
防教育基地和威海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作者单位:文登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