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志·第一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89&run=13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张福山 主编 王之本 朱佩锋 寿逢午 副主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97年 5000册 1032千字 714页 彩图 30码 158.00元
ISBN7-101-01785-1

济南修志历史悠久。现存志书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济南府志》54卷,由蒋
修、唐梦赉等纂和清道光二十年(1840)版《济南府志》72卷,由王赠芳、王镇修,
成、冷纂。此外,济南辖境内的一些区县,历史上也曾纂有不少志书。这些珍贵
的资料,至今仍为后人了解往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新纂《济南市志》工作始于1981年,前后历经17载,终在1997年底分册陆续出版。
《济南市志》共分8册,约800万字,全面记述济南市的自然、历史、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诸内容。上溯1840年,下限止于1985年,部分内容适当上溯或下延。全志
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以志为主,结构为卷、篇、章、节、目体。
《济南市志·第一册》 为全志之始,主体部分分为2卷,分别是政区·自然环境
·人口和泉水·风景名胜·旅游。 2卷之上另设有“卷首”,内中有市情综述、大事
记两部分内容。
济南市位居山东省中西部, 泰山穹隆北麓,黄河的南岸,地跨北纬36°1′至37
°4′、 东经116°12′至117°44′之间。1985年,辖历下、市中、天桥、槐荫和郊
区5个区及历城、章丘、长清、平阴4个县。全市总面积为5775平方千米,市区面积为
483平方千米。 全市总人口为3830477人,市区为142972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6
3人,市区每平方千米2960人。全市共有27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
济南依山傍水,地处要冲。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沿黄低洼4部分。
南为泰山山地,北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三带,
北部临黄河平原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及南部低山丘陵带。境内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
系。黄河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北部边缘;小清河源于济南,出境后自寿光羊角沟
注入渤海。
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山东内陆,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
冷,春季和煦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年均气温在13℃至14℃之间。济
南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煤矿、铁矿、铜矿及硬质耐火粘土、石灰岩、辉长岩、花
岗岩等;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共有1133种,其中栽培植物756种、野生植物377种;动
物资源中野生陆栖脊椎动物约360余种, 水栖动物以鱼类最多,约40多种;水资源主
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过境水两部分,当地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16.9亿立方米,可
利用量为12.6亿立方米。
济南历史悠久。1928年在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
址,表明距今8500年前至9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济南最早见于史册记
载的名称是“泺”,后曾称为“”、“历下”、“历城”等。“济南”之名始于汉
初。汉文帝十六年(前164)以济南为国,后改称济南郡。隋唐称齐州、齐郡、济南郡,
宋徽宗政和六年 (1116) 改称济南府, 元代称济南路。 明朝置山东行省,洪武九年
(1376)济南成为山东首府,历明、清、民国而延袭至今,一直是山东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济南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素以泉水众多且清冽甘甜称著于世。宋代著
名文学家曾巩对济南泉水曾这样写道:“齐多甘泉,甲于天下。”清代著名小说家刘
鹗在《老残游记》中形容“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济南泉水,城区散布约100余处,
号称“七十二名泉”,故济南又被世人冠以“泉城”雅号。诸泉千姿百态,分布为:
趵突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泉群、黑虎泉泉群。

(杨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