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116&run=13

刘秋增孙忠华李坤
山东省是全国方志系统最早启动信息化建设的省份之一。1996年,山东省省情资料库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成为全国方志系统第一家省情资料库。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 山东省于1998年创办了山东省情网。 多年来,按照“资料数字化、编辑无纸化、传输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的总体要求,全省以建设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为突破口,一手抓信息资源开发,一手抓信息技术应用,初步形成了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信息网络,搭建了以各级地情网站为节点的有效平台,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建设地情资料库和地情网站是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山东省省情资料库、山东省情网建设。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建设地情资料库的设想始于1993年,1994年开展调查研究和方案设计。1996年12月,由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与浪潮集团联合承担的《山东省省情资料库建设与开发》研究课题顺利通过了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成为全国方志系统第一家省情资料库。 山东省情资料库建设工程共分三期进行, 一期工程1996年底完成,主要进行总体规划和总体框架设计,以及进行建库试点;二期工程为1997~2000年, 进入全面建设和开发阶段;三期工程为2001~2004年,在继续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地域发展战略研究,提高综合开发、综合服务的功能和水平。截至目前,山东省省情资料库共建有专题数据库99个、年鉴库19个、其它数据库6个。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1998年,以省情资料库为主体内容的山东省情网在国际互联网顺利开通运行。山东省情网自开通运行以来,先后进行了五次升级改版。升级改版后的网站主页设计更加美观大方,栏目设置更加科学,技术管理更加先进。除山东省省情资料库外,山东省情网还设置近20个一级栏目、100多个二级栏目,4300个页面,共计3亿多字,形成了纵贯古今、横及百科、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全省最大的地情资料网站。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省情网站的建设,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3年底,省委书记姜春云亲自听取汇报,指示财政给予支持。1997年7月,省委书记吴官正亲笔为山东省省情资料库题词:“融古今省情,继往开来;汇百业信息,富民兴鲁”。省长李春亭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听取省情资料库建设汇报,并形成决定同意建立山东省情资料馆。省政府将山东省省情资料库作为政府办公信息资源库的一个重要分库纳入《山东省信息化发展“十五”规划》,列入十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并将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的硬件配置、软件升级、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纳入全省信息化发展的统一规划,全盘考虑,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情资料库、省情网站的建设。
(二)市、县(市、区)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山东省情资料库、省情网建成后,山东省迅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推动市、县(市、区)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上来。省史志办成立“全省史志系统信息化建设推进办公室”,负责全省的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推进工作,并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措施,出台了“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用并举,重点提高”的24字建设方针,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地情信息网络。各市、县(市、区)把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上升到巩固阵地、开拓事业的高度来认识,成立专门机构,制订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实施、升级改版方案,保证人员、资金、场所三到位。1997年12月,全省第一个市级地情资料库--泰安市市情资料库建成;1999年11月,全省第一个县级地情资料库--蓬莱市情资料库建成。取得初步成效后,山东省史志办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步伐。2001编纂了《地情资料库建设研究与应用》,有力地指导了地情资料库建设;2003年9月制定了山东省史志系统县级地情资料库建设达标验收标准,并先后召开了六次全省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现场会。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山东省史志办通过调研、督查等,帮助市、县协调解决制约工作开展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的快速发展。经过几年的大力推动,2007年10月18日,山东省17个市、140个县(市、区)全面完成了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工作。目前,省市县三级地情网站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线资料十多亿字,在为全省领导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改革开放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建设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的几个重点。一是高度重视数字化资料的搜集。数字化资料是建设地情资料库和地情网站的基础,山东省史志办始终高度重视数字化资料的搜集工作,不但规定本系统内出版的志书、年鉴及其他地情资料的数字化资料要及时报送省史志办,而且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社科院、软科学办公室、高等院校、省政府调研室、省图书馆、省内各大网站等单位建立了数字化资料共享关系,大大节省了人力、财力、物力,提高了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的效率。二是切实提高人员素质。由于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涉及面很宽,因此技术人员的素质、结构直接决定网站质量的好坏,是保证地情网站建设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关键。山东省提出了全省史志系统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十种能力,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办培训班、研讨班和开创技术交流平台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并根据工作进度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为全省史志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期分批进行。山东省省情资料库、山东省省情网建设初始,就根据当时已有能力,提出了边建设,边服务,边开发,分段实施,逐步提高完善的方针,将省情资料库、省情网分为三期工程来建设。在推动市、县(市、区)地情资料库和地情网站建设方面,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山东省史志办采取长计划短安排,阶段性设计,分步骤实施的做法,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建设,不搞一刀切,从而保证了全省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按计划圆满完成任务。四是注重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山东省史志办通过制定“地情资料中心”建设实施方案,颁布市、县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达标、验收标准,制订地情网站建设的管理制度等措施,使各市、县(市、区)对地情资料搜集范围、上网资料规模,数字化资料报送、专题栏目建设和上网制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有章可循,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概念混淆以及信息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当前全国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史志部门各自为战,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规范性建设标准,力求规范,为实现全国方志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二、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坚持全方位推进
