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94&run=13

淄博市临淄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朱乐平 主编 张庆恩 徐树梓 副主编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年 5000册 1400千字 694页 彩图 4码31.00

ISBN7-80049-355-5

临淄自明朝末年开始修志,至民国时期共编修六次:明代嘉靖年间李春阳,清代
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邓性、乾隆年间邑廪生崔道南、光绪年间乐安人宋木舟先后编
修《临淄县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边凤歧编撰《临淄县乡土志》;民国9年(1
920)年县知事舒孝先主持再修《临淄县志》。但目前仅存清康熙十一年(1672)和民国
9年(1920) 《临淄县志》及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临淄县乡土志》,其余版本均已
失传。
新编《临淄区志》 始修于1982年,1989年5月出版。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
截至1985年,鉴于临淄曾为齐国故都,有些内容适当上溯。除序、概述、大事记、附
录、编后记外,全志以地理、经济、政治、人文四大部分为先后次序,共设分志31卷,
依次为:建置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邮政电信、
城乡建设、商业、工商管理、物价计量、粮食、财政·税务·审计、金融、党派·群
众团体、政权、军事、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
化、文物古迹、方言、风俗宗教、人物。
临淄位于鲁中丘陵北缘,居淄博市东北部,因临淄水而得名。公元前十一世纪,
姜太公封齐, 建都营丘,齐献公更名临淄。公元前221年,秦推行郡县制,始置临淄
县。1969年12月临淄县由昌潍地区划归淄博市,改为临淄区。至1985年,全区总面积
667.58平方千米, 辖12个乡、6个镇,人口495150人。临淄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
低,南部系低山缓陵,北部为广阔平原,山丘占27.9%,平原占72.l%。境内有大小山
峰20余座。淄河自南向北,穿越临淄东部,另有名泉龙池和天齐渊。临淄属北温带大
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2.2℃,年均降水量652.9毫米,无霜期
206天,适宜自然生物的繁殖生长。
临淄自古以“蚕桑女红”闻名,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近现代更是鲁中粮仓。
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就是临淄农业发展经验的总结。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业大发展,临淄区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
经济,出现了新局面。1985年,全区粮食总产2.44亿千克,每公顷产量8752.5千克,
是全省粮食高产县(区) 之一。生猪存栏12万头,瓜菜面积5133公顷。农业总产值1.6
亿多元 (1980年不变价) , 是1949年的9.5倍,1976年的2倍。1985年森林覆盖率为1
6.4%,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
早在春秋战国时临淄就是全国冶铁、纺织基地之一。西汉时期成为“齐临淄十万
户,市租千金,巨于长安”的大城市。1978年后,临淄工业迅猛发展,截至1985年,
全区已形成了以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造纸、印刷、塑料、电子、服装、
皮革、 工艺品为主的工业体系。全区工业总产值16120万元,为1949年的98倍,1965
年的30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
交通运输、邮电等服务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胶济铁路、辛泰铁路贯穿境内,
18条干线公路和区乡公路交织成网。邮政电信实现了市内电话自动化,扩大了国际间
的电信业务。1985年,商品零售额达2.17亿元,相当于1949年的50多倍,为1978年的
2.4倍。
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计划生育成果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3年在7‰以下,
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开创了学术百家争鸣的先河,使临淄成为了中国东方文化
中心。荀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孔子被齐国高雅的韶乐陶醉;吴国公子季札对“齐风”
“齐学”倍加赞赏。临淄还有“地下博物馆”之美誉。“齐国故城”是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临淄墓群”和桐林田旺龙山文化遗址,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已
发掘的遗迹中,有东周墓殉马坑、排水道口、孔子闻韶处、城墙残垣等,以及齐都遗
址博物馆馆藏的2100余件重要出土文物,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西周晚期的大铜盂,战
国时期的错银青铜牺尊,西汉时期的龙纹矩形铜镜,春秋、西汉时期的兵器高子戈和
铁甲,汉代微型鎏金编钟等。
新编《临淄区志》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鉴于临淄作为齐国故都长达638年,具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故将“文物古迹”单独列卷,使人们从卷中领略到了临淄悠久的
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人物”一卷中,增列了“古代人物传略”和“古代人物简介”
两节,将临淄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及其他著名人物记入志中。
新编《临淄区志》1994年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赵国梁 李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