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孙祖镇黄山景区的开发利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22&run=13

刘存祥

一、黄山景区基本情况
黄山景区位于孙祖镇黄石山南麓里庄村,西至百财山子,东至大凤田,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
约3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北高南低,呈太师椅状。以山高林密、风景优美、庙古清幽、香火旺
盛、游客接踵,名冠沂蒙大地。黄石山西距艾山,东连玉皇山,南望孟良崮。西有汶水环绕黄石山下,
东有玉皇顶直插云霄。黄石山高耸挺拔,群峰耸立。苍松劲柏,云绕雾霭,素有“山明水秀,云蒸雾
蔚”之美誉。山上有云穴劲松,众势连珠,仰望似群龙而戏,西眺有挽白虎之势,岭苍水秀,群似舞
凤而翱翔;山中胜景美不胜收,山藏洞壑,清泉内隐,涓涓清泉流淌叮咚之声不绝于耳。有瀑涌、沸
泉、道隐,在这洞天福地曾建有古刹梵宇黄石寺、观音殿、尼姑庵等清虚建筑,混元一气,成为一方
胜景。

二、黄石寺的历史踪迹
古刹梵宇黄石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清康熙十一年(1673年)、清道光七年(1828年)所修《沂
水县志》中皆载“黄石寺,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该寺最大面积280余亩,建国初期被毁。黄石寺被
毁前为三跨院落,寺内有黄石仙公殿、佛爷殿、奶奶殿、龙王殿等建筑,遗址现仍有银杏树、元朝碑
等保存完好。前面为古式建筑大门,山门高耸,梵宇清幽,六檐八角,荆木作椽、檩木作柱,杏木大
门,飞檐走壁,雕龙画凤,雄伟壮阔,气势宏伟。庙宇殿堂砖石结构,有前门、跨院、拱壁、佛爷殿、
奶奶殿、禅房、客厅、讲经堂、钟鼓楼、龙王殿、龙泉等设施,大门前右边为戏台,左边为碑林。周
围古树参天,飞鸟翱翔,既显生机勃勃之景象,又有清静幽深之肃穆。院内花木满园,石板铺路,台
阶阔平,整个部局美观大方,古朴典雅,清静宜人。
(一)黄石仙公殿。该殿约建于唐代。黄石寺的始建年代无可考。据该景区内《重修观音殿碑》碑
文记载:黄石寺之建于黄石山始于何年,安得济北城黄石老来游,则斯山愈为生色矣。”就是说黄石
寺建于何时,史无记载,济北城黄石老来此山游居之后,黄石山、黄石寺才名声大噪。另据该遗址元
朝《黄庭观记》碑记载:“三界众圣至尊,起万化之灵……秦世未兴,显迹于东阿县界,涌化现于石
内名曰黄石大仙公也。三界大德,宗师明妙……”由此知,黄石山、黄石寺与黄石仙公的关系密不可
分。
该寺遗址现有银杏树三棵,龙井东南有两棵银杏树,树龄约有800~1000年,即北宋真宗赵恒至
南宋宁宗赵扩年间(1007~1207年)所植。龙井东边的银杏树,树龄约有1150~1350年,即唐高宗李治至
唐宣宗李忱年间(657~857年)所植。据当地老人回忆,农业学大寨时期,在庙宇遗址北面泥土下面挖
出一通“开元”年间的残碑,“开元”为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即公元713~741年。据此,可以推断黄
石寺和黄石仙公殿为唐玄宗开元年间所建或重修。据龙井西边和北边的土层分析,龙井西边和北边的
土层为泥石流土层,从黄石山陡峭的断层分析,其断层也是多次发生山体断裂而形成的。由此看来,
此地在唐、宋间发生过黄石山山体滑坡,出现泥石流,庙宇被毁,至北宋年间重修,元朝初期又重修,
民国年间再次重修。
(二)佛爷殿。建于何时不详,殿内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塑像面南而坐,全身袈裟闪闪发光,两边
分别是十八个罗汉塑像,陀头各有姿态,有的在显示自己的本领,有的在谈论经典,神采奕奕,活灵
活现。东、西、南三面墙壁上壁画鲜艳夺目,描绘了二十八宿,七十二贤一百位名人的事迹,有悬梁
锥骨、郭巨埋子、卧冰求鲤、鞭打芦花、孟宗哭竹、尝粪忧心、扇枕温衾、恣蚊饱血等故事。其中一
幅是龙王抓着王小的壁画引人注目。
(三)奶奶殿。塑有两尊女神,分别是痘官奶奶和疹官奶奶。两尊女神安祥端坐,手中各托一名儿
童,是保佑儿童不染麻疹、水痘的女神,她们为人间送来了吉祥,免除了病灾,保佑人们岁岁平安
(四)龙王庙。建于1923年,庙前有高锡光拜撰、吉殿龄敬书的功德碑。碑文中载:“盖以云行雨
施,有龙则灵”,为“捍灾御患,虽百世祀之可也。邑之黄石寺,古名胜境也。辛酉春,住持僧觉惠
携缘簿一册,倡言于寺之西北隅,地颇阔敞,可再建龙王庙一座。”“落成,士君子之游观者,见此
金碧辉煌,轩豁呈露,神有依而像可贴,真可生山林之色,壮社会之观矣”。龙王殿前有古井一眼,
又称龙泉,传为黄龙为拯救黎民百姓除去旱魔,从东海一头钻来形成的神泉。
(五)碑林和石刻浮雕。 黄石寺前碑林和寺内石刻浮雕艺术堪称一绝,展示了历代名人、文人的
书法艺术,碑文多为古代名人墨迹和文章,碑文有诗歌、词赋。庙宇的顶、梁、柱皆是雕龙画凤,石
刻四处可见,有龙飞凤舞、金龙盘玉柱、龙凤吉祥、二龙戏珠、蛟龙出水、百鸟朝凤、九天揽月、八
仙过海等内容,画面十乃壮观。
(六)戏台。庙宇前的戏台,以岭为基,青石彻墙,戏台面为青草地毯,宽六丈,长十丈。每年三
月三日和九月九日逢庙会,好戏连台,直到农忙季节才停演。庙会期间,大江南北的知名戏班竟相登
台献艺,买卖商贾云集,一派繁华景象。
(七)元朝碑。元至元十一年(1275年)所建四龙碑。莒州时为元朝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尉司益都路所
辖,当时此地属莒州沂水县。四龙碑很少,目前我国发现的古碑大多为双龙碑,四龙碑目前全国不足
百通,其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此处历史上曾先后为道教、佛教、神教的传播圣地,昔日的辉煌繁荣和文化积淀可见一斑。