山东省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以各级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为基础,坚持全方位推进,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修志模式,实现编史修志由传统手工操作向现代科技手段转变,更为史志工作适应时代,融入社会,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全方位推进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史志部门的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工作机制,规范管理;有利于增强服务手段和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山东省史志系统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使信息化建设对主体业务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省史志办在省方志馆建设机关办公局域网,将计算机、虚拟网电话、宽带上网等纳入局域网统一管理。所有工作人员通过局域网服务器、网络打印机共享办公资源,实现资料查询、编辑、打印以及通知、文件、公告收发数字化、网络化。开发的地方志域名的邮件系统,实现了全省范围信息传递无纸化、网络化。济南市史志办公室开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市、县(市、区)之间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工作平台;青岛市史志办公室开展的“网上村村通”工程得到中指组领导的好评,研发的“年鉴编辑软件”,实现了年鉴编辑从文稿报送到编辑成书全流程数字化处理和网络化运行;滨州市史志办公室结合史志工作特点开发了方志馆管理系统软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环境,为提高志书质量、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开展读志用志工作等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史志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对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进行升级改造。信息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不断更新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的内容,夯实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才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为此,山东省各级史志机构不断扩大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信息容量,全面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地方史志成果的供给能力, 服务经济、 社会、文化发展。山东省史志办要求,“十一五”时期17个市全部建立局域网,140个县(市、区)确保人手一台计算机,省情资料库入库资料达到10亿字左右,市情资料库1亿字左右,县情资料库2000万字以上;没有实现全省互联互通的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尽快改造升级,纳入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市级地情网站做到独立服务器,独立域名,统一使用整站程序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管理利用水平,山东省史志办每年都进行“优秀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评选,并根据信息化发展形势不断修改完善评选标准,建立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推动了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的升级达标。
(三)扩大信息化系统的服务领域。山东省把强化服务功能作为全省史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扩大信息化系统的服务领域,做到了既服务史志系统内部,又服务社会各界和公众;既服务现在,又服务将来;既服务领导,又服务群众,不仅提高了信息化建设水平,又为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山东省史志办开发的数字化工作平台,涉及志书编纂(在线修志系统),年鉴组稿、编辑(无纸化组稿、编辑系统),数字化方志馆(网上方志馆)建设,旧志整理等各个方面,为整个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和保障。山东省史志系统信息化建设还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特别是各级地情网站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网站建设、发掘历史名产、规范地域边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制订区域发展规划、投资项目论证等工作,在招商引资、旅游资源开发、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山东省史志信息化系统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山东省政府将史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山东史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全方位发展。

三、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发展
山东省史志系统信息化建设促进了修志工作观念的转变和修志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全省修志工作资料数字化、编辑无纸化、传输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的进程,组建了一个以互联网为纽带的省、市、县三级网络,搭建了一个以各级地情网站为框架的交流平台,开发了一批活化史志资料、服务社会发展的读志用志成果。
(一)促进了“三个中心”建设。1999年,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在全国方志系统率先提出,到2010年将各级史志机构建成当地的地方文献中心、地情资料中心、区域研究与课题咨询中心的战略设想。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是“地情资料中心”的基础。通过制定、实施“地情资料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对上网资料规模,志书、年鉴及其他地情出版物样书及其数字化资料的报送和上网制度,地情资料搜集范围,市、县级地情资料库和地情网站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实施,有力的促进了“三个中心”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促进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2002年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它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服务系统,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为贯彻文化部、财政部通知精神,山东省文化厅、财政厅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2005年8月15日,山东省副省长蔡秋芳在山东省史志办的请示上批示,同意将史志地情资料库和“三个中心”建设纳入“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丰富了工程的内容,拓展了工程的范围,扩大了工程的受众面,为更好地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工程的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扩大了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影响,为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发展争取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三)促进了读志用志工作的开展。山东省各级地情网站通过开展信息咨询、企业上网等活动,现已成为全省史志系统在线交流的阵地、对外宣传的窗口、沟通内外的桥梁、社会各界了解山东的大型平台,在招商引资、文化建设、资源共享、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山东省省情网自开通以来,年均点击量50多万人次,促成了前韩国总统卢泰愚2000年6月18日回山东祭祖;泰安市情网主动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临沂市情资料库在临沂“望族文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淄博市临淄区情网“读者反馈”栏目在网民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各级史志部门依托地情网站撰写了一批价值较高的地情研究报告。如山东省史志办以山东省情网为依托,结合山东的旅游现状,进行了一次大型的山东旅游现状调查及开发研究,写出了题为《充分发挥地方志的服务功能推动我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调查报告,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批示将调查报告转发省直有关部门、 各地政府, 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传统民风与山东经济发展辩证思考》、《从山东、浙江、广东的经济发展看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分获2001、2003年度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围绕史志工作立法,撰写了题为《依法修志势在必行》的调研报告,直接促成了《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的出台,并获2005年度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为续修志书提供首届志书资料、年鉴资料和源源不断的地情资料,真正使史志工作成为了一项长期性、连续性、日常性的工作。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各级史志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中,从法规上确立了信息化建设在地方志工作中的地位。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确定把加快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作为新时期地方志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力争在今后五年内,基本实现地方志系统的数据库全国联网。因此,如何加快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是摆在全国方志同仁面前的现实问题。山东省史志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行了十四年,经过了艰苦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这充分表明,在信息化时代,要进一步提升地方志事业发展水平,必须加快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方志工作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实现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本文原刊于《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