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校对需抓好“三个环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112&run=13

吴继文渠敬伦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校对工作在年鉴编纂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把好校对关口尤为关键。笔者认为应当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要提高编校人员素质。校对工作是年鉴编纂运作的重要环节,编校人员是年鉴编辑的核心,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年鉴的成书质量。编校人员不仅要具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还要敢于怀疑、敢于提问,善于敏锐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严把政治关、保密关、事实关、数据关、常识关、语言关等关口。然而,编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项基础性工作,并非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平时多下功夫。首先要做好编校人员职业道德的经常性教育。年鉴的编校是项繁琐枯燥的工作,尤其是对年轻的编校工作者而言,更需要使其认清年鉴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投身年鉴工作的事业心,培养尊重事实客观记录历史的责任心,练就耐得住寂寞和诱惑的冷静心,达到“坐得住冷板凳,变枯燥为乐趣,乐为历史写丹青”的境界。同时,也要抓好编校人员的业务培训。编校业务技能培训,可通过个人自学、新老帮带、组织讲座、业务研讨、编辑业务指导书等方式进行,使其熟悉年鉴编校工作的操作流程、编校要点。如烟台市将行文通则、编写规范、操作流程、常用符号用法、常用数字用法、常见错别字等汇集成实用手册,让编校人员不仅在平时能学,需要时也能对照查阅,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对编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帮助很大。此外,也要重视年鉴编后的总结交流。年鉴编纂完成后,每名编校人员都应认真进行全面总结,通过总结查找存在的问题,使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为下次编纂提出更好的做法。这样一来,编校人员的素质自然会在实战总结中不断提高。
二是要创新校对方式。一些地方在年鉴编纂工作中,采取一人组稿、编稿同时又自己校对的方式,长期实践表明,其编校质量往往流于一般化。因为,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即使其对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部门比较熟悉,也会因个人阅历、专业背景而出现纰漏,即使其编审若干遍,也会因思维、阅读习惯而在编校过程中忽视稿件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由此看来,要提高年鉴校对质量,减少差错,创新校对方式势在必行。《烟台年鉴》2005年卷、2006年卷的创新实践表明,交互轮校的方式是减少差错提高校对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往,《烟台年鉴》实行以自我校对为主的方式,差错率较高,2005年卷以后在自我校对的前提下,引入交互轮校的方式,发挥编校人员各自优势,发现了许多别人个人校对时不易发现的问题和差错,使年鉴的差错率有了明显降低。当然,年鉴校对的方式,还应作些其他尝试,比如可以尝试采取走出去请供稿单位协校、请相关主管部门审校把关的方式,尝试请进来,即让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相关人员参与校对的方式,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把关尽可能地把编校差错降到最低限度。
三是要健全考评机制。一些单位的编校队伍中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想法,影响了编校质量的整体发展,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烟台年鉴》在编纂审校阶段,以评稿活动为载体,引入考核奖惩机制,其做法值得参考。他们在年鉴样稿自校工作完成后,抽选责任编校所编校稿件,采取编辑轮评、主编点评的方式,从部类框架设计、分目结构布局、条目编写、随文图片、各类表格、小资料以及语法、修辞、标点、计量单位等方面对每位编校人员的工作成绩进行量化评分,考评结果列为当年评比先进的主要依据。同时,为能保证各道工序的工作实效,他们还实行差错责任追究制度,对成书后发生的差错,不仅追究责任编校的责任,还连带追究轮校、审稿人员的责任。近两年来,考评机制的建立健全使责任编校的责任心大大增强,业务素质随之有了明显改善,烟台年鉴成书文稿也较往年有了大幅提高。
(作者单位:烟台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