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修志重人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121&run=13

柳宗铎解广海
古人云:“修史之难,莫过于志。”史修县志皆为朝廷诏令,对此皇旨浩荡彰政工程,历代知县无不卑躬奉令修纂。福山,明至民国,志凡四修,有明万历《福山县志》,清康熙、乾隆《福山县志》,民国《福山县志稿》,共计46卷,106万字。知县修志颇重修志人员选录。研览福山旧志,概其特点有:
重学识--举人、进士多。学识泛指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具体含义为二:一是指学历,受过什么教育,获取什么及第,时即进士、举人、贡生、庠生;二是指有广博文化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用章学诚的话说,就是“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福山历任知县,在选录修志人员时,尤重学识。其四部旧福山县志,共延聘39人,其中进士、举人各9人,占总人数的46%;贡生12人,占总人数的30%;庠生9人,占总人数的23%。其康熙县志,10名编纂人中,有4名进士、3名举人,占总人数的70%。进士、户部尚书王骘佐其纂修,承编山川地理,所纂县志“事无不举,举无不核,核无不详,务求可信,以备采览”。全志计12卷、16门、91目,4册、15万字,较明万历志,卷、门、册增37%,字数增2.5倍,是福山“颇具影响之信典”。
重身份--县官、府官多。身份指自身所处之地位,它是权力的象征,资格的体现。在封建社会里其含义为:官职;德行。在修志中,为官者有两大优势:一是凡官者皆读过书,有学问;二是凡官者都执过政,有实践。从福山旧志看,知县对修志人选,特重身份。在四部县志选录的39人中,尚书1人,占总人数的2.6%;御史、道台、郎中3人,占总人数的7.7%;知府4人,占总人数的10%;知县11人,占总人数的28%;教谕等20人,占总人数的51%。其中,纂修4人,皆为府、县官;佐修9人,县官以上6人,占67%。乾隆志,13名编纂者中,有知府2人,占总数的15%;知县7人,占总数的53.8%;训导等4人,占总数的30%。该志“体例完备,资料翔实”,计8册、25万字,较康熙志,册增1倍,字增60%,“是福山诸志中的中坚”。
重管理--宜人、善任多。知县修志并非易事,虽有明颁《纂修志书凡例》和清令县统一设志局廷文,但难就难在修志人员管理上。就福山来说,延聘人员多为致仕归里官员,在任时啥事都有人侍候,卸任修志无职无权侍候人,反差极大,心难平衡。再则出身书香门第,耆硕名儒,文人相轻,自古已然。为克其难,历任知县,煞费苦心,知难而进。明万历《福山县志》纂修郭如核,选贡,官至河南温县知县,文采有佳,卸任归里,(其父郭宗皋明隆庆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宰福知事宋大奎,在修志组局时,以其郭氏豪门望族郭如核为主,配其侄郭尔池(举人、运同)、郭尔郊(岁贡、训导)为佐,开局“集庠生数辈相与,据摭前闻,搜罗往牒,兼询故老,参之见闻所及者,两阅月而纂集成帙”。是为福山历史首部县志。康熙和民国志,其措施与万历志大同小异。清乾隆《福山县志》纂修萧,进士,知县,官至甘肃高台县知县,职有政声,钟情方志。其祖萧文蔚,举人,官江南知县,曾修《桃源县志》。致仕归里,年时古稀。何乐善莅知福山,“为修邑乘,延公秉笔”,三顾萧门,以情相见,应允答。善自任督修,配延佐修、采访、校阅12人。“秉董孤之笔,……一字一句,必亲加检点。其是非去取,则折衷邑侯。内不避亲,外不避怨,尤不任己志,志成未梓而殁,知县为其作传,并入乡贤”。王骐,贡生,交际广,有活力,聘录县志采访后,为县志采集极多资料。何知县为其题赠“乡进士”匾额(1×1.45米),以资鼓励,其后人以此为荣,今仍悬存完好。
(作者单位:福山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