三、黄山景区的其他名胜古迹
黄山景区名胜古迹甚多,除黄石寺外,尚有观音殿、界楼、南天门、玉皇顶、天街、聚钱洞、尼
姑庵等名胜古迹。
(一)观音殿。位于黄石寺上方黄石山顶东侧,1893年重修。该殿遗址所存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
修观音殿碑》碑文记载:“邑西南乡孙祖社黄石寺,旧有观音菩萨殿,仪基犹在,大厦久倾,盖旧有
几于无有矣。主持僧续纲,募化四方,亟为重修”。观音殿所处之地,环境清雅,山高林密,云绕雾
霭,真乃仙境一般。
距观音殿西去约300米是尼姑庵,遗址尚存房屋屋基,所建年代不详,所有碑碣已毁坏。
(二)界楼。又称幽寨子,为四合院,大门面向朝西。建于尼姑庵与黄石寺之间,座落在黄石山向
前突出的一个崖顶上,远看象崖壁上的一座寨子。因为尼姑庵和观音殿内僧众都是尼姑,黄石寺内僧
众都是和尚,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所以尼姑庵内所需日常生活用品都由男性或黄石寺和尚按时放
于界楼内,尼姑庵和观音殿内尼姑按规定的时间去取,这样尼姑、和尚男女双方都不见面。
(三)天街与南天门。从黄石寺后面朝东北方向前行,在黄石山与玉皇山之间有一条幽深向上的小
道,山高林密,约有5里路之遥,过去由石头彻成阶梯状山路,称为天街。顺着天街拾级而上,当行
至中间名叫二起阁的地方时,两边有两条石柱子拔地而起,直插云霄。这两个陡峭挺拔的石柱便是天
宫的大门门柱,故此处称为南天门。沿着天街前行便来到山顶,山顶上有一块开阔地,左行200余米,
便是观音殿,向东前行便是玉皇山顶峰玉皇顶。
(四)玉皇顶。玉皇山,又称玉山。玉皇山峰顶,叫玉皇顶又称蒙阴顶子,站在玉皇顶便能望见蒙
阴城。玉皇山高耸挺拔,林木葱郁。站在玉皇顶,向北远眺,林海如烟,一片苍莽,蜿蜒曲折的沂河
象镶嵌在黄石山下的一条银带。巍巍北大山象一条巨大的莽莽苍龙,桓横在县城北部,穆桂英点将台
和仙姑洞亦隐约可见。向西望去,蒙阴城尽收眼底,岸堤水库,高湖水库象两面银色的镜子点缀着沂
蒙大地。放眼南去,芦山、孟良崮、大崮顶、雕窝楼子、九子峰,象一排排卫士组成一道绿色屏障。
极目向东,沂河水象一条银钱,时隐时现。
(五)铸钱洞。即民间铸造钱币的山洞。处在黄石山陡峭的石壁上,我国历史上盗铸钱币者时有发
生,远在南朝刘宋时,民间盗铸钱币已风靡一时。这种盗铸劣质钱币流通社会后,扰乱了经济秩序,
物价上张,数十万钱买不到一斗米,人们苦不堪言。在这种形势下,当地人们也相继在偏僻地方或山
洞中铸造钱币。因此洞曾多次在此铸造钱币,故称铸钱洞。

四、开发黄山景区的重要意义
(一)开发建设黄山景区,是我县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狠抓工作措施和文
化产业项目的落实,推动我县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的需要。黄山景区建设是一个投资少、时间
短、见效快、效益持久的一个项目,做好黄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更是进一步优化我县经济结构,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加大黄山景区开发建设的力度,修复黄石寺,再现黄山景区魅力,是进一步优化、组合沂南
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目前,文化产业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结构调
整为契机,以市场配置、投资多元化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人才支撑为动力,全面整合文化资源,进
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鼓励民营文化资本向文化产业转变,把开发建设黄山景区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逐步实现我县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化重组和跨越式发展。
(三)开发建设黄山景区,可提高我们的“文化创意财富”意识,使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
优势。由于我县缺乏“文化创意财富意识”,不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不重视传统文
化专业人才,因而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不能尽快形成规模,成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因
此,通过对黄山景区开发建设,更好地促进我县文化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我县的文化产业,叫响我县
的文化产业品牌,使我县的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开发建设黄山景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只是修路、建楼、
拓宽街道、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和氛围。文化设施的落
后,文化产业发展的缓慢,既影响着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影响着一个城镇、一个新型农村
的形象。因此,做好黄山景区开发建设工作,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设施水平和和整体形象
是非常重要的。
(五)开发建设黄山景区,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又是一项民心工程。对于弘扬传统
孝道,更好地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责任感,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将大大有助于父慈子孝、老有
所养这一局面的出现,使我们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使我们的国家更加
繁荣、更加富强。
(作者单位:沂南县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