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工人团体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3&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郑统和 主编 于长禄 副主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 2000册 450千字 753页 彩图 12码86.00元
ISBN7-209-03290-8

《山东省志·工人团体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5年,正式出版于2003年。全书以
篇、 章、节层次划分,共分为5篇。依次为职工队伍篇、早期工人团体与斗争篇、工
会组织篇、工会活动篇、工会工作篇。上限按各门类追溯本源,下限断至1993年。
山东工人阶级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伴随帝国主义侵华企业、早期官僚资本主义
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三种性质的近代工业的产生而形成的,其主要社会基础是农民
和手工业者。1914年至1918年,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山东的民族
资本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山东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到五四运
动爆发前夕,山东的产业工人发展到10万人左右,加上店员、人力车工及手工业工人,
山东工人队伍总数达60万,约占当时中国工人队伍总数的6%。
五四运动以后,山东工人阶级开始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官僚资本主义剥削的重要力量。
1922年6月,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成立,并创办《山东劳动周刊》,向
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工人联合起来,成立工会组织,参加劳动组合,同剥削阶
级开展斗争。此后,山东相继成立津浦大厂工会、胶济铁路总工会等工会组织,发动
工人开展各种斗争。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1928年秋至1929年,胶济铁路沿线的各主要城市都
建立起国民党改组派控制的工会组织,煽动对共产党的不满情绪,给山东工人运动带
来很大损失。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
抗日战争开始,由于没有全省性工会组织,山东工人以“救国会”和“后援会”
名义,积极参加武装斗争。
1938年2月, 山东总工会前身--五战区职工抗日联合总会在徐州成立,随即组织
工人群众支援台儿庄战役。 同年5月,五战区工会在淄博重建,随后在津浦、胶济和
陇海铁路徐州段以及枣庄、淄博等矿区建立13个分会,促进了战区抗日斗争的开展。
这一时期山东各地工人武装,百人以上的有20多支,占华北地区工人武装的一半左右;
各业工人参军7600多人,占华北地区工人参军总数的1/3强。
1938年11月,五战区工会迁至沂水县南庄村。工会工作中心也相应地由城市矿区
转入农村。1940年8月6日,山东省首次职工代表大会在临(沂)沂(水)边区青驼寺召开,
成立山东省职工抗日联合总会(简称山东省总工会),从此结束了山东工人运动的分散
状态,实现了从组织系统到路线方针的完全统一。到1946年底,全省计有胶东、渤海、
鲁中、 鲁南5个行政区职工总会,邮电、铁路两个省产业工会,枣庄、淄博两个省属
矿区工会,3个区属企业总工会和4个区属市总工会,会员近40万,占解放区职工总数
的60%以上。
全面内战开始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工人在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总工会的领导
下,积极保卫抗战成果,开展了反南迁、反破坏和护路、护厂、护矿运动,并协助中
共地下组织搜集情报,为解放城市、接管城市,恢复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全省各级工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发动群
众积极开展“镇反”“三反”“五反”和工矿企业开展民主改革运动、爱国主义劳动
竞赛和技术革新活动,涌现出郝建秀、刘庆祥、骆淑芳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
1953~1965年各级工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提前完成第一个
五年计划做出重大贡献。
1967~1972年,全省各地工会和大多数基层工会,先后被在派性基础上建立的革
命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所取代,工会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1973年6月26日, 山东省总工会筹备小组在济南召开全省第六次工人代表大会,
选举产生山东省总工会第六届委员会。从此,被“文化大革命”冲垮的山东省总工会
得以恢复,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的各项工作逐步恢复和开展。但由于领导班子中
混入帮派分子,工会组织的恢复和开展继续受到“左”的错误影响。
1976年10月至1982年9月, 山东各级工会通过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
国工会“九大”精神,工人运动和工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健康
发展轨道。通过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贯彻新时期工会工作方针,发动和组
织职工开展“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和群众生产技
术活动,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了全省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工会的各项工作
和自身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和文化技术素质明显提高,工会参政
议政和职工民主管理渠道不断拓宽,积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
带”和“社会支柱”作用,为建设山东、“富民兴鲁”做出重大贡献。
该志获2005年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林秀玲)