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气象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8&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曹钢锋 主编 李寄莱 童德仁 副主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000册 229千字 372页 彩图 16码35.00元
ISBN7-209-01603-1

《山东省志·气象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3年,1994年正式出版。志书以篇、章、
节层次划分, 全书共设4篇,内容依次为天气气候、气象台站网、气象业务、气象事
业管理。志书上限始自1880年,下限到1985年。
山东省地处中纬度,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欧大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
温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气候资源丰富,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旱、
涝、风、雹、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气象事业,预防
和减轻气象灾害。
山东的气象事业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从1880年起,英、德、日等国先后在山东
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 设置测候所或观象台,应用近代科学仪器进行气象观测。191
1年青岛观象台开始制作天气预报。
民国时期,气象事业发展十分缓慢。1918年,山东省政府在临清省立棉业实验场
创办测候所, 以后又在济南及各县设立测候所110多处。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山
东,测候工作中断。在日伪统治时期,曾一度恢复了部分测候所的气象观测。抗日战
争胜利后到1949年8月山东全境解放, 省内只有山东省气象观测所、青岛市观象台和
李村、莒县、惠民3个农业实验场测候所,仪器设备简陋,气象业务时断时续。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华东军区气象处开始在山东省建设气象台站网;同时,
省人民政府农林厅也在各专区、县农林场设立气候站。1952年12月,山东军区司令部
成立气象科,成为省内第一个气象行业管理机构。1953年10月,山东军区司令部气象
科转为省人民政府建制,改称山东省气象科,1955年扩编为省气象局,开始接管专区、
县农林场和盐场的气候站。到1958年,全省气象台站网发展迅速,并普遍开展了单站
补充天气预报业务,加强了农业气象工作。
1958年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气象部门在业务指导思想上发生过一些重大失误,
贬低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 歧视甚至打击知识分子,延误了气象事业的发展。196 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气象部门管理机构瘫痪,业务和服务质量下降,给全省气象
事业造成重大损失。“文化大革命”后期,气象管理机构得到加强,1975年以后,气
象部门增添了天气雷达、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等新技术装备,改善了气象探测和气象通
信手段,各项业务工作也有一定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气象事业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从1980年起,各
级气象部门开始进行管理体制调整,到1983年已经初步建立了上级气象部门与当地人
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上级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并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到
1985年,山东省已经建立了基本上能适应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所需要的气象台
站网, 全省气象部门所属台站达到125个,职工2598人,初步建成由大气探测、气象
通信、气候资料、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组成的基本气象业务技术体系;气象仪器装备
有了较大改善,配备了天气雷达、卫星资料接收、天气图传真、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
术装备; 气象科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共取得研究成果575项,其中44项获省部级以
上奖励;全省气象部门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同时,大力推行有偿专业服务,气象服务领
域大大拓宽,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日益显著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志获2005年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