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探索年鉴运作方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105&run=13

王娟

一、如何理解年鉴运作方式
运作,应该是和市场紧密相联的。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会有运作的概念。所谓年鉴运作方式,就是从编纂开始到最后成书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如何操作的。若把“运作年鉴”看作是一项工程,从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到编纂方案的形成,从框架设计、条目选材到编辑修改、副主编及主编审稿,从版式装帧设计到印刷出版,从工作机制到营销机制的建立等整个过程的实施都属“运作方式”范围。这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编纂者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换句话说,从年鉴的设计、生产到走向社会的整个过程都会渗透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是指导我们编纂出具有时代性、资料性、实用性年鉴的关键。我们理解,跟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21世纪的年鉴运作方式,应该是弘扬主旋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富有时代气息、操作方式更加灵活的运行机制;应该是发挥年鉴信息载体作用、推进年鉴事业蓬勃发展的方式。我们强调“年鉴的运作方式”,目的是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高。谈到这里,让我们联想到一些影视作品的推出,从作品策划、编剧到最终播出,无不渗透着制作商的操作手法、运作方式。虽然年鉴不同于影视作品,但可以给我们某些启迪、参考。我们的目的是把年鉴事业做大做强,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把精品年鉴送到读者手中,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在年鉴编纂工作中,我们逐步体会到,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精神状态决定工作状态;责任心决定工作质量。年鉴发展得好不好,关键是要创新,如何运作就是发展创新的助推器。工作中,可能对运作方式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运作方式,从而达到贴近社会、为读者服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二、对年鉴运作方式的思考
就年鉴发展的现状看,采取多样化的运作模式,是一种必然。年鉴要发展、大发展就必须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是客观的。时代发展要求年鉴要有新的运作方式,突破平台期,在“质”与“量”方面共同发展;这是社会需要、读者需要,也是年鉴自身生存的需要。可以说,客观现实要求成为我们改变年鉴现状的一种动力。把年鉴融入市场同样具有可行性,一是我们积累了二十年的编纂经验;二是一些地方性综合年鉴或多或少地尝试过,或有意无意地采用了某些市场化模式。一些省、市综合性年鉴的实践也证明:进入市场,年鉴的生机和活力就显现出来。
对年鉴运作方式的探索,关键是转变观念、思想创新。只有在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实践。所以,编纂者要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超越自我,逐步摸索出适合自身的运作方式来。因为各地有各地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粗线条的思考。
在思考多种年鉴运作方式时,身边发生的几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让我们深思。实例一:山东某市举办××晚会,需要放焰火来庆祝,花费较大,但组织者以举办焰火比赛的名义发出邀请,结果全国各地的生产厂家云集此地,以各自的顶尖产品现场表演,免费给自己做广告。焰火在天空中争相斗艳,为晚会添彩。达到了老百姓称赞、厂家宣传、政府省钱“三赢”的目的。实际上,花钱买焰火和举行焰火比赛只是组织者思路、观念的不同,运作方式的差异,结果却是“两重天”。实例二:在淄博市第九届党代会召开期间,党史部门与新闻媒体联手,在相关媒体上登出全市历届党代会选举出的领导班子情况,资料性和可读性都很强,不但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也扩大了本部门的影响,提高了知名度,读者反响很好。这虽然不是一种直接的运作方式,但却支持了本部门今后工作的开展。实例三:淄博市国家级高新区对主要道路的冠名权进行拍卖。这些给我们以启示,年鉴作为地方(行业)独特的知识品牌其无形价值尚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挖掘。
可能我们对年鉴运作方式概念理解的不够全面、准确,但在年鉴编纂过程中,只要抓住两点,就能推动年鉴事业的发展。一是社会效益,二是经济效益,而能够把两个效益统一起来的就是运作方式。

三、在实践中探索年鉴多样化运作方式
年鉴是文化事业的一部分,紧跟时代,贴近社会,服务读者就是其最大社会效益。资料性、实用性等是从属于时代性的。贴近时代就是反映历史,只有具有时代性,才有存史价值。当年鉴作为信息载体、工具书发挥其最大社会作用时,一定具有资料性、存史价值。形式是为内容服务并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编纂年鉴时,当体例和实用性发生矛盾时,应以实用性为主。2003年9~10月,我们在全市供稿单位中开展了一次《淄博年鉴》读者调查活动,调查统计结果中,以增强年鉴的实用性、可读性所占比例最大,达72.9%。应该认识到,随着年鉴事业的发展,体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年鉴能否发挥社会效益关键是看实用性,注重实用性就要在体例上有所创新。 首先总体框架方面要适应时代。 以《淄博年鉴》为例:《淄博年鉴》(2004)在“招商引资”部类,为扩大影响也可设“为淄博做出贡献人物”或“外地人在淄博”等专栏,记载在淄博市投资的外地人或海外人士。编纂2006卷年鉴时,为突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学习贯彻《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在框架设计时,单立两个部类,集中反映。其次要精选条目。把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特色、有影响的内容记载下来,努力拓展部门(行业)深层次资料。如《淄博年鉴》(2003)在“政府”分目中加上“市民投诉工作”次分目,通过记载市民投诉中心的工作,反映热点信息,来看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效率,推动政府提速,促进政府创新工作方式,同时也通过社情民意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比如,楼市、股市高位运行,老百姓关心的物价上涨,大型超市、连锁店等新型流通业形态,都可成为年鉴反映的亮点。第三,重视自身宣传工作。要在整体上对宣传工作进行策划,采取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支持年鉴工作。
年鉴的经济效益就是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自身能够“运转”起来,不断发展壮大。首先要有创年鉴品牌意识。要改变重编辑、轻营销的观念,把年鉴当成城市名片、文化名牌来运作,树立“年鉴”形象,拓展年鉴的生存空间。对《淄博年鉴》来说,要结合全市创建“文化大市”,逐步把《淄博年鉴》塑造成为淄博市的文化名牌。二是运行机制有活力。充分发挥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用创造力和实干精神推动事业前进。三是具体操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只要符合法规、政策,有社会效益,就多方结合,调动和吸引一些社会资金帮助年鉴发展事业,让年鉴“转”起来。如《山东年鉴》2002卷、2003卷就是和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四是重视营销网络的建立。比如把彩页和发行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以长远利益为目标的发行网络。五是把年鉴看成一个整体,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如用正文内容把彩页带动起来,不要割裂二者,使之相辅相成。六是做好相关的联系、沟通工作。包括上级部门、供稿单位、同行之间等。
(作者单位: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