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县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78&run=13

《章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杨积清 主编 李曰禄 王世琦 副主编
济南济南出版社 1992年 3000册 966千字 687页 彩图 12码 56.00元
ISBN7-80572-695-7

自明代初至今500余年间, 《章丘县志》编修共11次。1982年以前,县志编修共
10次:明弘治五年(1492),知县陆里修《章丘县志》,为史籍记载中最早的一部志书,
今有收藏。明正德八年(1513),知县吕秉彝重修《章丘县志》,已散佚。明嘉靖六年
(1527),知县祝文冕纂修《章丘县志》,已散佚。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董复
亨续修《章丘县志》,约13万字,今有收藏。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县钟运泰续修
《章丘县志》,17万字,今有收藏。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张万青又修《章丘县
志》,今县档案局有收藏。清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吴璋纂修,今有收藏。清光绪
三十三年(1907),知县杨学渊纂《章丘县乡土志》,今有收藏。民国时期,设县志局,
编纂县志。修志将成,1937年日本侵略军入境,时局纷乱,资料散佚。1960中共章丘
县委成立编写史志委员会,纂修《章丘县志》,未达到出版水平。现遗手抄志稿四卷,
约40万字。
新编《章丘县志》始修于1981年末,于1992年7月正式出版。新志上限1840年(部
分篇章适当上溯),下限1985年(部分篇章适当下延)。全志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外,
分26篇,依次为:行政区域、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交
通邮电、城乡建设、财税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政法、民政侨务、
劳动人事、军事、教育、科技、文化、文物名胜、卫生、体育、社情民俗、人物,另
有附录、编后记。
章丘县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北,黄河南岸,建置悠久。早在5600多年前,即
有人群繁衍生息,创造了“龙山文化”。隋开皇十六年(596) ,称章丘县。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于1979年1月,划归济南市(1992年8月撤县设市)。至1987年,全县共
辖11乡、 11镇,93.82万人。主要是汉族,有回族、苗族、侗族、满族、壮族等少数
民族共6300多人。章丘有“小泉城”之称,为济南市的卫星城镇。全县总面积1699平
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自南而北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洼地,属暖温带季风区
大陆性气候。
绣江河产红翅鱼、毛脚蟹独具特色。药材共有566种,蕴藏量达200余万千克,郎
山远志闻名全国。土特名牌产品中有大葱、明水香稻、龙山小米、明水白莲藕、黄家
烤肉。章丘还是“铁匠之乡”。
章丘是山东省比较发达的县份之一。1985年底,章丘工农业总产值为8.76亿元,
建立起农、工、商、运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县教学质量在济南市名列前茅。有农、
工、 医学会7个,科研生产联合体3个,农民科研机构7个,科技示范村41个,被评为
省、市科技先进县。章丘还被选为中日合作“计划生育、母子保健、寄生虫防治”试
点单位。全县有大、中、小型体育场23个。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8次破7项全国
纪录,获国家级金牌3枚,省市级金牌159枚。
章丘名人先后有邹衍、房玄龄、李格非、李清照、刘敏中、李开先、马国翰等。
近代有著名商业代表人物孟洛川以及高亦吾和山东工运创始人郭恒祥。在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中,涌现出辛锐(辛树荷)和李曼村、陈瑛等,建立了革命功勋。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又涌现出王立业、王先仓、刘廷茂等省级以上劳动模范,为国家做出了
贡献。
章丘城子崖古址为“龙山文化”发祥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平陵城古址,
城垣今犹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穿越县境42千米;元赵八洞石刻造像,形
态各异,栩栩如生;明李开先墓,均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对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加强,1988年兴建百脉泉公园,1989年新建易安亭。对白云湖实
施了“引黄(河)济白”工程,使“白云晚棹”(章丘八大景之一)的景象得以恢复。
新编《章丘市志》2005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高照华 李曰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