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地质矿产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7&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刘 振 艾宪森 主编 吕 昶 刘邦金 副主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 2500册 266千字 444页 彩图 19码38.00元
ISBN7-209-01515-9

《山东省志·地质矿产志》编修工作始于1983年,1993年正式出版。该志以篇章
节划分层次, 全书共分4篇15章,首篇区域地质调查,依次为专业地质勘察篇、矿产
普查与勘探篇、地质矿产事业管理篇。志书的时间断限为1840~1988年,部分资料有
上溯和下延。
山东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丰富, 开发历史悠久。自汉朝至民国初年,历代
史志记载的矿种就达50余种。春秋时期,人们已掌握许多关于矿床分布及如何寻找矿
藏的知识和经验。山东近代地质工作始于民国初年。当时,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十分薄
弱。丁文江、孙云铸、李四光等地质学家曾到山东进行地质调查,对推动山东地质事
业的兴起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谭锡畴在鲁中地区的调查,证明了白垩纪地层在山东
的存在与发育,补充和丰富了民国初年的发现。
日本窥伺齐鲁富饶的矿产资源已久。在日军侵占山东期间,对山东矿产资源进行
了大规模的调查和掠夺性开采。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只有少数地质学家,
如杨钟键、刘严然等到山东作过一些零星地质调查。在胶东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胶东行署成立了采金委员会和北海、西海专署矿务局,组织群众采矿,并举办地质
训练班,组建地质队,开展找矿工作,有效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地质事业开始起步。从1952年起,地质部在山东先后组建了
9支地质队;省煤炭、冶金等工业部门也分别组建地质队。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对省地质系统投资达0.07亿元,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煤、
铝土矿、铁及冶金辅助原料、菱镁矿、金刚石、有色金属矿等矿种的普查与勘探。这
一时期, 全省组建起20余支地质队,地质系统职工由200余人迅速发展至3000余人。
山东地质事业走上逐步发展的轨道。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山东地质事业蓬勃发展。 1958年,山东省地质局成立。
“二五” 期间,在全省首次组织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同时加强了能源、黑
色金属矿产的调查,加快了石油地质普查工作的步伐。1961年,在东营打出了华北平
原上第一口油井。在鲁中、胶东探明了一大批铁矿床。
1963~1965年,为山东地质工作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在金、金刚石找矿工作中
取得突破。1965年,相继发现三山岛、焦家等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焦家式”金
矿。同年,找到国内第一条含金刚石原生矿脉。“文化大革命”初期,山东地质工作
尽管受到冲击,但地质工作仍取得较大进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地质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地质队伍逐年发展。
至1988年, 职工总数为12319人;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
矿产地质工作也发现并探明一大批矿产地。同时,努力实现地质工作的战略转移,大
力加强区域地质调查,加强金、金刚石、非金属矿产普查勘探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工作。这一时期,黄金地质工作取得的进展尤为突出。新城、马塘等一大批“焦家式”
金矿床被陆续勘明。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仅山东地矿局新发现的金矿床就有30多处,
探明黄金储量为国家计划的158.4%, 占全国黄金探明储量的30%多。在黄金地质找
矿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队,被地质矿产部授予“功勋地质队”
称号。非金属矿产地质工作也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山东地矿
局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就有20余种;新发现的蓝宝石、红柱石、透辉石、明矾石等
矿产填补了省内矿产空白;探明了储量居全国之首的石膏、自然硫等矿产。进入80年
代,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石材业和石材地质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40年来,山东省地矿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已形成了一支能够承担多
学科、综合地质任务的实力比较雄厚的地质队伍。矿产地质工作成果显著,全省累计
发现矿产126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68种(含亚矿种共78种) ,列入矿产储量表的64
种,有27种矿产的储量在全国居前五位。按单位国土面积占有储量计算,有35种矿产
是全国平均值的1~2倍以上;按人均占有储量计算,16种矿产为全国平均值的1~1.5
倍以上;按平均每平方公里面积所拥有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计算,山东是全国平均值
的3倍。丰富的矿产资源促进了山东矿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建设和新兴城镇的崛起,
其中一些城镇已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矿业的基地或工业中心。但随着山东经济的发展,
对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矿产资源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水资源分布不均,
开采不合理,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志获2005年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