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民族宗教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53&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高国耀等 总编 段祥泰 寿杨宾 副总编 陈廷耀 主
编 李恺 副主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7年 1000册 160千字 219页 48.00元
ISBN7-5001-3723-4

《青岛市志·民族宗教志》编纂始于1991年,1997年正式出版。上限自1891年青
岛建置始,下限至1986年。为彰明个别事物的因果,适当上溯或下延。全书以篇、章、
节层次划分,共设2篇。上篇为民族,下篇为宗教。
民族篇分为7章。 首章为满族,依次为:回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其他少
数民族、民族事务。1891年青岛建置后,随着青岛工商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即陆续来
到青岛谋生,最先到青岛的是满族人和回族人,其他少数民族则随其后。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青岛市的少数民族同胞大多数没有固定职业,只能从事一些低下的工作,
有的少数民族为了生存,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能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
数民族在政治上翻了身, 生活有了保障。1964年人口普查时,青岛市有少数民族1 4
个,人口达5944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青岛市委和青岛市人民委员会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和国
家有关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均有少数
民族同胞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青岛市增设了清真
饭店、清真食品店、清真糕点厂和回民墓地;民族节日如“开斋节”,政府还规定放
假一天。“文化大革命”时期,民族政策遭到严重破坏,青岛市的民族事务机构受到
严重冲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政策得到了落实。1982年人口普查中,青岛市的少
数民族达到24个,人口6724人;到1990年青岛市少数民族已有38个,人口增至9790人。
各少数民族同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
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
宗教篇分为6章。 首章为道教,依次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宗
教事务。青岛历史上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5种宗教。
青岛的道教在西汉时即已露端倪。东汉张陵创立道教后,道教始得有了长足发展。
兴于唐、宋,盛于元、明、清,各朝代道教在青岛地区先后建有“九宫、八观、七十
二庵”,许多著名道士受到皇帝的召见和赐封。至明、清,全真道在青岛已很盛行。
20世纪初,青岛的道教日趋衰落。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军多次进山扫荡,杀人
毁庙,道士云散,庙内香火几乎断绝。青岛解放时,市区的道观保存完好者有59处,
道士、 道姑200余人。 解放后, 年轻的道士多还俗另谋他业,许多道观改作他用。
1959年, 全市有道士、道姑89人,分布于27处道观。1990年有道士的道观1处,道士
20余人,道徒100余人。
青岛的佛教历史悠久。20世纪,随着青岛城市的兴起,青岛的一些人士为了弘扬
佛教文化,于30年代筹资兴建了湛山寺。湛山寺在虚法师的苦心经营下,很快成为
天台宗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的名刹。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在青岛设有日本佛教
寺院7处, 日本投降后皆被取缔。解放后,1959年青岛有佛教寺院13处,有僧尼及寄
居者32人。1990年,青岛仅存佛教寺庙1处,有僧人30余人,教徒1000余人。
基督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传入青岛的。最早来到青岛的是美国北美长老会的传教
士郭显德,不久美国美南浸信会、德国信义会的传教士也先后来到青岛。从德国侵占
青岛到青岛解放的50多年里,先后有13个国家所属11个差会的传教士来青岛传教。青
岛解放前夕, 青岛的基督教各教派共有教堂及聚会场所140余处,外籍传教士90人,
华籍牧师、 教士500余人,分21个教派,信徒1.2万余人。1990年青岛有牧师、教士2
5人,开放教堂13处,聚会点27处,信教群众1.8万余人。
天主教,传入青岛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翌年德国传教士白
明德即来到青岛,此后天主教在青岛迅速发展。青岛解放前夕。市区有教堂10处,修
女院11处, 外籍神甫、修女36人,华籍神甫、修女158人,信徒5000人至6000人。19
90年,青岛有天主教主教1人、神甫3人、修女5人、信教群众2500人左右,开放教堂2
处。
伊斯兰教于1928年传入青岛,许多回民从外地陆续来到青岛。回民穆斯林每到一
地都要遵守伊斯兰教的功课,建立礼拜场所。最初于河南路购买房屋一处,作为临时
礼拜场所, 于1929年迁到常州路9号至今。1990年,青岛市有阿訇1人,穆斯林约100
0人,开放清真寺1处。

(赵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