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医药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39&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杨锦文 主编(兼) 高国宾(兼) 田洪顺(兼)王
绶锡 高庆津 刘长明 副主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 3000册 353千字 590页 彩图 25码 54.00

ISBN7-209-01851-4

《山东省志·医药志》的编修工作始于1985年,1995年正式出版。志书以篇章节
划分层次,全书共分8篇29章。首篇中药材,依次为:中药工业篇、化学药品工业篇、
医疗器材工业篇、 配套维修工业篇、 医药商业篇、科技教育篇、管理篇。本志上限
1840年,下限1987年,个别资料有上溯。
山东医药事业源远流长。5000年前,境内先民已将砭石、骨针用于祛痛医病。秦
汉时期,已有阿胶的记载。东汉已有以庙会为依托的药市会。明清以来,中药业兴盛。
据资料统计,1840年全省有中药店97个,中药及阿胶作坊9个。1860年西药传入山东。
1887年始有国人创办的西药店。
1911年,全省私营药店发展到919个(其中,西药店8个) 、制药作坊30多个。192
8年后, 医药工商业发展受挫,处境艰难。七七事变后,中药业由盛转衰,济南15个
阿胶作坊停产,济南、潍县两个规模较大的制药厂先后夭折。抗日战争胜利后,医药
工商业稍有转机,但并不景气。至1949年,全省有中西药店8641年、中药作坊70个、
化学药厂仅存四个(含解放区公营药厂1个)。
1953年始,国营医药商业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对私营医药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医药工业开始实行计划管理。1956年初,全省私营医药工商业全
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对私营医药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1957年,中药材生
产列入山东省国民经济计划,中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工业初具规模。
1958年,山东对医药管理体制进行首次改革尝试,撤销医药、药材两个省公司,
成立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1963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医
药工商业进行整顿。1964年,又重新成立省医药、药材公司并改属省商业厅。这一时
期,医药工商业有所发展。至196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0.16万公顷;较之1957年,
化学药品工业总产值增长4.3倍, 原料药产量增长1.46倍, 医药商业纯销售额增长
63.8%。 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医药行业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为此后恢复正
常生产和工作秩序、整顿企业留下严重困难。
1979年,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成立,统一领导医药工商企业和医药科技、教育事业,
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医药行业长期实行的多头领导分散管理体制,山东医药事业开
始发生深刻变化。198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施行,医药行
业步入法制管理轨道。通过改革和整顿,医药工业产品结构渐趋合理,产品质量和科
研水平普遍提高,一批骨干企业不同程度地实行了现代化管理。山东新华制药厂成为
全省和全国医药行业第一个被批准的国家二级企业。
1980年始,山东医药行业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医药工业企业由生产型向
生产经营型转变,竞争机制被引入生产和流通领域。1983年,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
革,下放权限于企业,转变管理机构职能,精简地市一级医药机构。翌年,山东省医
药管理局撤销,山东省医药总公司组建成立。之后,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环节,
逐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以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承包责任
制。1979~1987年是医药行业建国以来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截止1987年底,全省医
药行业有职工57984人, 固定资产原值62365.39万元,山东医药工业已发展为技术密
集型行业,基本形成门类较全、品种较多的生产经营型工业体系。1987年工业总产值
9.94亿元, 比1949年增长384.4倍;利税额1.58亿元,比1980年增长1.12倍;产品品
种近2000种,其中化学药品生产品种达1023个,原料药产量达1.68万吨,居全国第三
位,并成为国内解热镇痛药生产基地。化学制药工业在深化改革中扩大横向联合,已
组成跨区跨省的2个制药企业集团。 医药商业购销额成倍增长,1987年纯购进值7.49
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52年增长225.84倍;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与1979年相比,
总销售值增长1.42倍, 全员平均劳动效率提高1.04倍,全部流动资金周转加快2.2 2
次, 商品流通费用率下降4.4个百分点; 实现利税11443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
1979年增长11.13倍。整个医药行业生机盎然蓬勃发展。
该志获1997年山东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