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卫生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69&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张青林 主编 张在同 吕书凯 咸日 金慈斌
副主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 2500册 370千字 614页 彩图 14码 48.00

ISBN7-209-01706-2

《山东省志·卫生志》 编纂工作始于1984年6月,经山东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成
立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共收集资料8000余万字。1989年,撰成初稿。1992年底完
成评议稿。 1993年8月将《山东省志·卫生志》送审稿正式报送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
室总纂。1995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本志上限为1840年,下限为1985年。全书除概述、
编后记外,设有卫生行政、卫生防疫、专科病防治、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妇幼
卫生、教育科研8篇,篇下设章节,计有23章90节。
5000年前,山东境内先民已将骨针、砭石用于祛痛医病。战国时期,齐国卢医秦
越人被崇为脉学的倡导者。西汉淳于意录有中国现存最早医案《诊籍》。晋代王叔和
著《脉经》,使脉学系统化。宋代,山东医家代表中医儿科的高峰,董汲撰成中国最
早急性斑疹热专著《小儿痘疹备急方论》。明清时期,刘奎等对中医瘟病学说的发展
有所建树。山东古代医家长于脉诊,强调综合治疗以攻邪为主,形成中国古代医学流
派中的齐鲁医学派。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在山东传播。1860年,法国、英国教会在烟台建立医院。
1882年临清人张巽臣在济南开办卫生镶牙馆,是省内首家私人诊所。教会医院收生带
徒,开始山东西医医学教育。1911年,基督教共和医道学堂在济南建成,为当时全国
四大医学堂之一。
中华民国建立后,教会医院发展迅速,而中医遭受压抑。山东中医界为此成立山
东省中医药总会,创办国医学校,弘扬国医。至抗战爆发前,全省有教会和私立医院、
诊所、 西药房千余处,中医药堂铺万余家,省、县立医院20余处,高等医学校3所,
中等医学校8所。
由于卫生事业落后,1938~1945年,全省多种传染病连年流行,死者达72万余人。
1949年,全省仅麻疹、天花等传染病的发病人数达97万余人,全省人口总死亡率为25
‰,人均寿命35岁。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开展黑热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1952年,全省各级人民政
府普遍成立防疫委员会, 掀起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6月,
山东在全国率先消灭天花。建国初期的山东中医工作有限制中医发展的倾向,造成大
批中医人员改行。 对此,1954年9月召开的全省第一届中医代表会议进行了纠正,成
立山东省中医委员会和省立中医医院, 全省各地重新吸收中医人员入院工作。到195
6年, 省专县三级卫生防疫和专科病防治机构相继建立健全,形成全省预防医疗网。
1958年,山东省率先在全国基本消灭黑热病和性病。
在“大跃进”运动中,全省多次开展“除四害”清垃圾、改造厕所的突击活动,
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观。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山东省的
卫生事业得到发展。1965年,山东省人口死亡率降到9.9‰,人口平均寿命60.31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山东各级卫生机构被夺权,卫生系统陷入混乱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卫生系统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站、所长负责制,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任务合同制、浮动工资制,提倡医生集体承包,允许私人开业。
每年投资2000万元为省级医疗机构添置进口设备,投资1.75亿元建成省立医院病房等
26个大型项目。 同时发展医学教育,到1985年,全省高等医学院校9处,中等卫生学
校27所。山东在麻风、皮肤着色霉菌病、黑热病等病防治,角膜病和烧伤治疗及内耳
开窗术、断肢(指、趾)再植、肝肾移植、中医文献整理等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喉咽
癌切除成形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山东省还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丝虫病,基本控制疟疾、
白喉、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生。1985年,山东省人口死亡率降至6.64‰,人口平均期
望寿命提高到71.72岁。
该志获2005年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蒋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