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建材工业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49&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张盛岑 主编 姚振禧 李建中 副主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000册 197千字 319页 彩图 8码 30.00元
ISBN7-5333-0410-1

《山东省志·建材工业志》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1994年正式出版。本志以篇章
节划分层次, 共分8篇24章。首篇水泥与水泥制品工业,依次为:平板玻璃、玻璃纤
维与玻璃钢工业篇,建筑卫生陶瓷与特种陶瓷工业篇、墙体屋面材料工业篇、非金属
矿产工业篇、建材机械工业篇、教育与科技篇、建材管理篇。该志上限起于1840年,
下限断于1985年。
山东建材业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山东先民已能生产建筑材料。至西周,
制陶技术开始用于建材生产。秦汉时期,砖瓦生产有较大发展。长清县孝堂山郭氏墓
石祠,被誉为古代精美石刻建筑的代表。至明清时,建材产品的发展规模、产品质量
和制作技术都超过前代。
1840年鸦片战争后,山东建材的传统生产方式受到冲击。1904年,顾恩远等创办
博山玻璃公司,此为省内引进新法生产平板玻璃的开端。1913年,民族资本家刘明卿
在青岛开办了省内第一家机制砖瓦企业。1920年,民族工商业者朱敬舆在济南创办致
敬洋灰股份有限公司, 建成直筒立窑1座,开始试制水泥。1931年,省实业厅在博山
建省立窑业实验厂,生产耐火砖、陶瓷下水管等。1932年,民族资本家姚华生在青岛
成立中国石公司,大理石开采初具规模。到1936年前后,山东民族建材工业有了一定
发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山东的民营建材厂大都停业、改产或被日军军管。至1
949年, 全省建材企业仅有十几个,固定资产不足百万元,仅生产砖2500万块,粘土
瓦420万片,水泥1524吨。
新中国成立初,山东对私营建材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山东建材业焕发新的生机。
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材生产开始进入有计划发展轨道。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尤其在“大跃进”运动中,在短时间内兴建了大批水泥厂、砖瓦厂和小非金属矿。这
些企业,成为后来发展山东建材生产的骨干和基础。1963年后,一些原已下马、停建
和缓建的厂矿陆续恢复生产和建设。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建材管理机构被冲击,必要的规章制度被废除,企
业的生产管理和物资供应渠道被打乱, 水泥和砖瓦的产量连续3年下降,多数产品产
量处于徘徊状态,严重影响了建材生产发展。至1970年,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局部调
整及部分管理机构的恢复和加强,建材生产才开始有较大增长。立窑水泥的生产发展
很快,并走在了全国各省的前列。1975年,建材生产形势又有了明显好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建材工业进入全面调整、整顿和改革、开放的新时
期。1979~1980年,建材生产在调整中加快发展。1981~1983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
10967万元,同时对385个县属以上建材企业普遍进行了整顿。1984年,省人民政府确
定建材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和制定行业管理统一经济政策的试点。省建材局开始
研究建材工业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预测,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建材工业战
略转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推行“大家办建材”方针后,省建材局开始由部门管理向
行业管理过渡。1985年,为建材生产服务的配套体系基本形成。1985年底,全省有建
材企业25361个, 其中县属以上企业364个,乡镇企业3779个,村办企业21218个,从
业人员119万人。全省建材工业总产值达27.82亿元,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6.73%,
居全国第三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15%,居第六位。
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山东建材工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和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在内,配套齐全、布局结构比较合理的多产业、多品种、多层次的
独立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和山东省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