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冶金工业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36&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王成安 刘福基 主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 3000册 440千字 733页 彩图 12码 76.00

ISBN7-209-02243-0

《山东省志·冶金工业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4年,正式出版于1998年。全书以
篇、 章、节层次划分,共分为8篇。依次为冶金地质篇、矿山开采篇、黑色金属冶炼
与加工篇、有色金属生产篇、耐火材料篇、机械修造篇、科技与教育篇、企业管理篇。
上限起自事物的发端,下限断至1987年。
山东冶金历史悠久,距今4000年前,山东就应用了黄铜冶炼技术。春秋末,齐国
人编写的《考工记》 ,记述了古代配制锡青铜的6条规则,第一次指出合金性能和合
金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最早对合金生产规律的认识。
山东的冶铁业,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发展。从春秋至明朝,山东的冶铁业占有重
要地位。 公元前119年,西汉王朝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49处,山东就有12处。明朝初
年,山东冶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山东的冶金工业受到严重影响。1
898年, 德帝国主义攫取胶济铁路修筑权及铁路沿线30华里以内的采矿权,先后在金
岭镇铁矿进行地质调查、钻探和采矿生产建设。1914年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后,
对金岭镇铁矿进行掠夺性开采, 1921年在青岛四方工厂建起山东第一座熔钢炉。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的民族冶金工业开始发展。先后试制成功钟表用黄铜棒和黄铜
丝、钢砖(即标准耐火砖),建成山东省第一家轧钢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加紧对山东矿产资源的掠夺。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和
解放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兵工厂和铁工厂,冶金生产成为兵工生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生产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山东冶金工业生产建设顺
利发展。1958~1965年,山东冶金工业开始了高炉炼铁、转炉炼钢和铁合金生产。在
“大跃进”的形势下,全省掀起“全民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全党全民总动员,各
行各业齐上阵,用土法炼铁炼钢。原有和在建的冶金企业,也打破各种规章制度,大
搞群众运动,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经济发展“以钢为纲”片面发展重工业,冶金
工业孤军前进。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冶
金工业是调整的重点。经过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降低发展速度和关停并转企业、精简
职工,整顿企业秩序,山东冶金工业出现了逐步回升和稳定发展的局面。“文化大革
命”开始的第一年全省冶金生产仍然取得较好成绩,但1967年后,山东冶金工业企业
管理遭到严重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无法执行。
1970年,在“以战备为纲”建立自成体系的经济协作区和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
的思想指导下,全省冶金工业“大打矿山之仗”,抓紧进行三线建设,山东冶金工业
继1958~1960年第一次较大发展之后, 又开始了第二次较大发展。 但1974年开展的
“批林批孔”运动,又使多数冶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生产建设受到建国以来
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山东冶金工业在第三个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遭到的破坏是十
分严重的,但由于全省冶金战线广大职工群众的共同努力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
对冶金工业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1979~1980年,山东冶金工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整顿、清理在建工程项目,压缩基建投资规模,调整企业布局
和产品结构,关停并转一批布局不合理的企业,致使建国后的第二次调整成效显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冶金工业从改革领导管理体制开始。1981年7月,
成立由32个直属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其生产规模占全省冶金工
业80%以上, 是一个对“人财物产供销”实行“六统一”的实体性公司,对上对下分
别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经过改革,山东钢铁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
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持续稳定增长。到1987年,全省已建成济南、莱芜、青岛
三个钢铁生产基地,淄博、莱芜两个铁矿石生产基地和淄博地区的铝及耐火原材料中
心,基本上形成从地质、采矿到冶炼、轧材,从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到机焦、耐火、
辅料生产,从设计、施工、设备制修到科研、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冶金工业体系,
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林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