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丝绸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30&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石金昌 主编 刘景和高桦 副主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年 4000册 187千字 312页 彩图 8码 22.80元
ISBN7-209-00962-0

《山东省志·丝绸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1991年正式出版。志书以篇、章、
节层次划分, 全书共设8篇,内容依次为桑柞、养蚕、蚕茧收购与加工、丝绢工业、
丝织与印染工业、 丝绸贸易、 教育与科技、 管理。志书上限始自1840年,下限到1
985年。为彰明事物的发展,个别资料适当上溯或下延。
山东养蚕、抽丝、织绸历史悠久,早在奴隶制社会,山东的蚕丝生产已具有相当
水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使山东丝织业的发展带
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为适应生丝出口需要,李鸿章于1886年在烟台开办
了山东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华丰丝厂。不久,德、日等国商人也纷纷在青岛、烟台、
张店等地设立丝厂和丝局。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在省城设立农桑总会,于青州设立
蚕桑学堂,旨在考求新法,改变养蚕缫丝的旧习。
民国初年, 全省有家庭工业性质的人力机缫丝厂300家以上。到1920年,全省有
柞岚22.67万公顷, 年产柞蚕茧32万担、柞绸150万匹,占全国柞绸产量的80%。193
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人造丝倾销各国,鲁丝外销又严重受阻,丝厂纷纷倒闭,到
1933年,全省300余家人力机丝厂仅剩160家。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霸占了
蚕茧原料和丝织业,民营丝厂大都破产、改业,或沦为日商的加工厂。1941年,日本
在周村成立“纤维组合”,逼迫已经为数不多的丝织业者加入,民族丝织业进一步衰
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遭到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茧丝生产更加凋敝。
至1949年,全省仅生产桑蚕茧2.18万担,桑蚕丝1吨,柞蚕茧9600担。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实行恢复茧丝绸生产的政策,采取推广良种,提倡蚕种共催,
加强技术指导和购销工作等措施,促进了茧丝生产的发展。到1952年,全省年产桑蚕
茧4.19万担,柞蚕茧5.67万担。1956年,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后,丝织生产与贸易纳入国家统一计划,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57年,全省生
产桑蚕丝249吨、柞蚕丝238吨、丝织品1028万米,并开始出口桑丝绸,改变了建国以
来省内只出口柞丝绸的状况。
1958年的“大跃进”,山东蚕丝生产推行大计划、高指标,加上生产技术上的瞎
指挥, 植桑养蚕遭受了很大挫折。1962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经过三年调整,1
965年, 全省产桑蚕茧2.2万担,柞蚕茧9.3万担,同时丝织业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也
已基本完成,全省产丝量为526吨,年产各类丝织品1207万米。
60年代后期,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大批柞岚被修成“大寨田”,又有一
些柞岚被辟为果园或改种经济林木,致使柞岚大面积减少。随着对外出口的回升形势,
1973年,山东省委确定将蚕茧作为专项出口商品,重点抓好蚕茧生产。1977年,蚕茧
收烘工作归属省供销社管理,当年新建桑园0.93万公顷,散植桑2240万株,使全省桑
园面积达到2.59万公顷; 省内国营缫丝厂有缫丝机1092台、21500绪,社队缫丝厂到
70年代末猛增到130多家。
1981年,山东省政府决定成立山东省丝绸总公司,对茧丝绸的产供销实行一体化
管理。山东省丝绸总公司成立后,对生产布局作了调整,基本上形成了蚕茧商品化生
产体系,桑蚕茧产量逐步回升。1982年开始整顿缫丝行业,关停长期亏损的国营缫丝
厂和产品质量差、缫折高的社队缫丝厂,并开始从意大利引进印染设备与技术。三年
改革的初步尝试,稳定了全省丝织生产。1984年山东省丝绸公司开始实行贸工农、产
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和经营的实体化管理,至1985年,全省丝绸行业共组建市、地
丝绸公司11个,县丝绸公司31个,拥有国营蚕种场23个,丝绸工业企业42家,蚕丝检
验所、 丝绸研究所、丝绸工业学校各1处,丝绸工业生产基地4个;全省年产桑蚕茧2
1.47万担, 柞蚕茧2.1万担,蓖麻蚕茧505担;桑蚕丝1026吨,柞蚕丝147吨,绢纺丝
824吨;各类丝织品5379万米,印染丝织品4206万米。工业总产值4.8亿元,商业销售
收入33514万元,实现利税4541万元,出口创汇3757万美元。
该志获1994年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