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煤炭工业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41&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皇甫耀 主编 常贯之 姜玉清 孟广明 副主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 4000册 850千字 1415页 彩图 20码
104.00元
ISBN7-209-02074-8

《山东省志·煤炭工业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正式出版于1997年。全书以
篇、 章、节层次划分,共分为4篇。分别为煤田地质与勘探篇、煤矿建设篇、煤炭生
产篇、煤矿安全与环境保护篇。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断至1990年。
山东煤炭的开发利用,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为宋代。自明朝开始,特别是清朝乾
隆、嘉庆年间,山东煤业兴盛。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德、日、美等帝国主义不断在山东各地窥测矿产资源。
在这种外患日亟的形势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先后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并认
识到“船炮机器之用, 非铁不成,非煤不济”。继1873年开办河北开平矿局之后,1
880年官督商办中兴矿局创建, 1888年官办淄川煤矿创办,1899年商办山东峄县华德
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到1914年共产煤171.4万吨,平均年产10.7万吨,最高
年产量为1914年的25.4万吨,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煤矿。
1898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攫取了胶济铁路修筑权及
其沿线15公里以内的矿藏开采权。 1900年3月21日,又强迫山东巡抚袁世凯签订《德
华矿务公司章程》(又称《山东矿务章程》)。至此,德国实现了对胶济铁路沿线的坊
子、淄川煤矿和金岭镇铁矿的主权吞霸。德国占领淄川、坊子矿期间,从开凿第一口
井出煤的1902年到1914年,共掠夺煤炭385.7万吨,占同期全省煤炭产量的46.4%。
1914年11月10日,日军侵占青岛,接管了德国在山东侵夺的权力,在对山东煤矿
进行军事管制的同时,纵容日商向民营煤矿订立买卖煤炭契约,以预付资金方式控制
矿业经营权。 进入20年代,日本对山东煤矿的侵略方式逐步转向以“合办”为主。1
920~1937年,全省中日合办煤矿共产煤1248.7万吨,占同期全省煤炭产量的22.1%。
1914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殖民统治,山
东民族资本煤矿由此得到较快的发展,1914~1937年全省民族资本煤矿共产煤5021.4
万吨,占同期全省煤炭产量的75.2%。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内战又起,山东煤矿几经易手,破坏严重,生产
很不正常。 从1899年中兴煤矿有产量统计到1948年, 全省有统计资料的煤炭产量为
1.13亿吨。
山东解放后, 全省先后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收复并改为公营的煤矿有8个,1949年
恢复生产的矿井达到30对。 经过3年的恢复建设,全省煤炭生产达到一个历史的新高
度,煤矿产量于1956年、1958年、1959年连续实现三次飞跃。但是,由于“大跃进”
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基本建设战线拉得过长,地方县社煤矿“遍地开花”,
导致山东煤炭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1961年,山东煤矿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内部比例关系,
压缩建设规模,坚持新矿井投产标准;加强生产矿井开拓准备,协调采掘关系,经过
一系列企业内部结构比例调整,煤炭产量理应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但是,1966年开
始的“文化大革命” 持续了10年之久,延缓了山东煤炭工业的发展,年产量一直在2
000万吨左右徘徊。
1975年,山东煤炭工业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措施,1976年产煤3336万吨,1978年产
煤4200万吨,分别实现了第四、五次飞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煤矿以改
革总揽全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重点,依靠技术进步,在矿井衰
老、资金紧张、物价上涨、企业承受能力比较弱的情况下,保证了煤炭生产的发展速
度, 1986年产煤5099.8万吨,实现了第六次飞跃;1990年产煤5995.39万吨,创历史
最好水平,在1976~1990年全省统配煤矿报废矿井40对、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的情况
下,全省原煤产量由1975年的2851.14万吨上升到1990年的5995.39万吨,年均递增率
达到15%, 创出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代业绩。全省煤矿以煤为主,多
种经营,逐步形成了煤炭及其伴生产品、煤炭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轻纺、
化工、交通运输、食品加工、农副养殖、商饮服务等20多个行业相配套的经营体系。
1986~1990年, 全省统配煤矿投资4.37亿元开发多种经营项目729个,有经营网点14
80个,生产经营产品1500多种。

(林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