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教育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70&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马钊 主编 刘鸣 孟华 副主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 1000册 700千字 1174页 彩图 20码
130.00元
ISBN7-209-03208-8

《山东省志·教育志》于1982年开始编纂,2003年正式出版。全书以篇、章、节
层次划分,共分9篇、34章。首篇为私学、官学、书院、科举考试,依次为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书后
有附录。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至1990年。为彰明个别事物因果,适当上溯或下延。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先贤们就创立了儒家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私学的开创
者之一。晚清以前,山东除秦朝和晋朝末期等少数几个时期外,私学兴盛,官学发达,
成为儒学中心。北宋时,山东首创学田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明清时期,山东各地
对教育尤为重视,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制度更加健全,科举制度更加完善。私学、
官学、书院兴盛,各府皆设府学,州、县都建立起州、县学。清雍正时期,山东有书
院75所,其中官办61所。
晚清初期,清政府仍然实行以科举取士为导向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戊戌维新运
动之后,开始变革教育。其后,山东成立中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各州县开始改办新式
学堂,开始重视向国外学习和留学生教育。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山东资产阶级革
命派创办公学。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实行“壬子癸丑学制”。晚清时期,西方教会
在山东传教、办学较早,教会教育先进的办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清末山
东教育改革影响较为明显。
民国时期,北洋军阀山东执政当局对全省的教育体制、学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
行了一些改革,但其中包含大量封建内容。国民党政权统治初期,山东教育一度呈现
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一些山东教育家开展了大量的教育试验和实践活动,在提高农民
素质,改善乡俗民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对山东人民
实行法西斯奴化教育。山东原有的各种教育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贯
彻为战争服务的方针,注重在职干部教育、战争和生产技能教育,正规办学与战时办
学相结合,收效很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建国后的前十七年,山东教育处于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在探索中发展的时期。
建国初期,山东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恢复原解放区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接管新解
放大中城市的教育,开展教师思想改革运动,调整高等院校院系等,开始建立全省统
一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革命和改革,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
成就。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左”的错误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较为曲折,也出现
过一些失误,教训也是深刻的。1961年以后,经过调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恢
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东教育遭受重创。从1966年起,全省高等学校停止招生
达5年之久,学校各级组织陷入瘫痪,教育秩序受到破坏,造成严重恶果。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90年,是山东教育事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全
面振兴,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主要表现在:平反冤假错案,整顿教学秩序,恢复教学
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全面贯彻新时期教育方针和实施“科教兴鲁”战略
方针。明确了教育指导思想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开
展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调整教育事业结构。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高
等教育结构,扩大成人教育规模;中小学校舍改造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改革教育管理
体制。包括全省中小学实行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体制,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等。
建国40年来,山东各级各类教育有了巨大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该志获2005年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刘广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