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教育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47&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郑世侗 高国耀等 总编 段祥泰 高庆才 副总编 姜
万校 王锡衔 主编 管惠远 陈显青 副主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4年 1000册 250千字 379页 37.00元
ISBN7-5011-2608-9

《青岛市志·教育志》的编写工作始于1982年,1994年正式出版。上限自1891年
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87年。
1891年,清政府议决在青岛设防。至1897年,境内有私塾150余所,有塾师232人,
学生3243人。除少数富户聘用教师和塾师设馆教学外,大都是全村或联村办村塾。从
程度上分有两种:一是蒙馆,着重启蒙教育,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主要教识字作文。二是经馆,专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学习分三个阶段:启
蒙--读经--准备科举应试。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推行奴化教育政策,民众借私
塾以对抗。
德国侵占青岛后,设教堂,办学校,按他们所需培养人才。1898年,驻青岛德国
公民团体为自己的子女开办了外国人在青岛办的第一所小学,之后又开办德华书院、
德语学校、礼贤书院、淑范女校、弗兰西斯科女子学校等5所教会学校和1所总督府学
校。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按日本学制和办学模式为日本人驻青岛子女开办各类
学校。 计有寻常小学校3所和2个分教场,幼稚园和保育会各1所,并先后开设青岛中
学校、青岛高等女子学校、中国语学校、私立青岛学院。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在胶澳
商埠督办公署内设政务处,下设学务科,是青岛最早由中国人设置的教育行政机构,
实施北洋政府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为实现新学制的教育宗旨,督办公署将日占时期
的37所公学堂全部改为公立小学校, 并增设小学15所,分8个学区管理,计有两级小
学23所,初级小学29所。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其教育方针是根据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
的《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即普通教育应陶冶儿童及青年,注重伦理知识教育,
以助长儿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德性,确定青年三民主义之信仰,实行国民党
的党化教育。自1929年开始办社会教育,举办民众学校、职工补习学校和女子补习学
校, 招收职工和贫民上学。1931年创办市立盲童学校1所。1936年市区儿童入学率为
70%, 乡区儿童入学率为60%。同年9月,全市有公、私立小学127所,在校学生398
00人,教职员1011人;有公、私立中学9所,在校学生2413人,教职员293人。为解决
毕业生就业问题, 在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科进行职业教育。1930年6月,国立青岛大学
正式建成,1932年夏,易名为国立山东大学。1937年该校奉命迁往四川。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实施法西斯奴化教育。1942年,日本占领当局驱逐了
美国人在其所属教会学校的势力,于1944年将3所教会中学和3所教会小学由私立改为
市立, 在全市各校进一步推行法西斯教育。1944年全市有小学85所,学生37916人,
教职员259人。另外还有3所日语补习学校和2所商业补习学校。
1945年9月, 国民党青岛市政府接管青岛市各级各类学校,停办日本人所设的学
校,增设市立沧口初级中学和市立李村师范学校。同时,恢复1922年学制。国民党官
僚、 社会各界人士及外国教会相继开办20余所私立中、小学和6所职业学校,还有企
业附设子弟小学13所。由于青岛是山东省最晚解放的城市,从省城济南和邻近各县迁
来“流亡” 中学12所。1949年6月,全市有公、私立小学124所,在校学生63652人,
教职员1650人;公、私立中学15所,在校学生12283人,教职员445人;中等职业学校
5所,在校学生1511人,教师58人;市区和郊区有私塾50余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7年,全市已有幼儿园
209所, 在园幼儿7106人;小学3747所,在校学生482397人;中学23所,在校学生51
604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在校学生4985人;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826人;高
等院校2所, 在校学生3133人。随着“大跃进”口号的提出,市属各级教育部门开辟
了多种形式办学的新途径。由于追求“高指标、高速度”,曾一度出现盲目大上教育
的局面。 从1958年到1960年,新建和扩建高等院校5所,山东大学迁至济南后,留在
青岛的海洋、水产、地质3个系独立建院;新建中专3所。市属各县创办了一批农业中
学半工半读和红专学校。1962年,青岛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裁撤了5所高等院校和3所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也进行了相
应的调整。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青岛市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停课“闹革命”,
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设备被损坏,应届毕业生不能按时毕业,招生工作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把教
育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教育有了显著的变化。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
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后,青岛市把“文化大革命”中开始实行的
小学五年一贯制一律改为六年制,调整中等学校布局,整顿教学秩序,积极开展教学
研究活动。同时,还针对学校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新情况,提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
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并结合勤工俭学进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1984年,
山东省、 青岛市政府检查验收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2%。巩固率为99.34%,毕业率
为98.17%,普及率99.5%。青岛市成为全省首先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先进市之一。
为适应青岛市经济建设的需要,青岛市从1979年开始对中等教育结构进行改革试
点。1980年扩大试点,1981年加快发展步伐,坚持“联办为主”。到1983年,职业高
中与普通高中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6。 1988年,全市共有职业中专13所,职业高中3
8所(其中市区16所),企业办职业高中4所,在校生558班、26189人。市区各类职业技
术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57.7%。农村(市属县、市、区)共有农业技术中学
25所, 农业高中2所,并有5所普通高中兼办农职班,开设25个专业,在校学生13660
4人, 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30%,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
的44.5%。
高等教育增设了新兴专业和边缘学科专业, 开设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专业。1
988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7所, 共设有94个专业,在校生达14408人。高等院校中既有
综合性大学,又有理工科、医科、师范类的专门学校,分别设有专科、本科、研究生
3个办学层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3种学位的授予权。

(赵嘉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